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出生在哪里?
李根源(1879—1965),本名薛生,又名杨、尹全。云南腾冲人。出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梁河九堡乡),近代名人,中国国民党元老、将军、爱国者。
李根源,光绪五年(1879)六月六日,云南腾越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昆明大学。光绪三十年(1904)165438+10月,入日本真武学堂、士官学校。宣彤元年(1909)九月,任云南讲武堂监军兼步兵师教导员,升任将军府。二月(1917)任陕西巡抚。民国十一年(1922)六月任北洋政府农工商总长。民国十二年(1923),辞去国会代表职务,隐居吴中。民国29年(1940)春,回昆明出任云贵监察使。1965年7月5日,李根源在京病逝,享年86岁,骨灰安葬在小王山。
辛亥老兵李根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参与领导云南起义,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修建英雄墓,倡导修建“腾冲民族纪念陵园”,为昆明“重阳起义”、设立云南军政巡抚公署、解决滇西问题、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地图源概述
中文名:李根源。
别名:高黎贡山,“山中宰相”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云南省腾冲县
出生日期:1879年6月6日
死亡日期:1965年7月5日
职业:军人,政治家
毕业学校:日本真武学校和士官学校。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业绩:参与领导云南起义。
参加“二次革命”
参加“保护运动”
代表作品:《屈鲁世文》、《屈氏诗史录》、《学生年鉴》等。
角色的生活
学生时代
李根源,光绪五年(1879)六月六日,云南腾越(今云南梁河九堡)人。有史料可查的其家族始祖是李德,明初因与慕英平定云南有功,被明朝赏赐。他的祖父李殿琼是前龙陵司令,战死沙场。他的祖母黄定文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光绪十年(1884),受外祖母黄启蒙,教他读《三字经》和《千字文》,深受其“修身养性、清正廉洁”的影响。
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腾冲来凤书院学习,师从书院院长赵。
光绪二十四年(1898),李根源在永昌府中进士,以天下之事为己任,勤奋读书,经典诗词歌赋皆涉猎。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李根源乡试进京,但因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而停止考试,回到来凤书院深造。在过去的几年里,他还研究了大量的历史和地理著作以及著名的选集。
光绪二十九年(1903),金省人参加乡试,落榜。他被昆明大学录取,并在陈荣昌学习。在此期间,李根源阅读了《读书》、《革命军》、《清议报》等大量书刊,开始接受资产阶级反清革命思想。
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李根源获准赴日公费留学。11年6月入真武学校、士官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李根源在横滨拜会孙中山,后在东京出席同盟会筹备会议。
光绪三十二年(1906),李根源任云南留日学生联合会会长兼《云南》杂志经理。
参加起义
清宣彤元年(1909)八月,李根源回国。9月26日被任命为云南讲武堂监事兼步兵师教导员,并升任办公厅主任,负责组织学校一切事务。武昌起义后,蔡锷等人发动新军响应,成立达汗军政府,任军政长官、参议院议长,继任滇军第二师师长、国军主席。
宣彤三年(1911)初,奉命带领辛等人深入片马设置边防,深入小江流域半年多,并作了《滇西军事笔记》。8月,他被调离云南吴江会馆。在大理建立大理示范中学和永昌师范学校。65438年10月30日晚,李根源指挥清军37协73标驻昆明的革命战士,攻克昆明北门,攻占军械局,占领五华山。起义胜利后,“大中华滇军都督府”成立,李根源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议长。不久,李根源被任命为国民军第二师师长兼总统。
民国元年(1912),李根源创办腾冲师范学校。7月10在滇西被电退。
民国年(1913),国会议员选举公告,李根源当选为众议院议员。2月初,李根源来到北京。不久,袁世凯下令逮捕李根源和邹鲁。李根源得到密报,急忙离开北京,南下上海。根据孙中山和黄兴的意见,李根源等人派两广动力派领袖岑春煊到广州组织袁俊乞讨。7月下旬,岑春煊和李根源南下广州。165438+10月,袁世凯下令逮捕党员,国民,李根源免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组织政法研究会。
民国四年(1914)八月,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李根源等人发起欧洲事务研究会,推举黄兴为领袖。
民国三年(1915),李根源从日本回到上海。65438年2月24日,蔡锷、唐通电护国,“护国之战”开始。在此期间,李根源回到香港,组织反袁组织。他在香港见到了蔡锷,并安排他返回昆明。
从政
民国四年(1916),三月初,李根源与梁启超商议在港创办南方军校的计划。1年5月,护国军“粤广指挥部”在广东肇庆宣布成立。被选为副参谋长,后被北洋政府主席李任命为陕西省省长。
民国六年(1917),李根源于二月二十日出任陕西巡抚。五月二十六日,段被李免职。31日,陕西省省长陈通电陕西,宣布脱离中央政府独立。李根源拒绝在通电的汇票上签字,被关押在Xi安土地庙街。10 10月21日被送出陕西。
民国七年(1918),李根源南下广州,任粤滇军总司令,督广东沿海防务,镇守雷琼。
民国十一年(1922)九月二十六日,李任命为北洋政府航空监。165438+10月29日,李根源被任命为北洋政府首席农工商官。
隐居吴中
民国十二年(1923),李根源辞去国会代表,隐居吴中。
民国16年(1927),10年4月,李根源的母亲奎太夫人在苏州去世。她把母亲阙家葬在小王山,在那里藏书,建阙精舍,管理十景,建立了有五六间平房的私立阙庵小学(小王山小学)。在小王山服了两年丧,因为气候潮湿,背上生了坏疽,过几天就得回城就医。
民国二十年(1931),任《吴县志》主编,撰写墓志、碑文。同时担任吴中护墓协会会长,创办了“善人桥乡村改良协会”、阙建小学、成人学校、修公浴室等。被国家政府聘为国家灾害会议成员。
民国二十五年(1936),李根源为解救“七君子”奔走,公开为七君子聘请辩护律师,并为沈钧儒的出狱命名了保证书。
参加抗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夏,李根源回到云南,受聘为省政府顾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李根源受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友人于右任之邀,出任云贵监事、腾冲益群中学董事会主席。在九堡小学,“在他的住处‘凤翼花园’西边,建了一排长长的木质二层小楼,为来县城读书的贫困孩子提供免费住宿。”
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李根源回昆出任云贵监察使。
民国三十年(1941),李根源任腾冲茶坊名誉主任。
民国三十一年(1942),5月24日李根源从昆明出发,5月28日到达保山。6月2日,李根源的住所从卧佛寺迁至龙王堂。6月7日,李根源在金鸡小学文昌宫主持召开军民动员大会。7月3日,李根源离开板桥前往大理,在界头正式宣誓就任腾冲县抗日县长,成立“国民党军委滇西战时干部培训团”。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三月,李根源奉命返回中国首都重庆述职,后一直留在重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初,抗战胜利后,李根源辞去云贵监,回到积极倡导修建腾冲国家纪念陵园的云南腾冲。腾冲民办高级商务职业学校董事长。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6月,应中央人民政府邀请,李根源从昆明飞抵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后去苏州扫墓。
1951年初,李根源离开苏州经上海、汉口赴渝,出席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因为重庆潮湿多雾,所以身体不适,经常生病。朱德闻讯,电告中央西南局统战部,护送李根源赴京就医,住进羊毛胡同公寓。在此期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1959年,李根源将抗战时期小王山收藏的古书、书画、文物全部从其苏州寓所中搬出,还有93幅唐墓志铭故意沉在小王山庙前的小池塘里,毫无保留地捐赠给苏州市文物管理协会。
1960年3月,李根源患动脉硬化,入院治疗。周恩来和朱德不时到医院看望他们,并特别指示北京医院尽最大努力抢救他们。经过治疗,病情转危为安。之后每年夏天,我都搬到颐和园的界首殿,由政府特别照顾。
1963春节期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举行春节招待会,邀请在京7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和NPC人大代表出席。李根源受到了邀请。
1964元旦茶话会,由NPC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主持,李根源应邀出席。
1965年7月5日,李根源在京病逝,享年86岁,骨灰安葬在小王山。
主要成就
政治
宣彤第三年(1911),武昌起义于10年6月爆发。时任云南督察训练部副参谋的闻讯,与、唐商议,决定推举蔡锷领导起义。时间定在6月10的深夜。当晚,云贵总督李景熙召见李根源,称滇西发生“叛乱”,命其率军讨伐。李根源立即离开总督府,赶到北校场,并决定满足李鸿祥做起义前的准备。半路上,北校场方向传来激烈的枪声,起义提前爆发,史称“重阳起义”。
李根源和李鸿祥分别指挥起义军攻打童渊山、五华山、军械局和造币厂的制高点。次日,云南都督成立,选举蔡锷为云南都督。李根源担任军务部长和参议院议长,并协助总督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
宣彤第三年(1911),张文广领导的腾越起义胜利后,根据预先部署,起义军分三路出发。起义军到达大理时,被大理军阻挡。云南都督府紧急商讨对策,决定任命李根源为第二军分区总司令兼屯溪国军总司令,带兵西进,全权负责。
宣彤三年(1911)17年2月,李根源到达大理,开始整顿西部防御力量,将滇西原军政府的30多个营缩减为11个营,并带兵抓捕叛军营长王太谦。
宣彤三年(1911),在大理创办大理模范中学和永昌师范学校,并派出20名学生赴日留学。腾冲师范学校创建于1912。
民国六年(1917),在陕西主政期间,整顿吏治,恢复农林经济,发展文教,查禁鸦片,保护文物古迹,收集金石学历史文献。山西图书馆扩建,共发出24条通令,包括“请教育部范总经理派员勘查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各校校长议办简易师范学校令”等。创办陕西师范学校。
军事
宣彤三年(1911),英国策划了“偏马事件”,云贵总督李景熙任命李根源处理偏马防务和与西方的交涉。李根源接受了重任,去组织谈判。他挑选讲武堂学生新、潘万成、王炳军、任宗羲、荆绍武组成调查组。宣彤三年(1911),1年底从昆明出发,分五路对滇西、滇西北进行了考察。
关于“马事件”,他提出三策,“上策:进军,驱逐。中策:推翻五色线,索赔侵地,请天下各国仲裁。底层方案:先撤军,再划定边界,至少夺回利马,以麦力开江为界。万不得已,也要确定恩美开江原有蓝线作为依据,不能让步。”五条线中,重点是第二条线,因为“这是滇缅边境事务,英国士兵的入侵,也是我调查的目的。”
李根源提交10管理措施,系统规划。如果选择了合适的路线,“以后生气了可以走C路作为最快捷的方式,修好了就畅通了。”拟在托浪、仓磨、上帕、洛木登、古潭河、茶山河增设6个行政委员,设边防局领导,或由屯溪路监管。加强阿墩子、丽江县、保山县、云龙州的建制和治理,拨专款增强军力。
辛亥革命中,李根源执掌滇西,以军事为先导,以建立统治为目标,兼顾兴办边商的经营策略。他迅速在营盘街设立了女丘边防局,任命熟悉丽江的知府姚春奎为总经理,统辖滇西北边疆的各种权力机构。任命任宗羲为组织怒丘边防事务主席,荆绍武、何为副主席,兰州酋长罗、六库酋长段浩、茂昭酋长为委员。设立边支队4队,任宗羲、井少武、何分别领衔1、2、3队,总跑率第4队。
辛亥革命期间,西藏少数分裂分子挑起分裂叛乱,李根源积极出兵西藏平定叛乱。然而,英国的阻挠使他未能成行。
民国二十九年(1940),李根源早日估计到缅甸可能失陷,云南形势危急,提出了加强云南边防的六项措施:设置专员,或恢复殖民地边防监察之名,负责教育、建设、维护、卫生等工作;慎重选择边境地区的官员;酌情免税;取缔剥削边民的商贩;视边疆为战区,立即做好设防、运输和补给的准备;在前沿设置侦察网,掌握敌情。
民国三十年(1941),李根源上书蒋介石,提议在西南边疆设立文化研究机构。
文化和教育
宣彤元年(1909)四月,李根源接到护云贵总督沈冰的电报,邀请他回滇创办吴江会馆。2008年9月26日,云南军校正式开学。李根源担任讲武堂监事,第二年担任总经理。
李根源回到云南后,沈冰要求粮食局的负责人“如果将来要钱,要尽可能地支持李学胜”。为了掌握新的军队,李根源要求讲武堂学生“深入士兵中进行革命宣传,革命的种子逐渐在士兵中传播”,使“军队中的革命者和讲武堂学生在起义前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李根源推荐蔡锷为新军第三十七师师长,蔡锷倾向革命。在他的安排下,“营级以上干部全部换成有推翻清朝思想的革命人物”,新军基本上由革命者掌握,服从革命。
民国十五年(1926),李根源从苏州退休,著有《武县西山访记》,致力于新农村建设,试图改变村民的生活状况。还有张译_、黄炎培等。启动建设善仁桥新村,成立实验农村办公室,召开善仁桥实验农村成立大会。李根源和张翼_建议成立合作社,在农村实行工业化生产,以提高经济效益,引进欧美新花样,丰富苏绣内容,扩大产品种类,开办刺绣作坊,培训学生,建立公共教育馆和公共茶园。
民国16年(1927)在江苏苏州创办私立阙峨小学,1932创办实验村和平民夜校。
宣彤元年(1909),李根源回国后,在滇期间组织了许多学校或参加了许多教育活动。宣彤第三年(1911),在大理建立大理模范中学和永昌师范学校,第二年建立腾冲师范学院。民国二十七年(1938),腾冲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云南腾越中学。28年(1939)任腾冲益群中学董事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在保山创办农业职业学校。30年(194)任腾冲茶坊名誉主任。民国33年(1944),与腾冲地方官和爱心教育工作者创办私立大同职业学校。民国三十四年(1945)任腾冲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董事会主席,与保山地方官创办私立远征中学,创办云南省第六师范学校。
民国十九年(1930),云南省编《云南通志》,李根源受聘撰写《金石志》。他为《云南通志》撰写的《金石志》收录了472条金石资料。民国二十一年(1932),腾冲县编纂《腾冲县志》,李根源、刘楚湘当选主编。
民国十二年(1923)后,李根源离职定居苏州,潜心购买史籍和金石学,藏书时更注重地方文献,尤其喜欢金石学。从军从政后,“只以搜集古籍善本铭文为乐”,到江南搜集铭文356种。为此他写了《吴郡访西山》。重修云南省志时,编《云南金志略稿》四卷,由苗抄《冯毅子木》,张题写。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李希印制。
李根源家中有图书馆,曲石陆晶,竹水楼,还有三卷《曲石陆晶图书馆目录》,尚未出版。全国解放后,向国家捐赠书籍数万册,碑文近百种。在北京图书馆工作的·Xi·毕主编了《中国古代藏书》和《近代图书馆史料》。著有《蝶翁行踪》、《曲石鲁文》、《曲石实录》、《振洋游记》、《雪生日录》等20余种书籍。
社会
民国二十一年(1932)初,日本进攻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与爱国士绅张仪、刘等一起,成立了苏州人民抗敌后援会,积极支援前线士兵。
七七事变后不久,侵华日军再次进攻上海,李根源和苏州爱国人士在长门外的农校成立了各界抗敌后援会,筹划支援前线。而张毅_到沈家桥参军,见到了冯玉祥、张治中等第三战区司令员,勉励官兵奋勇抗敌。他还提出组织老子军,并亲自担任老子军参谋长。组织红十字会赴沪抢救伤员,将1200余具全国牺牲军人遗体运至苏州府任山大桥安葬。
民国二十七年(1938)夏,李根源回到云南,受聘为省政府顾问。他宣扬“云南人的真精神”,主张抗战“拼命”,胜利一定属于中华民族。民国三十一年(1942)五月,侵华日军从缅甸入侵滇西,怒江以西大片土地沦陷。他自告奋勇去前线指导滇西抗战。
李根源赶赴滇西重镇保山,组织人员清理废墟,防止瘟疫蔓延;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慰问难民和侨民。6月初,保山金鸡村召开军民大会。会后出版了《致滇西长者书》。
亲属
双亲
父亲:李大毛,主管腾越镇中营司令兼右营司令,光绪末年弃营制,下岗回家。
母亲:坎·关震。
兄弟姐妹们
二哥:李根_(1892 -1939),本名吴澄,宣彤元年(1909)考入云南军校。
表哥:李根贤,原云南保山一中英语老师。
夫人
马淑兰(1893-1980),云南通海人,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出版《石俊老人菊集》。
儿童
次子:李喜刚,本名邵松,南京中央军事学院13期9月,1936。曾任第五军少校参谋,第六十六军第二十八师第八十四团三营营长,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四十二师副师长,陆军辎重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李喜刚就读于云南革命大学,并被分配到云南省图书馆工作。1984当选云南省政协委员,被黄埔军校同学会推选为成都分会主席。
儿子:李希英。
女儿李毓芳。
第五子:毕(1918 -200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云南著名教育家,我国图书馆学专家学者,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隋唐史、近代史、亚洲史、文献学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性格评估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和张发起组织老子军,并邀请蒋介石,但因国民党政府的阻止而未能如愿。郭沫若为此写了一篇文章,称赞和张是“世界上最老的人”。
“满清政府对革命势力的压迫极其残酷,对讲武堂的破坏非常严厉。李根源先生在维护这所学校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凭着他的革命热情、灵活的手腕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个革命大熔炉才得以保存。”(朱德1941延安解放日报)
在策动滇首义、桂独立中,李根源是“民国中的佼佼者”,为* * *和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李烈钧李烈钧文集)
1960年春,周恩来总理去泸西商谈签订中缅边界条约前,曾和朱德主席一起去医院看望李根源,称赞他:“李老,你为了晚清的中缅边界问题,做了很多反对英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的事情。现在中缅边界问题即将彻底解决,李老可以放心了。"
“中国古代一万人如何难活,边陲英雄抗逆流。1911年光复后,大义成立,民国初年进行法律保护。如果你有一个现实的希望来保持,你会更好地战斗和战斗。屈氏遗传沧海,乡贤典范满百年。”(楚图南译文选)
“进则忧国,退则乐,志在诗。”“如果你认为好,你会像为你的国家寻求。其气胜,如斗;其用法是宽大的,如照顾人民;其情之深,如爱。”
“我父亲在生命的关键时刻从李根源先生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帮助。李根源先生创办的云南军校是我父亲走上救国道路的起点。半个多世纪以来,我父亲一直与李根源先生保持联系。他们是师生,是朋友,是同志,结下了终生的友谊,这是后人难能可贵和钦佩的。”(朱德的女儿朱敏)
后人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