如何教孩子学习英语——语言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有些人认为学外语应该越少越好,应该少而精,书上的东西都要详细讲解,学生必须全部掌握。事实上,外语学习可以是广泛而复杂的。如果人们能明白,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永远高于表达,理解也是掌握语言,那么孩子多看语言材料,无论是听力还是阅读,都不会急于要求表达,就会很安全。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你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英语,比如。文具、衣服、路标、电器等上面有很多英文。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些,学生可以轻松地学习很多英语。?
但是,仅仅依靠可理解性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模仿和练习表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是对外语教学最有影响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们主要通过模仿来掌握语言。许多人认为掌握一门语言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这种观点一直影响着外语教学的方法。比如有的老师上课只组织学生做大量机械的语言练习,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句子结构。学习语言确实需要模仿。关键问题是怎么模仿,模仿什么。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注重语言的形式,就不能保证学习者在生活中能真正运用语言。比如只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句子结构,而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句子结构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学生就无法在课外使用。模仿最好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注意语言结构所表达的内容,这是有效的。换句话说,语言活动最好与做某事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亲自使用他们想要模仿的语言。特别是在两人一组练习的时候,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语言,让学生把声音和语言的意思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颜色时,如果让孩子在听颜色单词的同时根据老师说的颜色在书上画一幅画,他们对颜色的记忆比仅仅口头说的要好。另外,如果我们在学习美食的时候,让孩子在群里说自己喜欢吃什么,让其他同学记录下他们说的话,他们会注意其他同学说的话,然后他们会记得最好。因此,外语教学研究者也提出不仅要有可理解的输入,还要有可理解的输出。
一些老师总是担心学生在组织小组练习或结对练习时会犯错误,担心学生的语言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将来会犯同样的错误。事实上,学生不能只是模仿他们所接触的语言。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人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并不像鹦鹉学舌。我们只能机械地模仿和重复我们接触到的语言,而人有创造语言的能力。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不管是母语还是外语,人们都会说一些以前没听过、没读过的句子。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创造和玩耍的能力。根据心理语言学家的研究,人们在学习母语和外语时会说一些不正确的句子。例如,当学生学习他是学生,然后学习实义动词时,他们可能会说:他每天都去上学。但这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错误,这些语言错误可能会得到纠正。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人们在学习语言时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个犯错误的过程,我们可能会对学生的语言错误采取更宽容的态度。不一定要纠正错误,而是鼓励他们尽可能多的练习。作者在教学时经常对学生说:你犯的错误越多,你就会成为越好的学生。(你犯的错误越多,将来你就会成为越好的学生。)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因为纠正语言错误而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然老师真的犯了最大的错误!教师应该对任何勇于实践的尝试采取鼓励的态度。还要明确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轻松、幽默和宽容的氛围,让学生可以嘲笑任何语言错误。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当人们心理压力很小时,他们学习语言的效果很好。如果人的心理压力很大,即使在紧张焦虑的时候,即使看起来是在练习,学过的语言也不会进入脑海,反而会被过滤掉。
此外,许多老师认为学生犯语言错误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语法规则。因此,在教学时,他们倾向于详细解释语法规则。他们认为,只要学生理解语法规则,他们就能正确地说和写。事实上,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理解语法规则和能够说写正确的语言是两回事。换句话说,即使一个人非常了解语法规则,也不能保证他不会犯语法错误;甚至有可能把一个语法规则解释清楚了,但在实际使用中还是说错了或者写错了。很多老师都会有这种经历。比如我们都知道她和他的区别,但是在使用的时候难免会出错。归根结底还是要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学习语言就像学习开车和游泳,主要靠练习,而不是靠记忆规则。此外,孩子在学习母语时,不必先理解语法规则,才能说出正确的语言。比如让孩子做一件事,不可能先跟他们谈语法再让他们做。当然,不学语法显然是学不了外语的。我们并不反对学习语法,而是主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法的用法,总结语法的规律。同时要明白,孩子不同于成人,对抽象语法的理解能力远不如成人,对语法的关注点也不同于成人。当然,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语法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当他们意识到一些语法上的差异,比如为什么是复数,有些词要加上-s或者-es。你可以让他们总结所看到的语法现象,但不宜搞得太复杂,否则会更混乱。?
另外,孩子学外语的内容应该和成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