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外语教学法及其流派

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教师个人色彩。但是,俗话说“万物变化而不背离其原有的宗教。”那些优秀的教学实践,一定会被提炼为基本原理,上升到理论和方法的层面,归于某个流派。梳理过去的教学方法和学校,对于教师来说,似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仅能看到前人的成就,还能对应历史坐标,看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外语教学法与流派》一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武和平、吴海燕主编。本书梳理了近百年来外语教学的方法和流派。每个方法和学校都介绍了方法的概念、典型课堂、案例分析和对话。

外语教学的流派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形式主义和行动主义。下表显示了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

人们对这两个流派的偏好呈现出“钟摆现象”,即在一段时间内,重视语言形式,但又觉得不足,会强调语言意义,但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归语言形式。事实上,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后来人们开始将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发展新的教学方法。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始于18世纪。它最早用于学习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强调语法分析。早期的语法翻译法称为古典翻译法,包括语法翻译法、词汇翻译法和翻译比较法。后来经过演变,语法翻译法被称为现代翻译法,也被称为“翻译阅读法”,兼顾听说训练。

语法翻译法简单易行,因此长期以来被一线教师广泛使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会先安排学生听写单词,然后翻译课文,讲解重点单词、短语和语法,然后问一些关于理解文章内容的问题,最后布置作业,比如背单词、造句、翻译句子和背诵课文。整堂课的特点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

语法翻译法的优势在于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适应中国人的内隐人格特征;劣势在于缺乏听说方面的训练,是以老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直接法的诞生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迅速扩张,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尤其需要口语能力强的人才。因此,语法翻译法强调阅读和写作,而不是听力,这使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直接法应运而生。

这种方法提倡直接使用目的语,所以对教师的口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努力用英语授课,用英语讲解语法,演示发音,指导学生做口语练习和听写。遇到生词,老师可以结合实物、图片、动作等。不用他们的母语。直接法主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语料库,从中总结语法规则。

直接法也有它的缺点,比如不使用母语,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可能不到位。

与直接法类似,听说法也是在社会背景下诞生的。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进入二战,急需各类外语人才,于是推出了“特种军事训练计划”。这种特殊的培训项目通常持续6周,学习者每周学习6天,每天65,438+00小时。内容是情景对话和固定句型,小班授课,动机强。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被引入正规学校教育。

课堂上,老师先示范对话,用图片、动作、语调让学生理解目标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分角色练习。练习到一定程度后,老师替换个别单词,让学生做替换练习,然后从句型替换走向句型转换。

这种方法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但是需要老师的口语,练习比较机械,战士可以接受,但是对学生来说可能有点枯燥,同时缺乏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训练。

语言教学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交流需求的迅速增加,社会对学生外语能力的需求从记忆上升到智力。1964美国心理学家Carol针对直接法和听说法的弊端,对语法翻译法进行了升级,提出了认知法。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语言的意义。

被动语态的课,老师先写两个同义的例子,一个是主动语态,一个是被动语态。然后,老师让学生阅读一段材料,并填写表格(连接词,主语,动词be形式,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状语短语)。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区别,总结语法规则,适当复习动词变化规律。然后,给学生举几个例子进行类型识别。老师让学生做单词组句、主被动句式转换、翻译练习,然后让学生口头汇报家乡情况,最后一起改错。

认知法包括三个阶段:语言理解-语言能力训练-语言应用。它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引入新知识之前呈现指导性材料作为桥梁,兼顾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主动性,允许教师适当引入母语语法规则,提倡有意义的练习。

全物理反应全物理反应通过教师的指令让学生做动作。这种方法强调动词和肢体动作,有利于提高听力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实物、图片、动作等让学生理解动词的意思。如果是班级上课,老师可以把连词做成句子,让几个学生上台,每人一张单词卡,台下讲台上的学生就转移位置。这些单词的数量可以根据难度梯度增加,比如一开始是几个单词组成的简单句,然后老师添加修饰语,从简单句升级到复合句。

全身反应有利于刺激学生左右脑,更加直观,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比较适合活泼的孩子和初学者,但不一定适合成年人和高级学习者。同时也对教师的肢体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抽象的词语和句型很难用肢体来表达。

随着二战后欧洲的复苏,许多移民涌入欧洲寻找工作机会,相应地他们需要学习外语。欧洲语言专家结合当时流行的各种理论,提炼出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法,即“交际法”。这种方法强调“话题-功能-结构”的统一,重视学生用外语交流的能力。

上课时,老师先把座位从“水田型”换成“马蹄型”,让学生两人一组。学生A和B拿到了不同的信息卡,他们交谈起来。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老师让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对话,然后老师总结语言规则和用法。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四人一组听一段材料,然后给这四个人不同的任务卡进行对话。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来回走动,最后总结语言错误并改正,布置相应的写作作业。

交际法中使用的材料是真实的;给学生不同的指令卡片造成信息不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交流需求,卡片比口头讲解更有效;教师的角色是可变的,如资源提供者、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提醒者等等。

交际法间接催生了任务型语言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核心是“在做中学”。这种方法也被列入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上课时,老师先把学生按语言水平分组,语言水平较低的学生靠近讲台。老师布置了购买食物和为班级郊游做预算的任务。老师展示一些食物的图片,让学生分类,然后分发任务卡给一组演示。老师来回走动指导各组完成任务,最后让各组派代表上台表演。最后,老师评估语言质量、预算控制和食物丰富度。

这种方法强调语言的意义。局限性在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相距甚远,教师必须更多地考虑任务的设置,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项目,可以看做是任务的拓展。项目教学法是任务型教学法和内容型教学模式的结合。

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在两周内完成一本新西兰旅游指南。

任务型教学法更注重师生互动,教师以教学为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个体。项目式教学规则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教师更像项目经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以小组为导向。项目教学法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这种方法将语言和内容结合起来,强调对学生在某一话题上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内容型教学是一种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它吸收了二语习得、合作学习和认知学习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包括四种原型模式:沉浸模式、主题模式、附加模式和保护模式。

课堂上,老师用地球仪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老师把学生所说的中国地理概念翻译成英语,写在黑板上。之后老师分发相关课文,在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单词,然后播放视频让学生校对。之后老师讲解了重点单词,短语,地理概念。教师指导学生玩猜谜游戏,根据经纬度猜国家或城市。最后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学生回家列出五个自己喜欢的城市,找出经纬度。

这种方法引入了英语以外的专业内容,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教师适当采用支架策略帮助学生学习新单词;最后,作业结合了语言和学科,具有认知挑战性,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词块法强调词块和语料库,是一个“观察-假设-验证”的过程。

上课时,老师先给学生一张单词卡,上面有名词,老师让学生找出可以搭配的动词。之后老师讲解这些短语,介绍话题文章,用思维导图列出相关词汇。老师利用网站just the word找到其中一个单词及其搭配,然后让学生回到文章中找出固定搭配和半固定搭配。后来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这些词来讨论他们生活相关的话题。作业就是让学生利用上面的网站,找到另一个核心词的相关词汇和搭配,写一篇话题文章。

利用语料库可以快速找出经常使用的高频词,有助于学生缩短从学习到用词的过程。

词块法有助于帮助学生组块记忆单词,提高记忆效率;同时,由于这种输入法是基于场景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将学生的学习中心从语法转移到语篇;有利于克服母语干扰。

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教师要淡化方法意识,但要强化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如重视意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等。

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前人总结的这些教学方法,至今仍被很多老师采用。每个方法和学派都有其适用和调整的范围。了解前人的实践,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反思意识,更好地用成熟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师要“知其所以然,从而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