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争光。
这句话决定了钱学森的火箭、导弹、航天生涯。40多年过去了,现在钱学森已经90岁了。他以对我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技术事业的根本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谱写了辉煌篇章。
(1)
1956 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对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规划、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意见。该意见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建立中国第一个火箭和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所。65438+10月8日——这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第五国防学院宣告成立,钱学森任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历程。新的职业生涯开始了,事情很多。钱学森首先给刚分配的156大学生做了一次导弹介绍,让这些没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相关专业的学习计划,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钱学森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所有专家突然撤离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中国科学家克服种种困难,于6月5日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的飞行试验,1960+065438。聂在现场高兴地说:“这是中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66,10年10月27日,钱学森参加了中国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的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和导弹的“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爆炸,震惊世界。中国国防现代化再次实现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眼光永远是前瞻性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中国地地导弹发展道路意见》,提出了中国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发射车也在他的组织协调下发射升空。1965,1年6月,他向中央提交报告,建议尽快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列入国家任务。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定为“651工程”,由钱学森负责“星箭地系统”的总体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太空时代的曙光。
(2)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为我国军事科研提出了高水平的重要思想和观点,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的建立和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战争规律和战争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65438年至0998年的书面讲话中,对军事科学体系进行了完整的阐述。他指出:“在军事学中,基础理论层面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面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面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义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解决军事路线和战略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确定和效能评估;物流系统的组织和管理;作战指挥系统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学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广泛应用于我军的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部队结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于中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80年代指出,到20世纪初,一些地区的“小规模战斗”可能是我们的主要战争样式,如果我们想保留一些能立即作战的精锐部队,就应该在军队编制和装备方面认真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建议得到了军队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他还对中国的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他还提出了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民用企业要实行“军民融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造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改革和民用企业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晚年还强调军事学的跨学科研究。从65438年到0999年,他向前去看望他的联大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的交叉、相互作用和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一个大系统,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但专家们往往是从自己的专业去看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应该提倡学科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
(3)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事现代化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国防和军事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观。从1985开始,钱学森多次谈到“科技人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即一批工程师、科学家、思想家”;“当一个有能力的人领导一个明确的目标时,他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来考虑”。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个创新的观点和想法都可以鼓励。他说:“我们应该提倡创新思维,让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正确。”
早在1986,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将带来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型部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将在未来战争中广泛应用,战场形势复杂,对指挥员的科技文化军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在分析了外军军官和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了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要逐步达到大学以上的文化水平,教师要硕士,军队干部要博士,士兵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了中央军委和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钱学森,依然时刻关注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的进展。他对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的家乡看到,在他家沙发对面的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有一个“神舟”飞船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睿智的眼睛永远看着祖国腾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