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芝庭是谁?

桂芝庭

桂芝庭是我国地磁和电离层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与美国科学家几乎同时在两个半球观测、记录和报道了“扩展F层”现象,引起了国际地球物理学界的关注。桂芝庭一生从事物理教育工作,为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建设和武汉大学电离层研究室的建立做出了贡献。65438-0956加入九三学社,任湖北分会副主席。同年当选为武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连任第三届、第四届代表。1957被中科院聘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物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他的作品包括地磁和电离层无线电波传播。武汉大学有桂芝庭奖学金。

中文名:桂芝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省江陵县沙市镇(今沙市市)

出生日期:1895 1.9。

死亡日期:1961

职业:物理学家,教育家

毕业学校:北京清华学校

主要成就:地磁和电离层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代表作:论文《氢气、氮气和氢气、汞和氮气混合物中低压电弧的特性和光谱》

角色的生活

生活史

桂芝庭,湖北省武昌青山(今武汉市青山区)人,1895年10月9日出生于湖北省江陵县沙市镇一个基督教神职人员家庭。我父亲是沙市圣公会的会长,也是教会小学的校长。桂芝庭早年受洗,教名保罗。他先在沙市上小学,然后在宜昌的美华学院读了4年,相当于今天的高中到初中。因为是牧师的儿子,可以免费进入教会学校,所以1909去了上海,先在圣约翰中学读书,然后进入大学读了两年。1911年,父亲去世,家里处境困难。他想休学找份工作,但他妈妈认为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坚持让他继续上学。于是我在家里卖了些衣服,得到了在上海做家教的姐姐的一些帮助,才避免了辍学。

1912,桂芝婷以最高分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因为英语好,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年中学英语老师。1914被派往美国留学,进入耶鲁大学,先学文科,后转理科。1917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

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后,芝加哥大学的许多物理老师转而从事与战争相关的工作,原先的大部分研究项目无法继续。由于基督教青年会招募华人为在法国挖战壕的华工服务,桂芝婷申请于1918年5月抵达法国。他们有60多名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学生申请。他们教中国工人读书、写信和做各种福利工作。战后于1919年6月赴美继续深造。

他这次进了康奈尔大学,学的是无线电,1920硕士。在康乃尔,他结识了美籍华人许(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任教于武汉大学)。1920,桂芝庭提前回国。次年,许也毅然放弃美国国籍,来到上海与桂芝庭结婚。从此,他们开始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投身于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

1923期间,桂芝庭在长沙雅礼大学任教期间,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资助,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在该校跟随著名物理学家K.T .康普顿研究气体放电和紫外光谱,1925获得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氢气、氮气和氢气、汞和氮气混合物中低压电弧的特性和光谱》发表在1925年的《美国物理评价》上。

桂芝庭于1925回国。此后,他在多所高校工作了37年:32岁被聘为教授,33岁任物理系系主任,40年代初成为部长级教授。多年来一直负责武汉大学物理系和学院的工作,并被聘为国际学术期刊Jow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的编辑。他一生致力于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空大气物理的研究。

品格教育

1895 1.9出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11—1912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1912—1913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

1914—1917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

1917—1918,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

1919—1920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硕士。

1920—1922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助教。

1922—1923长沙雅礼大学讲师。

1923-1925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25—1927长沙雅礼学院副教授。

1927—1928曾是沈阳东北大学的教授。

1928—1930上海沪江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

1930—1939武昌华中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物理系系主任。

1939-1961,武汉大学教授,曾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系主任。

1961年1年死于武汉。

主要工作

1KweiCT(桂枝婷)。氢、N2和氢与氮的混合物的特性和光谱。物理评论,1925,26:535-560。

2布朗FC,奎CT。中国地磁观测结果。中国物理学报,1933,1 (1): 91-94。

3KweiCT,TaoSC(陶诗真)。桐油的第四电常数实验。Lingnanjofscience(岭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33,12: 93—100。

4KweiCT。dependencies durnivariationofmag-netiedisturbance in the polar latitudes onethurope的一些证据。TerrMagandAtmElec,1936,41(3):57。

5许宗岳(许宗岳),Kweict。中国化学学报,1936,(4): 105-106。

6SungPL,KweiCT。中国武昌中央大学离子层测量937年10月至6月1938。TerrMagandAtmElec,12月1938,43(4):453—461。

7桂枝亭。ThestatusofPhysicsinChina .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1944,12(1):13—18。

桂芝庭,梁柏贤,莫纪华,周伟。1948年5月9日日食及武昌上空F-2层的影响。中国物理学报,1951,8 (3): 195-206。

桂芝庭,王_。地磁极光和电离层。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0桂芝婷。磁平静日Sq电流系统对电离层E层的影响。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60,(4): 1-8。

11桂芝婷。地磁和电离层无线电波传播。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社会评估

为职业培训人员

桂芝庭在大学任教40年,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专业人才。他教过普通物理、电磁学、光学、无线电、现代物理等课程。,他的课是精心准备的,他的讲座是亲切而生动的。每次上课,他先用中文在卡片上逐字列出教学大纲,然后亲自准备演示实验,并和助手一起讲解图表。

他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作风民主。他提倡自学,鼓励深入思考和学习。他在课堂上宣布:如果谁觉得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需要,可以从后面退出。建国初期,高校采用的是苏联的教学大纲,基础理论课的内容比以前重了很多。一些新来上课的年轻老师反映过去学的少,很多内容不熟悉,要求给他们补课。他耐心地向自己解释说,这些老师应该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年近60岁的他仍然参加俄语学习,和同学一起听苏联专家讲课,从不缺课,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

桂枝亭是实验物理学家,他一生的重大成就都离不开实验观测。他对实验室很有感情。即使是系主任、院长等职务,教学和行政任务繁忙,他还是经常去实验室上班。亲力亲为是他的乐趣。家里的书桌后面,有一个工具板,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套常用工具。他特别注重对他的研究助手和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亲自指导新设备的试制、安装和调试。在他的日记里,可以找到当时做实验的一些记录。他曾说:“我和系里一些同事的感情,是在实验室修理仪器时建立的。”他经常强调,使用仪器不能贪新、贪精、贪洋,要物尽其用,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

他是地球物理学专家,但鼓励学生不要跟着自己的脚步走。当他在20世纪40年代指导他的第一个研究生时,他为学生指出了两个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一个是我从事研究的电离层物理;另一个是生物物理学。当时生物物理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他高瞻远瞩,预见到了它即将到来的蓬勃发展。此外,他在20世纪40年代密切关注哨声传播的问题。这些都证明了他在科学上的远见。

1960年,桂芝庭开始撰写《地磁与电离层电波传播》一书。可惜当时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只能在病床上完成初稿,不久就去世了。他的最后一本书直到1985才被他的学生出版。

科学发展

中国古代的地磁知识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史书中也有不少记载。然而,对于地磁常数的测量,中国落后于外人。自清末以来,俄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和法国人都在中国进行过地磁测量,但中国没有人主持这项工作。1931年,桂芝庭在卡内基研究所地磁系的资助下,利用学校假期在华北、华南、华西进行地磁调查。到1935,* * *测得94分。华北地区的测量结果发表在《中国物理学报》第1卷,第1号,1933年出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家测量地磁常数。

地磁场的变化与电离层中的电流密切相关。桂芝庭在1935-1936卡内基学院地磁学系短期研究期间,考虑了中国电离层探测的计划。65438-0936,中科院物理所观测到电离层电子浓度对日偏食的依赖性。这是我国最早的电离层研究成果。这次的三位观察员之一是桂枝亭的学生梁柏贤。后来,桂志庭和他的学生宋在武昌的华中大学校园里开始了例行的电离层垂直探测。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武汉遭到空袭,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他们想尽办法获取了从6月1937到6月1938 9个月的检测记录。这是中国首次对电离层进行常规观测和研究。这项研究取得了两个突破性的成果:一个是桂芝庭和美国科学家H.G.Booker几乎同时注意到并报道的“膨胀F层”这一重要现象;另一个是桂志庭发现武汉F2层的临界频率明显超过了按纬度分布的期望值。后来他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经度效应”,实际上是E.V .阿普尔顿和梁柏贤在1947年总结的电离层赤道异常。

1943桂芝庭作为我国著名学者被派往美国访问。在美国期间,他帮助武汉大学与美国标准局合作研究电离层,并在1945年回国时,与徐宗岳教授一起带回了一台DTM-CIW3半自动电离层电位计。1946正式观测于大年初一零点在四川乐山武汉大学战时校区开始,武汉大学自由层实验室成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武汉大学从乐山迁回武昌。8月20日,1946,自由层实验室在武昌恢复观测。桂志廷带领梁柏贤、许宗岳等物理和电气工程系的老师和研究生做了大量的观测、分析和研究,与世界各地的几十个观测站交换了资料和成果。自此,我国早期电离层研究的一支基本队伍初步形成。在桂志庭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自由层实验室对F2层临界频率的地磁控制现象、F2层的出现规律、日食的电离层效应等方面的研究都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65438-0949,桂芝庭受聘为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wrnalofGephysicalResearch的编辑,是该刊编辑中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桂芝庭开创的电离层研究不断发展。65438-0955,武汉大学设置电离层与无线电波传播专业,恢复招收研究生。1978发展成为空间物理系和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所。为筹备国际地球物理年,武汉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6合作,在校内建立地球物理观测站(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桂志廷受聘为地球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60武汉大学建立黄陂实验站。此后人才辈出,硕果累累,都凝聚着桂枝亭等前辈学者的心血。

爱国主义

桂芝庭出生在满目疮痍的中国时代,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家庭和社会关系都与海外国家,尤其是美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的一生中,他随时随地都表现出爱国主义和报效国家的雄心。

他在留学的时候,为了“科学救国”,抛弃了文学,去处理文学。在法国,作为一个盟国的公民,他热情地为中国工人服务。1919年,五四运动的热潮波及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留学生召开座谈会。桂芝庭在会上含泪发言,说拯救祖国是他的职责。有一次,一个白人朋友称赞他的研究能力,说他“白得像个白人”。他马上声称自己“像黄种人一样黄”。

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地磁测量和电离层研究反映了中国的区域特征。他曾经从事测量介电常数的工作,也选用了当时中国大宗出口的特产桐油。1942年4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第10届年会四川分会上,他和他的同事们报告了两篇关于测量油和润滑油介电常数的论文。他长期在教会学校和国外学习,很少接触中国的古籍。但是在30年代研究地磁的时候,我亲自翻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在地磁方面的成就。这些都体现在他的日记和遗作中。

根据美国法律,许和桂芝庭结婚后,会自动放弃美国国籍,但经过一定程序后,可以恢复美国国籍。然而,这对夫妇互相鼓励,无论他们遭受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他们都不会动摇作为中国人的尊严。他们正气凛然,永不改变。解放战争后期,一位美国朋友写信劝桂芝庭出国,给他找了一份工作。他婉言谢绝,坚持留在家里迎接中国人民的诞生。抗美援朝时期,桂芝庭夫妇坚持让女儿留在家里参军。1978许出国探亲,不顾国外四代93位亲人的挽留,80岁毅然回国。

在1912-1949期间,桂芝庭从未参加过任何政治团体。甚至在国民党施压各学院院长加入国民党时,他也坚决拒绝。但在1956建国后不久,他加入了九三学社,并担任该社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席。

桂芝庭积极参与中国早期物理学会的活动。1943年至1945年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 *有12位理事)。在此之前和之后,他还担任任学会的监事、术语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和期刊委员会成员。

为了纪念这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著名物理学家,武汉大学和九三学社武汉市委于10月9日至10月9日1985隆重举行了纪念他90岁生日的大会,同时设立了武汉大学“桂芝庭奖学金”,并公布了他的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