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英文:喀斯特地貌)是可溶岩石(多为石灰岩)被具有溶解力的水溶解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也称喀斯特地貌。除溶解作用外,还包括流水的侵蚀、潜蚀、崩塌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现代喀斯特研究起源于此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和湘南郴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如广西、云南等。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反映在洞穴和天坑等地理现象中。
扩展数据: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1,岩石渗透率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是水下渗流流动的主要通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明显。在溶洞中,岩溶作用越强,溶洞越大,地下管线越多,岩溶地貌发育越完整,形成不断扩大的循环网络。
2.流水溶解
水的溶解能力来自二氧化碳(CO2)和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大气流动、水中有机物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3、流水的流向
流动的水更具腐蚀性。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及时补充,水的溶解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解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同时,流水带动河底砾石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更有利于岩溶的加深。
4.气候影响
比如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的入渗是持续的,降水使流水得到有效的更新和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可以继续。
百度百科-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