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厨师张立勇的故事

我是江西赣南人,来自奥特坑村,一个名字很别扭的偏远山村。我经常被读作莱坑。

第一次看电视是在1989,不过不是在家里看电视,而是去了邻居家,走路十几分钟。一台14寸孔雀黑白电视前有50多人。

所以我做梦也没想到,十几年后,我成了一个被媒体关注了一段时间的所谓名人或者新闻人物。

考上大学是我最大的梦想,但是贫穷让我的大学梦无法实现。高三下学期我主动告别校门,是为了不让弟弟妹妹出门向别人借钱要米,为了让家人住上不漏雨的房子。

1993年,我19岁的时候,随着大量的农民工来到广州。没有文凭和技能,在广州找工作时处处遭遇尴尬和痛苦。我做了一年多的建筑工人,然后在一家外资玩具制造公司做搬运工和流水线工人,然后做产品包装经理。

1995年6月的一天,工厂里突然来了一群外宾,一个穿着蓝色西装的翻译熟练地和他们开玩笑。我的心猛增。学习英语是一件奇妙而有用的事情,它可以和许多侃侃的外国朋友交谈,并为商业活动的顺利开展、从外国客户那里获得订单以及给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提供就业机会起到了奇妙的“桥梁”作用。

回到宿舍,我从行李里翻出高中英语课本,想躺在床上安心学习。工作了一整天,工友们筋疲力尽地进了屋,像往常一样关了灯,然后就是一声响亮的鼾声。

离开广州后,来到文化氛围最浓的北京工作。1996年6月8日,在舅舅的介绍下,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在清华大学15食堂做临时切菜工。

清华校区第三教学楼的露台上有一个英语角。1996 10年6月的一个晚上,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宿舍,而是踏上了英语角,对我来说很神圣。我蜷缩在一个角落里,听别人说话。一个英语角的组织者来找我谈话。我说了第一句“Howareyou”后,脸就红了。

我开始系统的学习英语,但是学习地点又成了问题。我在操场边的路灯下看书,不知道被篮球打了多少次。冬天,我穿上最好的衣服,刮了胡子,仔细梳理了头发,鼓足勇气走进清华的教室。

1999,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顺利通过。然后,我考了六级和托福,托福考了630的好成绩。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学习英语知识。我参加了成人高考,考取了北大成人教育学院,学习对外经济与国际贸易。还贷款买了电脑,自学了电脑的使用和网络的操作。

从1996到2004年,我在火炉前默默的站了8年。八年来,我最自豪的不是托福考了高分,拿到了大专文凭,而是我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耽误过工作。在清华做一名合格的厨师并不容易。每年都要进行技术考核和服务考核,和托福一样难。

1999,不经意间,我暴露了自己厨师的身份。原来很多人追问我的专业和部门,我一直没说什么。得知后,清华电视台的学生记者采访了我。北京电视台也把摄像头放在了15食堂的窗口。节目播出两周后,崇文区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找我,请我吃饭,说她的孩子看了我的电视节目后就不玩电子游戏了。

2004年7月,我出版了个人励志自传《英国厨师》,被评为“中国青少年最喜欢的书”。

30多年过去了,我告诉自己不能停止学习,所以我还在读通信硕士。

这几年,我拿着奖金去四川灾区义务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还去西部农村考察,给全国各地的大学、中学的青年学生做了近200场免费演讲。

我决心做公益,关注我这样的农民工,关注他们的教育,关注他们的就业。我的目标是激励一亿年轻人,让那些在自卑和浮躁中倒下的年轻人从思想上站起来,让他们更好更积极地学习和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