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描述
议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最初来自美国记者和社会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闻媒体影响着我们头脑中的形象”,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在1963中,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提出了“议程设置”最有影响力的表述:“大多数时候,报纸可能无法成功地告诉读者该怎么想;但当它告诉读者该怎么想时,却出奇地成功,这清楚地指出了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1968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麦克斯韦·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两位研究者对李普曼的思想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调查分析了1968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媒体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并发表在1972的《舆论季刊》上。其主要含义是大众传媒关注了一些问题而忽略了另一些问题,这本身就可以影响舆论,而人们一般倾向于知道大众传媒关注的那些问题,并利用大众传媒设定的优先顺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他们的研究标志着一种新的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这个理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话题从媒体议程到公众议程的传播过程,另一方面是公众在头脑中形成这些话题和对象时新闻媒体的作用。
《新闻词典》对议程设置理论的解释是:“由马尔科姆·麦克马纳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最核心的一点是,某一阶段大众媒体对某一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进而成为舆论讨论的中心话题。”美国学者沃纳·塞弗林(Werner Severin)和小詹姆斯·坦卡德(James Clark Jr .)在他们的著作《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中,对议程设置理论提出了更为理性的理解,认为“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媒体通过反复播放某些新闻报道来加强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的能力。”中国学者郭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认为,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活动对各种“话题”给予不同程度的突显,从而影响人们对“重大事件”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的判断。
根据麦肯齐和肖的研究,媒体议程设置的效果取决于公众与媒体接触的频率、公众对媒体的需求程度、当时的人际交往、不同公众的兴趣等因素。而且人际交往和个人观察,以及很多具体情况,也会增加或减少媒体议程设置的效果。另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时间也是媒体议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因素,媒体议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是立即显现的,通常是在新闻报道几周后。同时,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普遍有限,过多的议程往往会削弱媒体议程设置的效果。麦克马纳斯和肖的一项研究发现,公共议程上的话题不应超过5-7个,否则观众会忽略许多媒体认为重要的话题。
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已被许多学者接受,并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人们也普遍意识到,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议程的影响是微妙但强大的。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网络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信息、表达观点,既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同时,传统媒体以头版或头条形式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互联网上不再那么明显;再者,互联网的信息量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在网络传播中,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将被削弱甚至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