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冒险故事
“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志在四方。出去旅游!去天地舒展心胸,拓宽知识面。我怎么能呆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因为我在这里,就像围栏里的鸡和轴上的小马?”徐霞客听后非常激动,决心远游。临行前,他戴着母亲亲手制作的旅行皇冠,肩上扛着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那时起,直到他56岁去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
徐霞客在没有任何政府资助的情况下,游历了包括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_广西、贵州和云南在内的16个省份。东至浙江普陀山,西至云南腾冲,南至广西南宁,北至河北蓟县盘山,覆盖大半个中国。更有甚者,在30多年的旅行和考察中,他主要是徒步,甚至很少坐船,经常自己扛行李。他去过的地方大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人烟稀少的边疆地区。他不畏风雨,不畏虎狼,与长风、白云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生命垂危,冒着生命危险,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28岁时,徐霞客来到温州爬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雁荡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于是决定爬上山顶去看一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他看到山脊笔直,无处落脚。怎么会有湖呢?但徐霞客还是不肯放弃,继续走上了一个大悬崖,路也没了。他仔细观察了一下悬崖,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平台,于是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绑了一条长长的布带,然后抓住布带,垂了下来。当他到达小平台时,他发现下面的桶太深了,下不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蹬上悬崖,费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悬崖顶。爬着爬着,皮带断了。幸好他巧妙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否则他就会掉进万丈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绑好断带,艰难地往上爬,终于爬到了悬崖顶上。还有一次,他游览黄山,途中遇上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齐腰深,看不清爬山的路,上不去。徐霞客没有被吓到。他靠在一根铁棍上探路。沿着山腰往上,山变得越来越陡。山坡上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面结了厚厚的冰,又陡又滑。当你踩上去的时候,你会滑下来。徐霞客用铁棒在冰上挖了一个洞。踩着坑,一步一步慢慢爬,终于爬上去了。山上的和尚看到他非常惊讶,因为他们已经被大雪困在山上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道:王峰百丈险梯、白云石陡崖、连接笋峰的“鸡胸”和“龙脊”。当他到达大王峰时,太阳快要落山了,他找不到下山的路了。他用手抓住挂着的荆棘,“滚落”下来。他在中岳嵩山,也是从太师顶上垂下峡。徐霞客的惊人游记,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古人。
经过一天的跋涉,无论多累,无论在哪里停留,徐霞客都坚持记录下自己考察的收获。他的游记有240多万字,但大部分都丢失了。留下来的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被后人编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有40多万字,是一部集科学与文学于一体的伟大“奇书”。
徐霞客的旅行不仅仅是为了求新求胜,更重要的是探索自然的奥秘和规律。比如他对福建建溪、宁阳溪的考察就是一例。醴陵和马岭分别是江西和宁阳溪的发源地。两条山脊的高度大致相等,但两条溪流入海的流量却大相径庭。建溪长,宁阳溪短。徐霞客调查后发现,宁阳溪的水流比涧西快。“行程越紧迫,水流越急”,也就是说,行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著名的结论,是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的。他对山川、水路、地质、地貌的调查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考察了许多河流的水道源头,如广西的左右江、萧和滨江、湘江的支流、云南南北的二盘江、长江,其中长江是最深的。浩浩荡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发源于何处,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战国时期的地理书《愚公》中有“岷江引江”的说法,这一说法一直被后世书籍沿用。徐霞客对此心存疑虑。他带着这个“北有三秦,南有武陵,西有石门金沙”的问题,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得出金沙江是长江源头的结论。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未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是他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找到了长江的源头。在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发现。直到1978,国家才派出调查组,确认长江的真正源头是唐古拉主峰格拉丹洞的脱脱河。
徐霞客也是世界上石灰岩地貌科学考察的先驱。石灰岩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记录和研究。他还考察了100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的九嶷山,他听说有一只会飞的龙岩,于是他请当地的和尚明宗为他指路,拿着火把去调查。飞龙岩是一个曲折的巨大洞穴。洞里有洞,满是坑和水,很难走。徐霞客一点也不在乎,深入其中。他不在乎他的鞋子会不会跑掉。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但他不听。直到火把快燃尽了,他才依依不舍地走了回来。他没有任何仪器,只靠目测步骤,但他的调查大多很科学。如桂林七星岩15个洞穴的记录,与我们今天的地理研究者进行的野外调查大体一致。徐霞客死后一百多年,欧洲人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家。
徐霞客对地理科学做出了很多贡献。除上述之外,他还研究了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对气候变化、植物因地形高低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进行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还生动地描述和记录了农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的情况,各地名胜古迹的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他的这本奇书也很有文学价值,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外出是在1636,那年他51岁。这一次主要是前往中国的西南地区,到达中缅边境的腾越(今云南腾冲),在1640返回家乡。他回到家乡后不久就生病了。在生病期间,他还翻阅了自己收藏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还紧紧抱着考察时带回来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中勇攀高峰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