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内容

人才培养是指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过程。选拔出来的人才一般都需要培训。我整理了人才培养计划,供你参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技工教育创新发展,现就制定全省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就业、服务经济发展、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职业标准,对接行业发展,开展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基于典型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一体化、实践训练与在岗工作一体化。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以育人为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本术语

(1)人员培训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和方法、条件和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法的描述和设计。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它们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技能型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具有相应实践(实习)工作经历,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实际任务的人员。

(4)专业能力。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种或几种类似职业的必备技能,是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结合。

(5)一般能力。通用能力是指在相应职业中应具备的社交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敬业精神、与人沟通、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化应用、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6)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人们在特定职业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工作标准的把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择等。

(7)典型任务。由实践专家访谈确定的具有完整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任务,对一个职业(岗位群)具有典型意义,是综合课程开发的基础。

四。招生目标和学制

按照《江苏省技工院校学籍管理规定(试行)》文件执行。

动词 (verb的缩写)训练目的

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总体培养目标和分层次培养目标两部分。分层培养目标分为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工作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中级技能人才,以及技能高超、技艺精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二)分层次培养目标

中级技能人才应熟练掌握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能够根据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独立或合作完成岗位任务。

高级技能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高效完成任务,独立解决非常规专业问题,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预备技师(技师)应掌握精湛的技能,具有独立解决复杂、关键、创新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作设计能力。

培养目标的写法是:“培养面向* *类行业和企业,适应* *类职业及相关工种和岗位群,胜任* *类任务,具有* *类职业素质,符合* *类职业资格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六、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包括职业素质、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必修课。

2.职业能力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整合课和综合实训课。

3.职业能力开发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包括职业能力提升、生产岗位实践等课程。

教学安排

1,每学期教学时间20周(含复习考试周),每周课时一般在24 ~ 30小时以内。

2.学分的计算以课程(包括实践课程)的课时数(课时)为基础。教学课程(包括理论课、综合课、实践课、实验课)以16 ~ 20学时(课时)作为L学分。其他课程(生产实习、入学与毕业教育、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等。),以30小时或一周为L学分。最低学分单位为0.5分。

3、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与健康等公共课程按照我部《技工院校公共课程设置方案》开设。专业精品课程按省级课程标准开设。

七、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内容

(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

(二)招生目标和基本学制

(3)培养目标

(4)栽培规范

1,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1)万能能力

(2)专业能力

3.质量结构

(5)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资格

1,职业定位

2.业务能力

㈥课程体系

1,综合课程编程表

2.课程架构

3.综合课程介绍

(7)教学时间分配表

(八)教学进度表

(9)教学保障

1,教师资格

2.培训条件

3.教材建设

4.数字资源建设

(10)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和手段

(11)教学评价

(12)准备说明

1,编制依据

2、课时和学分分配

3、职业能力发展历程

八、人才培养计划开发程序

广泛的企业调研,对接专业标准,通过专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举办实践专家研讨会,做好典型任务分析提炼,有序整合课程,确定课程结构,明确教学内容;通过任务分析,落实能力培养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九、人员培训计划管理

符合《江苏技术学院教学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