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和双重标记——摧毁一个孩子最简单的方法
忽略。
前两天微信刷到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过去,我们经常说,‘打孩子很容易。只要他跟你打招呼三次,就够你无视的了’。每个老师都知道的道理,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却很容易被忽略。网络加深了师生互动的频率,但也弱化了互动的仪式感。不要‘读不回’孩子的表现,也不要忽视孩子做出的任何努力和信号。我愿意经常自省。”
这条朋友圈来自一个小学英语老师兼班主任。叫她Y老师..
我和Y老师聊到这个话题,她和我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去年疫情期间,全市都采用了网络教学。每天她都会正常布置英语作业,第二天会抽查部分同学,在线复习作业。
没想到在某一天,其中一个学生家长给Y老师发来消息,说自己的孩子第一次英语作业没有主动完成,只能靠催促。甚至在家长催促的时候,还吐槽:“我给我们老师写了,没看。”
Y老师说,培养一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难,但是摧毁它真的很容易,甚至不用刻意压制,只要这门课的老师不管他。
忽视,摧毁一个孩子最简单的方法。
在我国,有一群孩子常年被忽视。他们有一个专有名词:留守儿童。
分享一组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根据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也许谁还记得五年前毒死她唯一童年玩伴的小女孩陈晓文?
2065438+2005年7月,新京报对留守儿童犯罪案件做了专题报道,“一瓶可乐”的真实故事,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新京报:12岁女孩毒死唯一的儿时玩伴。
将老鼠药混合到可乐瓶中,递给唐,她几乎是她童年唯一的朋友。
在对警方的供述中,投毒的唯一原因是唐向母亲诉苦,对方掐她的耳朵,让她“很痛苦”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可以轻松化解的小摩擦。
但在陈晓文的世界观中,杀死对方是她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年幼的孩子对生活、犯罪和法律毫无概念。换句话说,在他们应该受到良好教育的年龄,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陈晓文不知道“杀人要付出什么代价”,甚至在庭审中多次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学校?”
然而,与对“谋杀”的冷漠态度相比,陈晓文在审判过程中也表现出激烈的情绪表达。每当她问起父母,她就会痛哭失声,尖叫着“别提他们,我讨厌他们!”"
很恶心,很冷,很尴尬。
你见过隐藏的角落吗?
剧中的朱朝阳和戏外的陈晓文,看起来都是那种可怕的“黑化儿童”。
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斯·韦伯给出了情绪忽视的概念:
而空虚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情感麻木;质疑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愿意寻求刺激;感觉和别人不一样,并对此感到困惑;我经常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无视是一种冷暴力,不要小看它的杀伤力。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回应的地方,就是绝望。
毁掉一个少年能有多容易?
双重标准。
湖南卫视《少年的故事》一期最近又被转发了。这个名叫崔静的女孩站在屋顶上哭着表达她对父亲的看法。
在她心目中,父亲是一个特别严肃古板的人,不是因为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而是因为他总是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
做作业时,崔静明显在手机上查单词,但无论她怎么解释,她爸爸都会认为她在玩手机。
但这和爸爸对妹妹的偏爱比起来不算什么。
崔静有一个比她小六岁的妹妹。她在一年级,总是无缘无故地挑衅她。
她想教育妹妹,但妹妹会去找父亲,“恶人先告状。”每当这个时候,爸爸从来不问清楚,从来不骂姐姐,只怪自己。
她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就不能相信她一次呢?
然后,你猜她爸爸是怎么回应的?
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来反驳。
用许多父母常说的“她还年轻”这句话,崔静反过来被指责不懂事。
从头到尾我都没觉得有错。
女儿哽咽,父亲义正词严,无动于衷。当然,这次谈话以失败告终。
画面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看着崔静在台上哭,恐怕有过同样经历的女孩也在默默流泪。
这种双重标准的父亲让我很不舒服。
小怎么了?
小小年纪就能和妹妹闹?
年轻时能被父亲区别对待,让妹妹受委屈吗?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大小之分。
就连东道主陈明也没有退缩,问这位父亲什么是公平。
以孔融为例,无知就更可笑了,因为在这个典故中,孔融把大梨给了弟弟当弟弟。
后汉《孔融传》中有明确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总是拿小的。有人发现了,问孔融:“为什么每次只拿小的?”孔融说:“我年纪小,饭量小。按道理,我应该拿个小的。”
崔静的父亲没有理解孔融让梨故事的核心,还歪曲了故事的主要情节,用来教育孩子...这叫什么?
双标父母不知疲倦的摧残人。
上个月,我们发表了一篇文章《齐帕说:帮助自己兄弟的魔鬼是什么?》,文章用了很大的篇幅和大家探讨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终身产生哪些有害影响。
重男轻女是性别的双重标准,但双重标准不仅仅是因为性别不同而产生的。
其实,即使家里的两个孩子是两个兄弟或者姐妹,很多父母还是一碗水端平。在《少年说》的评论区,有一些观众和崔静有些感触:
“作为家里最大的一个,一直都是这样。受委屈的时候会尽量和父母沟通,但不能总说‘你比他大’。”
“我有一个弟弟。从小到大我妈跟我说得最多的就是‘他比你小,你得放开他’。比我小3岁。”
“一样的父母!永远不要指望他们会承认自己有问题。”
萧晴很重要,这些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大的应该让位于小的。代沟和境遇的不同,让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那么在双标中输的一方,会和帮哥哥的姐姐感受到同样的辛酸。
芒果TV亲子真人秀《我们一起去吧》(《爸爸去哪儿?第六季),嘉宾硕阳对待大儿子杨雨辰和小女儿杨玉玺,是典型的双重标准,以至于同季嘉宾陈小春直言“硕阳,别闹了!”!
总结一下硕阳对杨雨辰的迷惑行为:
杨雨辰没有按照他所走的路线向他走去。他大声叫他的儿子重新走路。
早上起来,杨雨辰嘟囔了一句“我还有点困”,马上吹胡子瞪眼看着批评者;
选择房子时,杨雨辰选择了他的幸运数字5。当他到达那个地方时,他发现房子不是很好。他愤世嫉俗,让杨雨辰盯着镜头不知所措。
在高原上,杨雨辰累得喘了几口气。硕阳非但没有安慰他,反而威胁儿子让他再爬一次。
不怒也不冷暴力,平时看杨雨辰的眼神,夸张地带着狠劲,仿佛看到一个敌人。
如果杨雨辰不犯错,他会被骂得体无完肤。如果他犯了错误,他无法想象后果。
硕阳不爱孩子吗?它不存在。对待女儿,他直接从内到外变了个人。
和女儿视频满满的父爱笑容,旁边的老婆想吃醋。
看到女儿在门口偷偷看自己,我轻声细语,深情地抱住她,让人觉得很幸福。
女儿还小,其实没有哥哥懂事,但是硕阳的耐心好像回来了,而且用之不竭,再也看不到面对儿子时的苛刻和烦躁。
这种区别对待是否会给小杨的童年带来某种“创伤”,目前不得而知。但至少从节目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相比无忧无虑的杨玉玺姐姐和在镜头前唯唯诺诺、不敢出门、无限顺从的杨雨辰哥哥,一句简单的夸奖就能让他释然落泪,他真的很少开心地笑。
摧毁一个成年人能有多容易?
语言。
你甚至不需要使用激烈的、讽刺的或羞辱性的语言,只需要带着失望和遗憾说“你不行”。
不管他想做什么,都告诉他:你不行;
不管他用什么方式尝试,告诉他:你不能这样;
不管他付出了多少努力,都要告诉他:你不能努力;
每当他问你任何建议,告诉他:你真的不能…
这是“精神控制”的核心套路。
这也是牟使用的套路,导致了北京大学女生的自杀。
令人遗憾的是,鲍莉不是第一个PUA受害者,也不是最后一个。
2020年10月27日,165438,黄子韬发微博感谢悼念一位姑娘:
“谢谢你...旅途愉快。”
这个女孩是圈内著名的权力画家,也是Z.TAO的粉丝,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代代”。
她在艺考中获得重庆市素描第一名,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担任艺考培训老师。年轻又有才华。
工作之余,几代人也在业余时间努力画画,作品质量高,产量大。她为自己的偶像黄子韬画了一组粉丝图,完成度相当高。黄子韬看到后,特意发微博邀请她来京,高薪聘请她为自己制作漫画系列。
有了后果,真的有工作人员联系她,但是代代最后还是拒绝了邀请。
没想到,仅仅过了5个月,我从黄子韬的微博上得知了几代人的近况,却是她去世了。
恋爱两个月的男朋友PUA被精神折磨到情绪崩溃,最后在自己新装修的新房里上吊自杀。
在代朋友爆料的聊天记录截图中,我们可以大致还原男友的言语暴力:
黛黛抱怨说,那个男的占有欲很强,每天都想干涉她去哪里,见谁。
试图下班后和朋友聚餐,打通朋友电话,会被男方以“你对不起我”的方式封杀。
不喝酒不抽烟,下班必须回家,不允许单独外出。和异性吃饭,接异性电话,更是强烈反对。
不听话?然后你要接受“批评和申斥。”
几代人言听计从,想尽办法让他开心之后,就会表现出忠心,疯狂推出甜言蜜语。
如果这是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人,也许已经安排好了国民骂敲诈一条龙。
然而,每一代人的情况都不同。她面对的是一个她喜欢并且信任的男朋友。尤其是在这种抽一鞭子,给一颗糖的“驯化”下,很容易迷失在对方的语言洗脑中。
期间,代代也对问题有所警觉,向女友吐露心声:“我好像一直是PUA。”
然而,PUA的攻势无孔不入,她越陷越深,已经无法挣脱。原本阳光开朗的女孩变得恐惧,逐渐接受了对方的强盗逻辑,开始怀疑自己:“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他才会生气。”“我必须对他好一点。」
生前最后几条微博的状态已经支离破碎。
语言可以是暴力的。
2020年8月,黄楼镇一名33岁的男子也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警方打捞尸体后,查看了该男子的手机聊天记录,发现该男子对其父母说:
“这一年我一直在努力,但还是没挣到一个月几万。一件事可以说上千万遍,这不是逼我死吗?”
当然,他不是因为一个月挣不到几万块钱而选择自杀的。
对他伤害最大的也是语言,来自父母的语言。
在有人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的社会新闻中,我们一定看到过这样的言论:“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这能怪谁呢?”“我受不了这点小事。这次不崩溃,下次还会。”“这是从小到大没遇到过什么挫折吗?社会教你做人。”
在这些冷漠的人看来,似乎每个普通人都有一颗坚不可摧的大心脏。
但是摧毁一个人有多容易呢?
小时候不理他,让他崩溃。
当他成长为青少年时,他受到双重标准的对待,这使他一直遭受不公平的处境。
等他成年了,用言语戳心,总有一天会怀疑自己的价值。
父母,老师,爱人...这些亲密信任的身份,要想伤害一个人,真的不要简单。
记得《亲密关系》里的一段话:
我们被亲密关系伤害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关系。
亲近的人否定你,强迫你,控制你,有时候还能戳中你的痛处。
无处可逃。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顾一下自己,看看我们是否在生活的细微之处表现出了温柔的同理心,而不是问“你为什么这么blx?”伤害了周围的人之后。
同样的,如果身边有人让你莫名其妙的感到折磨,请一定要审视一下你们的关系。如果TA的存在并不能让你的精神世界变强,反而变弱,那么你不妨提高警惕,问问自己:真的是因为我不够好,还是因为TA才是那个不够好的人?
然后也许你会发现,远离TA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方法。
话题话题
亲密关系中有哪些隐患?
如何教会我们的孩子保护自己?
结束
本文作者:没有天赋的小黑板
没有情绪但有态度的小黑板,聚焦新闻热点,提供数据案例,记录各方观点,等待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