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球的信息

月亮,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指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它是地球上唯一的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为38.44万公里。天文学上用来代表月亮。

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第一批登上月球的人。1972 17 2月,美国阿波罗17号航天飞机返回地球,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进行过载人登月任务。

轨道数据

近地点:363,104公里(0.0024天文单位)。

远地点:405,696公里(0.0027天文单位)

轨道半长轴:384,399公里(0.00257天文单位)

轨道周长:2,465,438+03,402公里(0.016天文单位)

轨道偏心率:0.0549

恒星周期:27.321 582d(27日7时43分,1秒)。

朔望月:29.530 588d(29日12: 44)

最近一个月:27.554 550天

节点月份:27.212 221。

分钟到月:27.321 582天

平均转速:1.022公里/秒(2286英里/小时)。

最大转速:1.082公里/秒(2420英里/小时)

最低转速:0.968公里/秒(2165英里/小时)。

轨道倾角:相对黄道面5.145。

(距离地球赤道18.29至28.58之间)

提升赤经:回归

18.6年

近地点角度:进展中

8.85年

卫星的行星:地球

物理性质

平均半径:1,737.103km(地球的0.273倍)。

赤道半径:1,738.14km(地球的0.273倍)。

两极半径:1,735.97 km(地球的0.273倍)。

平整度:0.00125

赤道周长:10916km。

表面积:3.793×107 km?(是地球的0.074倍)

体积:2.1958×1010km?(地球的0.020倍)

质量:7.3477×1022千克(地球的0.0123倍)

平均密度:3346.4千克/立方米。

赤道表面重力:1.622米/秒2(0.1654克)

宇宙速度:2.38公里/秒(5324英里/小时)

恒星自转周期:27.321.582天(同期)

赤道自转速率:4.627米/秒(10.349英里/小时)

轴线倾角:1.5424(相对黄道)

赤道倾角:6.687°(相对于轨道平面)

反照率:0.12

表面温度:

赤道

85牛最小平均最大值

100 K 220 K 390 K

70 K 130 K 230 K

量值:最大值-12.74

角度尺寸:29 '到33 '

大气

密度:107个颗粒厘米-3(白天)

105颗粒厘米-3(夜间)

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当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时,他们在月球表面放了一个透镜。因为月亮总是以同一张脸对着地球,所以那个镜头也会一直对着地球。科学家可以通过从地球向月球上的透镜发射激光束,然后记录光束反射回来所需的时间,轻松准确地计算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种测距方法极其精确,地月距离38.4万公里,误差只有3厘米。得益于如此高的精度,我们发现月球正以每年3厘米左右的速度远离地球。[1]。一种说法是,日地距离是地球和月球距离的395倍,太阳直径“刚好”是月球的395倍,所以太阳和月球距离地球几乎一样大。注意。这种说法没有考虑某一时刻地球、月球和白昼的相对位置,因此不适合在严谨的科学讨论中引用。

正面和背面

月球是一颗同向旋转的卫星,月球正面始终朝向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球边缘附近的区域,月球背面的大部分都无法从地球上看到,这是由于天秤座的运动而偶尔可见的。在没有太空探测器的时代,月球背面一直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点是几乎没有月海之类的暗月面特征。当探测器运行到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信。

正面(地球上可见)和背面(地球上不可见)

铁路

月球大约一个太阴月绕地球一周,每小时相对于背景星空移动半度,与月球视直径差不多。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更接近黄道平面,而不是地球的赤道平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绕地球一周(公转)所需的时间称为恒星月;新月和下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的时间)称为新月。王朔月亮比恒星月亮长的原因是,地球在月球上运行期间,它自己在围绕太阳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其公转周期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总是以同一张脸对着地球。从月球形成的早期开始,月球就受到某个时刻的影响,导致自转速度变慢。这个过程被称为潮汐锁定。因此,地球自转的部分角动量转化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角动量。于是,月球以每年38毫米左右的速度远离地球。与此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施加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原因之一。

公转轨道

月球和地球是一对搭档,组成地月系统,地月系统围绕共同的质心旋转,距地心约4671公里。所以绕质心的椭圆轨道和绕地心的椭圆轨道差别不大。月球绕地球做椭圆运动,同时也伴随着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月球不仅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还受到来自太阳的引力的影响,所以它有非常复杂的轨道运动。其中,主要的轨迹变化有:偏心变化、轨迹倾角变化、拱线移动、交点西退和中心差。

偏心率变化

月球轨道的偏心率从1/15到1/23不等,平均偏心率为0.0549,接近1/18。

严格来说,地球和月球都是围绕* * *同心中心旋转的,离地球中心4' 671km(地球半径的2/3)。因为同质中心在地表以下,所以地球围绕同质中心的运动看起来是“晃动”的。从地球北极上方看,地球和月球都逆时针旋转。而且,月球也逆时针绕地球运行;甚至地球也是逆时针绕着太阳转。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月球轨道的倾角和月球从轴倾角的值变化这么大。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的,而轴倾角是相对于卫星(即月球)本身的轨道平面的。这种定义习惯非常适合一般情况(比如卫星的轨道)并且数值相当固定,但月球不是。

拱线运动

月球绕地球运行的椭圆轨道并不固定在自己的平面上,椭圆的拱线(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连线)沿月球公转方向前移,每8.85年移动一次。中国早在汉代,贾逵就提出月亮视运动的最临界点应该是每九年移动一次,这实际上是拱线运动的结果。

轨道倾斜度变化

月球轨道(黄道)的倾角从4° 57到5° 19不等,平均为5° 09。

月球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地球的轨道平面)保持5.145396的夹角,而月球的旋转轴与黄道平面的法线形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不是完美的球形,而是在赤道处凸起,所以白色的路面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顺时针旋转),每6793.5天(18.5966)完成一周。在此期间,白面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在23.45°处向黄道面倾斜)的夹角将从28.60°(即23.45+5.15)变为18.30°(即23.45-5.15)。同样,月亮的自转轴与白平面的夹角也会在6.69(即5.15+1.54)到3.60(即5.15-1.54)之间。月球轨道的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其摆动0.002° 56°,这就是所谓的章动。

十字路口向西退去。

白道与黄道的交点在空间上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向西移动,每18.6年运行一次。这一现象早在东汉末年就被刘虹发现,并用于日食预报的计算中。

黄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升交点(北角)是指月亮通过这个点到黄道面的北面;降交点(南点)是指月亮经过黄道以南的点。当新月刚好在月亮交点附近时,就会发生日食;当满月刚好在月亮的交点附近时,月食就会发生。

中心方程

因为月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的,所以月球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与匀速圆周运动相比,月球运动时前时后,半振幅为6.29,周期为27.55455天。

几何天平动

因为月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赶不上公转速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月球的东部达到东经98度。相反,月球在远日点时,其自转速度快于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月球的西部经过98度达西。这种现象被称为子午线天平动。由于月球的自转轴向轨道平面(黄道平面)倾斜,黄道与黄道的交角约为5度,月球绕地球公转时极区会抖动约7度,称为纬向天平动。再者,由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只有地球半径的60倍,如果观测者从日出到日落观测月球,观测点会有地球直径的位移,在经度为1度的区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被称为周日天秤座运动。

月亮的起源

月球旅行:月球的起源,据说是外星人的基地,这是非常古老的,也是科学界有争议的话题。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说“月亮大到足以引起日食,却小到让人看到日冕”,这真的太巧合了。地球直径12756公里,月球直径3467公里,月球直径是地球直径的27%。在整个太阳系中,从来没有过面积比这么大的卫星。与行星本身相比,木星和土星的直径通常很小。火星上有两颗卫星,较大的直径为23公里,是火星的0.34%。土星有60颗卫星,最大的一颗直径为5150km,是土星的4.27%。没有一颗比母星直径大5%以上,目前的科学无法解释。罗宾·布雷特博士说:“解释月亮的不存在比解释它的存在更容易。”月球的形成有以下观点:

共振假说

这是解释月球起源的最早假说。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潮汐与太阳系中的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但后来由于地球的快速自转,把地球上的一些物质甩了出去,形成了离开地球后的月球,地球上留下的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种观点很快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自转的速度,不可能抛出这么大的东西。况且,如果月球是地球甩出来的,那么两者的物质成分应该是一样的。但通过对阿波罗12飞船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样本分析,发现两者相差甚远。

俘获理论

这个假说认为,月球最初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它因为跑到地球附近,被地球引力捕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观点接近俘获理论,即地球不断积累进入其轨道的物质,久而久之,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是,也有人指出,像月球这么大的行星,地球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捕捉它。

同源理论

这种假说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的漂浮星云,经过自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恒星。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快一点,成为“兄弟”。这个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分析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样本,人们发现月球比地球要古老得多。有些人认为月球应该至少有70亿岁了。

大碰撞理论

主要项目:大碰撞理论

动画显示,忒伊亚在地球的L5点形成,然后摆动到碰撞轨道。动画以一年为一步,使地球位置不变。视角是从南极。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起源的新假说。1986年3月20日,在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举行的月球和行星研讨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茨和斯莱特里以及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提出了大碰撞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在太阳系演化的早期,星际空间中形成了大量的“星子”,星子通过碰撞和吸积长大。星子合并形成原始地球,同时形成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的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组成的帷幕壳。由于两个天体相距不远,相遇的几率很大。偶然的机会,小天体以每秒5公里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还导致小天体被撞击破碎,硅酸盐外壳和地幔被加热蒸发,膨胀的气体带着大量粉碎的尘埃高速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由碰撞体的地幔组成,地球上也有少量物质,比例约为17:3。当撞击器破裂时,从幕布中分离出来的金属核因为膨胀和飞行的气体而减速,大约4小时后被吸收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引力的控制。它们通过相互吸积结合形成一个完全熔融的卫星,或者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卫星,再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卫星。

人类创造理论

近年来,有人提出月亮是史前人类制造的,可能起源于亚特兰提斯岛或玛雅人,但至今未得到验证。1954年,《纽约先驱报》科学部编辑论坛报宣布,在月球的危险海域发现了一座全长12英里的桥形建筑。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切巴科夫(Alexander Chebakov)和米凯·瓦申(Mikai Washin)在《* * *青年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月球是“空心的”,他们认为月球是由某种智慧生物改造而成的恒星。月亮空心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阿波罗12在1969年登月时,72公里外设置的地震仪测得月球发出的地震持续了15分钟。很像空心球体的振动。英国人威尔金斯在《我们的月亮》一书中估计,月球上有一个体积约为1400万立方英里的空洞。1970年,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谢尔巴科夫和米赫凯·瓦辛提出了“宇宙飞船月球”理论。

2007年,曾参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月球实验室数据和照片存储部前主任约翰斯顿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发现了“古代建筑遗迹”,这是一个保守了40年的秘密,有照片证明美国航天器“月球轨道器2号”在静海拍摄了月球上的塔[2]。

失控的核反应理论

特性

原料

45亿年前,月球表面还是液态岩浆的海洋。科学家认为,构成月球的矿物KREEP显示了岩浆海洋留下的化学线索。KREEP实际上是一种被科学家称为“不相容元素”的成分——无法进入晶体结构的物质被留下来,漂浮到岩浆表面。对于研究人员来说,KREEP是了解月球外壳火山运动历史以及推断彗星或其他天体撞击频率和时间的便捷线索。

月球外壳由许多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和氢。当受到宇宙射线的轰击时,每种元素都会发出特定的伽马辐射。有些元素,如铀、钍和钾,已经具有放射性,所以它们可以自己发出伽马射线。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每个元素发出的伽马射线都不一样,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谱线特征,可以用光谱仪测量。

直到现在,人类还没有对月球元素的丰度进行全面的测量。目前,航天器的测量仅限于月球的一部分。比如1992年,伽利略曾经在飞越月球时测量过元素丰度。[3]

地表地理学

月亮的形状是一个扁球,南北极略扁,赤道略高。它的平均极地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极地也是不对称的,北极地区隆起,南极地区下沉约400米。但在一般计算中,月球仍可视为三轴椭球体。物理天平动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月球形状问题。天平动的研究也表明,月球的重心与几何中心不重合,重心距离地球2公里。这个结论已经被阿波罗登月获得的数据所证实。

月球表面有上万个直径超过1 km的陨石坑。大多数月球环形山都有上亿年的历史。缺乏大气和气象活动以及近期的地质活动确保了它们中的大部分永久保持完好。

南极-艾托肯盆地是月球和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陨石坑。这个陨石坑位于月球背面,靠近南极,直径约2240公里,深度13公里。

那些黑暗且不太有特色的月球平原被称为“月海”,因为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它是一片海洋。事实上,月海是由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后流出月球地幔并覆盖表面的玄武岩岩浆形成的。较轻的高地叫“月地”。几乎只有面向地球的月球才有月海,月球背面很少。天文学家认为,这是因为月球的质心比质心更靠近地球。

月球外壳上是一层布满灰尘的岩石层,叫做月壤,不是土壤。月球表面的月壳和月壤分布不均匀。月球外壳的厚度从60km(月球正面)到100km(月球背面)不等,而月球土壤的厚度从5m左右(月海)到10m以上(月球陆地)不等。

2004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本·布西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月球北极沿皮里陨石坑的四个区域经常暴露在阳光下(但在南极没有发现类似的区域)。这些常年日照区的产生是因为月球的轴倾角很小。同样,两极也有很多环形山,经常没有光线。

水的存在

自古以来,彗星和陨石一直在撞击月球。这些物体大多含有水。来自阳光的能量将大部分水分解成其组成元素,氢和氧。两者通常都会立即飞离月球。但是,也有科学家提出了月球上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水的假设,比如在月球表面或者月球外壳深处。美国的克莱曼婷任务表明,一些微小的水冰块(含水彗星撞击后的碎片)可能隐藏在月球外壳中一个永久没有阳光的区域,没有融化。这些冰块虽然很小,但水的总量可能很可观(约1立方千米)。

而一些水分子也可能在月球弹跳的时候掉进陨石坑,藏在里面。由于月球的自转轴相对于黄道面法线略倾斜65438±0.5度,一些极地的陨石坑底部从未受到阳光照射,处于永久阴影中。克莱曼婷任务曾经测量了月球南极的这些陨石坑[1]并绘制了地图[2]。科学家们希望在这样的陨石坑中可以找到水冰,太阳能、电力或核能可以被开采并用于电解成氢气和氧气。月球上可获得的水量极大地影响了在月球上生活的成本,因为从地球上运输水(或氢和氧)是不切实际的。

阿波罗宇航员在月球赤道附近收集的岩石不含水。月球探测器和其他最近的研究(如史密森学会)都没有找到液态水、冰或水蒸气的直接证据。然而,月球探测器的结果表明,在永久无阳光的区域存在氢,它可能以水冰的形式存在。

磁场

与地球相比,月球的磁场很弱。人们认为某些区域的磁场来自月球本身(例如Sirsalis月溪上的月壳),但与其他天体的碰撞也可能改变其磁场。没有大气层的天体能否通过彗星和小行星的撞击获得磁场,这是行星科学中一个由来已久且常新的问题。测量月球磁场可以提供月核的大小、电导率等数据,对科学家了解月球的起源很有帮助。如果月球内核比地球含有更多的磁性物质(如铁),那么月球撞击的起源理论就不那么可信了(尽管科学家从其他角度解释了月球内核含铁较少的原因)

大气

月球有极其稀薄的大气层。这些大气的来源之一是脱气——气体的释放,如月球表面的氡,它原本隐藏在月球深处。有时候,太阳风会被月球引力俘获,成为另一个重要的气体来源。

月蚀

见:月食。

月全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是指当月球移动到地球的阴影部分时,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区域会因为太阳光而被地球遮挡,现在我们看到月球少了一块。

也就是说,此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正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会被地球遮住。

月食和日食

参见:日食和月食。

1999日全食与日冕重合。目前,从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阳的平均视直径几乎相同。当两者在视觉上重叠时,有时会出现日全食,有时会出现日环食。日全食时,月亮完全遮住了太阳表面,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肉眼看到日冕了。

因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在逐渐增大,所以月球的表观直径在减小。几百万年前,月亮总能完全遮住太阳,所以那时候不会出现日环食。同样,几百万年后,月球也不足以覆盖整个太阳表面,造成日全食。

只有太阳、地球、月亮连成一条直线,才会有“月食”。日食只会发生在“新月”(新月);月蚀只会发生在“满月”(希望)。

对月球的观察

从比利时哈莫伊斯拍摄的满月场景的主要项目:月相。

月亮(和太阳)在接近地平线时看起来更大。这纯粹是心理作用。事实上,大气折射会使地平线附近的月球图像变平,但会略微缩小观看区域。有人认为人类的视觉进化了,没有专注于测量头顶的物体,导致了这种错觉。[3]从地球上看,月球的视直径约为半度。

每个民族对月球的不同区域(主要是月海)都有不同的想象。比如:嫦娥、玉兔、螃蟹等。此外,环形山和山脉也是月球上的明显地貌。

满月时,月亮的视亮度约为-12.6(作为参考,太阳的视亮度为-26.8等。)

月亮在晚上最明显,但有时在白天也能看到。比如下弦月可以在下午看到,下弦月可以在早上看到。)

月亮每天大约晚50分钟从东方升起。

对月球的探索

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照片由尼尔·阿姆斯特朗拍摄。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着陆器Luna-2,它于1959+04年9月坠入月球。月球3号于同年6月7日10拍摄了月球背面。月球9号是第一个在月球上软着陆的着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发回了在月球表面拍摄的照片。此外,Lunar 10于3月31,1966日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成为月球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方面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个人登上月球时达到了高潮。美国阿波罗11指挥官尼尔·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尤金·塞尔南是最后一个站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2月阿波罗17的成员。见:阿波罗宇航员名单

阿波罗11的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一个9英寸乘7英寸的不锈钢牌匾,以纪念这次着陆,并为其他可能发现它的生物提供一些信息。牌匾上的字是:

公元1969年7月,来自地球的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而来

翻译:

1969年7月,来自地球的人类在这里第一次踏上月球。

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而来。

牌匾上画着地球的两面,并有三名宇航员和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签名。

经常有人声称美国的登月计划根本就是虚构的,所谓的登月照片都是在好莱坞影城拍摄的,并指出照片中的许多“瑕疵”[4]。但是没有一个研究过月球样本的科学家曾经怀疑过这些样本的真实性。

六次阿波罗任务和三次无人探月任务(Lunar 16、20和24)从月球带回了岩石和土壤样本。

2004年2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议在2020年前将人类送上月球。

欧洲航天局的智能探测器1于2003年9月27日发射,2004年6月27日+6月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调查月球环境并制作月球表面的X射线地图。[5][6]2006年9月3日格林尼治时间5点42分22秒,智能1如期撞击月球表面。[7]

中国还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嫦娥工程,寻求开发月球资源的可行性,特别是氦同位素氦-3,有望成为未来地球的能源。[8]2007年10月24日,10,中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

日本已经初步确定了未来探索月球的任务。参见穆恩-阿[4]和塞勒涅[5]。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经开始规划载人月球基地。65438+2007年10月30日,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批准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暂停lunar -A探月计划但继续开发穿透式着陆器的决定。[9]2007年9月13日,日本月球卫星女神发射。

印度将首先发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初航1号。2006年5月9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签署了一份合作探索月球的谅解备忘录。印度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川1”将搭载两台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仪器设备,其中1是小型合成孔径雷达,用于探测月球两极地区是否有水,另一台1是月球矿物绘图仪,用于了解月球表面的矿物分布。[10]

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神话和民间传说

主物品:露娜

在中国,有嫦娥奔月的神话。

自古以来,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中国对月亮有许多不同的昵称:

与满月的形状有关:白玉盘、半轮、宝镜、冰镜、冰轮、冰盘、蟾盘、飞镜、飞轮、挂镜、金镜、金盆、镜、瑶台镜、银盘、玉镜、玉轮、玉盘、玉盆、圆影、月轮。

与月牙的形状有关:挂钩、玉弓、玉钩。

与月亮的光有关:蟾光、方辉、金波、清光、夜光、静日。

它与神话有关:白兔,蟾蜍,月亮,嫦娥,顾兔,广汉,贵公,鬼婆,嫦娥,琼雀,素娥,兔影,银雀珍珠宫,玉蟾,玉井,玉兰,玉兔,圆蟾蜍,月桂,清虚,望舒。

其他:冰壶、冰导、冰灵、单鹃、秋影、太阴。

在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叫做忒弥斯。月亮的天文符号像一弯新月,也象征着阿尔忒弥斯之弓。

在北欧神话中,玛尼是驾驶月球车的神。

神秘主义赋予的意义

相对于太阳的光和热的正特性,月亮的冷与柔的负特性,每月的固定盈亏类似于女性的月经周期,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女性的象征或母亲的形象。

星座中的月亮代表心理层面的想法和反应,与家庭有关。

塔罗牌认为月亮引起的潮汐和盈亏变化影响着生物的心理和生理,引申的含义是怀疑、焦虑、内心强大、梦境和暧昧。

作品

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绕月》用炮火把人射向月球。

参考

郑(2006年3月26日5438+0)。问月亮。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乍得霍格兰德和迈克巴拉:黑暗使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秘史。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月亮假彩色马赛克..

陈(2001六月11)。问月亮。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乔纳森·阿莫斯。欧洲瞄准月球,英国广播公司,2003年3月4日。

Smart-1进入月球轨道,2004年6月165438+10月65438+6月。

新华网。智能1探测器撞击月球,2006年9月3日。

2003年3月4日,space.com,中国概述其登月计划。

据新华网报道,日本政府审议机构郑虔同意暂停“月球-A”计划

傅双启。印度和美国将在月球探测项目上合作,新华网,2006年5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