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
宋元时期,华亭县最早建立县学。淳祐四年(1244),崇明建立了上海最早的有记载的书院天赐书店。元九年(1272),上海最早的一所艺校——黄溪艺校成立,专教贫苦子弟。至元十五年,设立松江府,华亭县学升为官学。元朝二十三年,建立社会学。元朝时,元朝朝廷建立书院,上海有5个书院。明洪武八年(1375)三月,松江府下令每五十州县设一社校,发展迅速。清朝继承了以前的制度,设置了郡学、社学、义学和书院。顺治九年(1652),清朝各乡设社学。康熙二十五年(1686),以社会科过多为由,在整理中减少了社会科,并广泛设置了穷孩子自修。光绪年间,有125所志愿学校。清代,上海大约建有46所书院。道光以后,许多书院开设了算术、常识等新课程。
从1978到1990,上海的教育在拨乱反正之后发展迅速。提出总体发展规划,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法治建设,改革办学体制,完善学位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到70年代末,市区普及初中教育,郊区适龄儿童全部入学。1981年,市政府总结推广“四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经验,进一步推动郊区普及小学教育。从65438年到0983年,上海普及了初等教育。
为适应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1981、198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解决潜在的人才危机是发展上海经济社会事业的首要问题。1986提出了“坚持方向、深化改革、加大投入、提高质量、注重效益、适度发展、参与社会、横向协调”的上海教育总体发展战略。
改革在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1995开始,17高校实行自主招生,除师范院校、农村院校和部分特殊专业外,市属高校全部实行收费制。在沪的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也大多实行合并招生。90年代初,高校毕业生由国家计划分配,逐步改为“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开始进入人才市场。
继续推进课程教材改革。1995年上海小学1 ~ 3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实施新课程教材。
促进社区教育。1985年4月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上海开始探索教育与社会的结合。1985,工厂社会教育基金会出现。1990上海市141街道(镇)、12区成立了相应的社区教委。2月1993后,社区教育组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到1993,14城区和所有街道乡镇都建立了社区教育组织,6个郊县乡镇的社区教育组织也有所发展。1995 4月,上海交通大学与徐汇区政府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发起高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65438+1994年9月,上海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通过国家教委评估验收。1995,高中入学率达到83%;高校入学率占同龄人口的20%;每年有200万人接受各类成人教育,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年上海有45所高校,在校生654.38+044万人,756所中学,在校生723.9万人,654.38+0807所小学,在校生654.38+009.78万人,365.438+065.438+05所幼儿园,在园幼儿3.077亿人。有技工学校154所,在校生45700人,职业中学76所,在校生86400人,特殊教育学校39所,在校生5700人,工读学校15所,在校生2400人,成人教育学校974所,在校生278900人。
截止2013年末,上海市共有普通小学759所。普通中学852所,其中普通中学762所。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民办高校21所,在校生8.83万人;民办普通中学103所,在校生75200人;民办小学178所,在校学生167000人。有68所高校,在校生50.48万人,毕业生13.38万人。全市培养研究生的院校59所,在校研究生4.62万人,毕业研究生3.57万人。其中,0.52万人获得博士学位,3.04万人获得硕士学位。成人中等和高等教育学校45所,在校生197800人;成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725所,注册学生163.93万人。上海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苏胡加小片。
上海话一般指上海市区话,现在广泛使用,被公认为上海的主流通用方言。松江方言是上海话的基础。上海话是上海开埠后,在松江话的基础上,由各地吴语区移民口音自然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城市吴语,成为吴语区的代表和* * *共同语。语音学受移民中占主导地位的宁波、苏州影响较大。吴语上海话是海派文化和气质的载体,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基础。上海话和老洋房、弄堂、石库门、旗袍一样,已经成为上海风情的代表符号。
广义的上海话还包括上海郊区的主要方言,上海郊区的城镇属于典型的江南文化。上海过去属于松江府,上海话包括松江话、嘉定话、浦东话、崇明话、金山话、青浦话。上海话是上海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语音、词汇和语法反映了江东的文化信息。
上海话是太湖吴语的强势方言,融合了北方吴语的主流特点。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上海话一度成为吴越的通用语。新世纪以来,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上海年轻一代掌握上海话的能力开始下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保护上海话的行动。时至今日,上海话仍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上海话的使用和发展一直是上海社会讨论的话题。这部电影是从上海传入中国的。从1896到1898,一位美国商人先后在徐苑、唐家龙、福建北路、上海、泥城桥下的七院、天花茶园等地放映了《俄国皇帝访法静巴里府》等美、法电影短片,然后在《申报》上刊登电影广告,引起轰动。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片上有声电影《雨停之后》。在1949之前,中国的电影产业基本集中在上海,在上海有制作活动的电影公司大约有200家。
上影集团是目前国内最赚钱的电影公司之一,2008年利润(216万)是中影(015万)的近20倍。2001年,中国第一家IMAX影院落户上海,IMAX亚太区总部设在上海。海派滑稽戏产生于抗日战争中期,在中外喜剧、滑稽戏和江南地方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因为方言不通,所以只流行于上海、苏南、浙江等吴语区。一个人表演的喜剧艺术叫做“独角戏”。
沪剧(旧称屈伸)是一种用上海话演唱的地方沪剧。上海说唱和浦东评书也是上海的特色民间艺术。
苏州昆曲评弹、绍兴越剧等苏南浙北的民间艺术,因为语言文化相近,在上海有很多观众。《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这是近代中国出版的最早、最古老的报纸。新民晚报,创刊于1929,也是全国性刊物。
有影响的报纸。《解放日报》和《文慧日报》是上海的政府报纸。关于新闻和政治的报纸还包括晨报、晚报、青年报和东方早报。生活服务类报纸包括《上海周报》、《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外滩画报》。其他知名报纸包括《东方体育报》、《上海证券报》、《中国经营报》。英文报纸包括《上海日报》和《上海之星》。上海拥有世界美食文化、经典时尚的购物激情和浓厚的商业氛围。西餐汇集了全球30多个国家的风味。中国大陆唯一的三星级米其林餐厅位于外滩18号。中餐汇集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地方风味,有老城隍庙、云南路、黄河路、仙霞路等著名的美食文化区。中国第一商业街南京路和时尚典雅的淮海路是全国知名的商业街。郑达广场和徐家汇的港汇恒隆广场规模巨大,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和中信泰富广场挤满了顶级品牌、时尚商品和公共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