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1000字左右的关于电视或电影的英文文章?

一个词的起源

从65438年到0934年,孙作为在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的助手,研制出国内第一套可拍照、可传输、可接收、可播放的电视原理样机。杨建初认为“电视”是电视的中文对应名称。

1939年,孙正式将“电视”列为金陵大学“电影工程”课程的第十三部分,“电视”正式成为中国大学的课程。

[编辑本段]电视介绍

电视用电来即时传送移动的视觉图像。与电影类似,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将静止图像逐帧渐变,形成视觉上的运动图像。电视系统的发射端根据亮度和色度将场景的每一个微小部分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依次发射出去。在接收端,每个微小部分的亮度和色度按照相应的几何位置显示出来,以再现整个原始图像。

[编辑本段]工作原理

电视信号从点到面的顺序采样、传输和再现是通过扫描完成的。电视扫描系统因国家而异。在中国,每秒24帧,每帧625行。每一行从左到右扫描,每一帧按照隔行从上到下分为奇数行和偶数行,以减少闪烁感。图像信息在扫描过程中传输。当扫描电子束从上一行结束回到下一行起点之前的行回扫线,以及每一场从上到下扫描完之后的场回扫线时,应消隐。在行场的消隐期间,发送行场同步信号以同步接收和发送的扫描,从而精确地再现原始图像。

电视摄像机将景物的光像聚焦在摄像管的光敏(或光导)靶面上,靶面各点的光电子激发或光导的变化随光像各点的亮度而变化。当电子束用于扫描目标表面时,会产生一个电信号,其幅度与每一点处的场景光图像的亮度成正比。传输到电视接收机的扫描电子束使显像管屏幕随输入信号的强弱而变化。当与发送端同步扫描时,发送的原始图像会出现在显像管的屏幕上。

电视信号传输和分发的过程,以其他城市的直播为例,一般是从摄像机、电视中心或面包车,到微波中继线路、发射台,最后到用户电视接收机。此外,电视广播卫星和有线电视也分别是国家和城市区域电视传输和分配的有效手段。

电视频带

各国电视信号的扫描系统与频道宽带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根据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的建议,用拉丁字母来区分。比如m代表每秒30帧,每帧526行,视频带宽为4.2 MHz,总高频带宽加上FM声音和AM视频的残留下边带为6 MHzd,k代表每秒25帧,每帧625行,视频带宽6 MHz,高频带宽8 MHz。视频基带的全电视信号和声音信号被分别调制到VHF或UHF频带用于广播传输。

在国际上,甚高频的电视广播有第一和第三波段,超高频有第四和第五波段。电视频道是某一电视广播频率所占用的标称频道位置。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电视标准,频道划分也不同。在国内,频段I为48.5 ~ 92 MHz,划分为1 ~ 5;ⅲ频带167 ~ 233 MHz,划分给6 ~ 12频道(表1)。ⅳ频段470 ~ 566 MHz,划分给13 ~ 24频道;ⅴ波段606 ~ 958 MHz,分为25 ~ 68个频道。每个信道占用的频率间隔是固定的。中国625行25帧D、K系统的标准如图1所示,其中镜像信号幅度调制镜像载频fp,采用残留边带的形式保持低频的相位特性。下边带被部分抑制的图像信号的频带相对于fp为-0.75 ~+6 MHz,音频信号调制音频载频fs,比图像载频高6.5MHz,调制音频信号的频率范围相对于fs为0.25 MHz。这样,每个电视频道占用8 MHz的频率范围。

彩色电视系统

除了与黑白电视(表2)相同的扫描、频道等拉丁字母区分的标准内容外,根据发射端和接收端三基色信号的不同编解码方式,形成不同的彩色电视标准。广播彩色电视系统要求与黑白电视兼容,即黑白电视机可以接收彩色电视广播,彩色电视机也可以接收黑白电视广播,但接收到的都是黑白图像和伴音。因此,根据加色混合法将一定比例的三原色光能混合成包括白光在内的各种彩色光的原理,为了兼容和压缩传输频带,彩电一般将红(R)、绿(G)、蓝(B)三原色信号合成一个亮度信号(Y)和蓝、红(B-Y、R-Y)两个色差信号, 其中亮度信号可以是。因此,兼容彩色电视不仅传输与黑白电视相同的亮度信号和声音信号,而且传输相同视频频带中的色度信号。 色度信号是由两个色差信号调制视频频带高频端的彩色副载波形成的。为了防止色差信号的调制过载,蓝色和红色差信号(B-Y)和(R-Y)被压缩,并且压缩的蓝色和红色差信号由U和V表示..

1,NTSC制1954 A兼容彩色电视系统在美国正式播出,在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有使用。NTSC是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的缩写。根据人眼对蓝色和品红色的颜色细节分辨能力最弱,而对红色和黄色的颜色细节分辨能力最强的视觉特性,本系统采用蓝色和品红色的色差信号Q和红色和黄色的色差信号I来代替蓝色和红色的色差信号U和V..利用Q和I色差信号分别对初始相位角为33°和123°的两个彩色子载波进行正交平衡幅度调制,实现子载波的解码、分离和抑制,调制后的两个色差信号混合形成彩色信号。为了在接收端同步检测色度信号,需要在发送端利用行消隐周期发送一个良好的同步信号。该系统具有解码电路简单、成本低的特点。

2.PAL制1963联邦德国为降低NTSC制相位灵敏度而开发的系统,于1967年正式播出,英国和中国也在使用。PAL是Phase AlternationLine的缩写。该系统利用U、V色差信号分别对初始相位为0°和90°的两个同频彩色子载波进行正交平衡幅度调制,并逐行反转V分量的色差信号。这样,色度信号的相位偏差通过相邻行之间的平均来抵消。这种系统的特点是对相位偏差不敏感,传输中受多径接收造成的鬼色影响较小。

3.SECAM系统1967在法国正式播出。它也是一种兼容的彩色电视系统,旨在提高NTSC系统的相位灵敏度。它也在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使用。SECAM是Séquential Couleurà Mémoire的缩写,意思是同时传输亮度和色度信号时,发射机分别逐行传输红蓝差信号。但在接收端解码时,需要同时有亮度和红蓝差信号,才能还原红、绿、蓝信号。因此,在接收解码器中,通过使用延迟线为一行存储接收的色差信号之一,然后与亮度(开始时延迟一行)和在下一行接收的另一色差信号一起形成用于解码的三个信号。色度信号是由红、蓝两种色差信号对具有一定频率间隔的两种颜色子载波进行频率调制而形成的。这种系统的特点是在传输中受多径接收的影响较小。

4.全电视信号是在电视视频基带中传输的图像的复合信号。黑白电视的全电视信号包括:反向扫描时的行(水平)、场(垂直)扫描同步和消隐信号、正扫描时的黑白亮度信号。同步信号同步接收和发送的扫描,保证接收图像的稳定再现;消隐信号用于消除回扫亮线的干扰;黑白亮度信号用于黑白或彩色电视机接收黑白电视图像。彩色电视的全电视信号(图2)与黑白电视的内容相同,还有色同步信号和色度信号。其中,色同步信号在反向扫描期间传输。在NTSC制和PAL制中,它提供接收解码器所需的彩色副载波的频率和相位基准。在SECAM系统中,它被用作行序列识别信号。色度信号在扫描过程中与黑白亮度信号同时传输,占据了视频基带高频端的一小部分。解调后得到两个色差信号。黑白亮度信号占据了低频以上的大部分视频基带。它除了为黑白电视接收黑白图像外,还与两路色差信号一起进入矩阵网络,还原为红、绿、蓝三原色信号,经放大后送到彩色显像管显示彩色图像。

[编辑本段]发展简史

电视发明的起源

电视不是任何人的发明。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一大群人的结晶。早在19世纪,人们就开始讨论和探索将图像转换成电子信号的方法。1900出现了“电视”这个词。

1925年6月2日,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一个木偶的形象,人们通常把他视为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为“电视之父”。然而,这种观点是有争议的。因为,也是在那一年,美国人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向他在西屋公司的老板展示了他的电视系统。

虽然时间相同,但约翰·洛吉·贝尔德和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的电视系统却大不相同。历史上,约翰·洛吉·贝尔德的电视系统被称为机械电视,而斯福罗金的系统被称为电子电视。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发射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电视的发展是复杂的。几乎在同一时间,许多人在做同样的研究。

美国RCA1939引进了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53制定了国家彩色电视标准,1954引进了RCA彩色电视机。

电视的发展

圣诞节1883

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科夫用他发明的“尼普科夫盘”做了第一个通过机械扫描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张图片有24行,图像相当模糊。

1908

英国的肯珀·斯文顿和俄罗斯的罗申科没有提出电子扫描原理,奠定了现代电气技术的理论基础。

1923

苏联人兹瓦雷金发明了静电存储摄像管。电子扫描显像管发明于年,是现代电视摄影的先驱。

1925

英国的约翰·洛基·贝尔德根据“普可夫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了机械扫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当时画面的分辨率只有30线,扫描仪每秒只能扫描5次扫描区域。这幅画本身只有2英寸高,1英寸宽。在伦敦的一家大商店里给公众表演。

1926

贝尔德给英国新闻界表演了广播和接收电视节目。

1927——1929

贝尔德通过电话线首次试播机电电视;第一次短波电视实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时间连续播放电视节目。

1930

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的同步播放。

1931年

第一次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人们在伦敦通过电视观看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的现场直播。——美国发明了一种每秒可反射25幅图像的显像管电视装置。

1936

英国广播公司采用了贝尔德的机电电视广播,首次播出了高清晰度的电视图像,进入实用阶段。

1939

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广播全电子电视。瑞士人菲利普发明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放映机。

1940

美国Gullmar公司开发了一种机电彩色电视系统。

1949 12 17

第一条在英国伦敦和萨顿·科尔菲尔德之间铺设的电视电缆开通。

1951年

美国人H. Lowe发明了三枪荫罩彩色显像管,Lorenz发明了单枪彩色显像管。

1954

德州仪器开发了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

1966

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发了集成电路电视机。三年后,一种带有电子调谐装置的彩色电视接收机问世了。

1972

日本开发了一种彩色电视放映机。

1973

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以用于卫星通信。

1976

英国已经完成了“电视图书馆”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用电视机直接查阅新闻、书籍、报纸或杂志。

1977

英国研制出第一批便携式电视机。

1979

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视”在伦敦开通。它是由英国邮局发明的。它可以通过普通电话线将电脑中的信息传送出去,并显示在用户的电视屏幕上。

1981年

日本索尼公司开发了一种口袋大小的黑白电视,配有2.5英寸液晶显示屏和电池供电。

1984

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电视”。系统的图片宽3.6米,高4.62米,相当于210英寸。可以放在大货车上,在街头、广场玩。该系统采用松下独家研发的“高亮度彩色LED”,即使在白天,也能在户外获得色彩鲜艳的图像。

1985三月17

在日本举行的筑波科学世博会上,由索尼打造的超大屏彩色电视墙亮相。它位于中心广场,长40米,高25米,面积1000平方米。整栋楼高达14层。相当于一台1857寸的彩电。超大屏幕由36块大型发光屏幕组成,每块屏幕重1吨,厚1.8米。4排9个作品45万个彩色发光元素。通过顶部安装的摄像头,可以随时展示会场的各种活动,播放索尼的各种广告视频。

1985

英国电信(BT)推出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它为用户提供语音、快速传送图表、传真、慢扫描电视终端等。

1991年165438+10月25日。

日本索尼公司的HDTV开始试播:其扫描线为1125,比现在的525多一倍,画质提升100%;画面长宽比由传统的9:12改为9:16,增强了观众的现场感;平板机视角由10度扩展至30度,地图感更深;电视的“像素”从28万增加到654.38+0.27万,单位面积的信息量增加了近4倍...所以看高清电视的距离不是过去屏幕的七倍,而是三倍,而且伴音逼真,四声道高保真立体声,有感染力。

1995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电视接收机(即掌上型彩色电视),只有手掌大小,重280克。有扬声器和耳机孔,液晶屏5.5 cm左右。虽然画面看起来很小,但是图像很清晰。它最明显的特点是利用人的身体作为天线来获得观看效果,在看电视时,将两根导线套在脖子上,就可以获得类似室外天线的效果。

1996

日本索尼公司向市场推出了“壁挂式”电视:长60厘米,宽38厘米,厚度只有3.7厘米,重量只有1.7公斤,就像一幅壁画。

1958年9月2日

中国开始播放黑白电视,并建立了相应的电视产业。

1973

开始彩电的试播。

中国电视制造业发展史

1958年,第一台北京牌14寸黑白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

1970 65438+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电在同一个地方诞生,开启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先河。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固定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海广电集团。1982 10建成投产。不久,中国第一家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在此期间,中国彩电行业迅速升温,并迅速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5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视机生产国。但是,受我国电视市场结构、价格和消费能力的制约,电视普及率仍然很低,城市和农村每百户家庭电视机拥有量分别仅为17.2和0.8台。

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机生产国。

1985-1993,中国彩电市场实现了从黑白电视到彩电的大规模升级。

1993上半年TCL开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彩电。29英寸彩电的市场价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售出65438+万台。

1996年3月,长虹向全国宣布首次大规模降价——彩电降价8%,至18%。两个月后,康佳紧随其后,开始了彩电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价格战。当年4月,长虹销量跃居市场首位,国产品牌通过价格战抢占了外资品牌大量市场份额。战后,降价也导致了中国整个彩电行业的洗牌,数十家彩电厂商退出其中。

1999年,消费级等离子彩电出现在国内商场。当时40寸等离子彩电价格在10万元以上。

2001年,中国彩电业大幅亏损,康佳、厦华、高路华亏损,长虹每股仅赚1美分。这种情况直到2002年通过技术升级才得以扭转。

2002年,长虹宣布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屏幕最大的液晶电视。它的屏幕尺寸大大超过了22英寸的传统行业极限,屏幕尺寸达到了30英寸。当时被称为“褶皱之上的中国”。

2002年,TCL发起等离子电视“普及风暴”,开启了等离子电视走向消费者家庭的大门。海信随即跟进。

2003年4月,倪启动背投电视普及计划,最高降幅达40%。

2004年,美国开始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导致中国彩电无法直接进入美国市场。

2004年,中国彩电总销量为3500万台,其中平板电视销量仅为40万台,占彩电产品总量的1.14%。

自2004年6月5438+10月以来,国内几个主要城市的平板电视销量首次超过了传统的CRT(模拟)彩电。

2005年上半年,中国平板彩电销量达到72.5万台,同比增长260%。城镇家庭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拥有率分别达到3.56%和2.81%。

请自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