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石屏一日游
先到了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十七孔石拱桥,有三个亭子。
双龙桥位于建水古城西部,约五公里,横跨庐江和崩江的交汇处。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已被列入中国桥梁建设史上。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桥。
这座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三孔,道光年间十四孔。因为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俗称“十七孔桥”。桥内有三层亭子,两端有亭子。
整个桥身由巨大石块砌成,全长148.26米,宽3米。它的造型别出心裁,非常漂亮。是中国优秀古桥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景区。
双龙桥是一个很“照”的地方,可以远拍,也可以近拍,尤其是在它的夕阳下。很漂亮。可惜今天碰上了阴天,拍出来的照片不够亮,不够刺激。
这是“乡下老大哥”的日常姿势。一个精通英语、走遍世界的人,到了云南就成了“农民”。
走到桥的另一边,我被一段铁路迷住了。这是一条非常特殊的铁路,比我们看到的铁路要窄。乡下大哥说这是滇越铁路!这是去越南的路!
滇越铁路:资料显示,是连接中国昆明和东南亚越南海防的铁路,也是中国西南第一条铁路。19世纪中后期,由法国人设计规划。
滇越铁路分为两段,其中穿越段于1901开工建设,于1903建成通车。云南段1904开工,2000年3月30日竣工。
1910 4月1日,滇越铁路通车。不过这里的轨道是法国标准窄轨铁路,和我们在国内看到的有很大不同。滇越铁路建成后,也被英国日报称为世界第三大工程,堪比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现在100多年过去了,铁轨还在,车站也在。火车呢?这条线还通车吗?
乡下老大哥说现在还通车,但已经不是过去的蒸汽机车了。现在是现代旅游观光车,在石屏可以直接坐,但是如果要去越南,这不是办法。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离车站不远的村庄。它叫做方鑫村。这里有几栋老房子,其中易家大院是过去有名的大屋。据说钱不是因为地,而是因为家里有矿。
以前家里的矿和现在一样有钱,所以这个院子很大,但是后来分给了穷人,据说一下子搬进了十七八户人家。
但现在院子里没几户人家了,都搬出去了或者闲置了。他们刚刚看到一个老人在做饭。她热情的请我们进来,但是她不懂语言,不知道说什么。
房子虽然有点破,但是看房子的细节,就能看出原来主人的富有和情趣。正殿的门都是雕成一个大镂空,外面贴金箔。当年是多么宏伟啊。
所用木材均为优质木材,历经百年仍完好无损。各个角度都有雕刻和装饰,真的很漂亮。
所用的砖经过雕琢打磨,柱子也精致美观,祥云笼罩。
最有意思的是看到主人当年留下的一句“人生追求”:
百亩良田,万卷书,琴三巷,一壶酒,非仙非佛,半农半儒。
这段话是在墙上看到的,写于一百年前。
当时这户人家是村里的大户人家,家里有矿,生活富裕悠闲,而这几个字表达的意思就是主人的追求:土地、书籍、琴、酒。
“半农半儒”是理想的生活,也是目前很多人想要的日子。
在村口,我看到围了很多人。原来是收辣椒的,7块钱一斤。云南人喜欢吃辣,出产好辣椒,但农民抱怨种辣椒不赚钱。
我开玩笑说:“我能尝一个吗?”一个阿姨笑着说,你敢吃吗?我还没动。和我一起来的小伙子抓了一个,咬了一口。然后他张开嘴,合不上。他边跑边喊:“水,快给我点水……”哈哈,别闹了。现在想想都辣!
接着是另一座桥:马家营剑龙桥。
这座桥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6),民国重建。其实这座桥和前面的双龙桥是一条路,这条路上还有几座桥,要么规模比较小,要么存在时间不长。
这条路现在好像只有三四米宽。在过去,它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是通往滇南的主要道路,也是官道,或者说是当年的“高速公路”。它的意义非同寻常。物资运输、军事动员、贸易往来、公文传递,甚至人员往来,都依赖于这条道路,成为当年的“国脉”。怎么说呢?
在这里拍照,河里游来游去的大雁,稻田里舒展的荷花,乡村的景色很美。
再往前,我们到达了石屏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水面。乡下大哥说这是异龙湖,是云南五大湖之一,比滇池、洱海、抚仙湖小,比杞麓湖大。
异龙湖周长150里。现在完美的彩虹栈道建在湖边,非常适合跑步,骑车,游玩。是不是很美?
此时已近中午,乡下大哥带我去湖边斗地主湾村的一家小饭馆吃午饭。这里原来有几家小餐馆,主要是烧烤,客人也是村里的司机或者路过的。
在石屏、建水一带,即使是最小的餐馆也会有烧烤摊,以烤豆腐为主,这是餐馆的标准。当地人喜欢吃烤豆腐,即使吃一碗面,也会加一块烤豆腐,这也是由来已久的餐饮习俗。
我们要的是石屏的一大块豆腐。一开始是豆腐干状态。随着热量的增加,内部开始膨胀,外部变得细腻。这时,它被烤熟了。按照当地的习俗,用手撕开蘸调料(水)吃。我们让老板把它切开,放在盘子里。
但是老徐怎么能让我们只吃豆腐,点烧烤、烤鸡胗、烤猪皮呢?别的不说,有多少人吃过这种烧烤皮?你还想知道它的味道吗?
第一道烤的是五花肉,当地的土猪,早上宰杀,略加腌制,加一些辣椒面等烤料,切成小块,端上桌。这个太香了,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烤猪肉。
这顿饭很好吃,也不贵。我依然怀念很久,似乎还在牙缝间飘荡,不肯散去。
午饭后,乡下哥打开导航,我们继续寻找他设定的旅行路线。我们首先去了石屏的秀山寺。
秀山寺位于云南省石屏县西南约1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名为真觉寺,明末更名为秀山寺。去了云南,发现这里很多寺庙都是佛、道、儒的融合,体现了云南宗教的包容和开放,或者说这里的信仰并不排外。
寺内很绿,郁郁葱葱,长满了植物,很多都是古树,比如唐代的樱花,宋代的梅花,元代的罗汉松,清代的桂花。如果是在开花的季节,可以想象这里的壮丽和芬芳。
这里建筑老旧,环境幽静。这是一个练习的好地方。
安静的寺庙,走来走去,没有和尚,没有香客,拍了很多照片。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石屏县城西10公里处的宝秀镇嬴政村,这是一个有着成堆古建筑的小村庄。
第一次看到全国文保单位:陈氏宗祠。
这是1925由清末秀才、主持修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私人铁路“戈壁石铁路”的云南实业家陈鹤亭修建的。
嬴政陈氏宗祠由宗门、莲花池、石桥、中殿、正殿、偏殿、亭子等建筑组成。两个院落的建筑总面积为1.24万平方米。因为这些建筑的历史可能不到65,438+000年,所以有很多现代建筑元素。
这座建筑规格很高,应该花了不少财力,而且在细节上追求精致,尤其是有石狮的柱子。雕工不仅漂亮,而且豪放,这种水准在别处很少见。
嬴政村还有阿正祠堂,也是全国文保单位。郑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现仍保存完好。
可惜这里的大门是关着的。乡下大哥说了好几次,一直没开门。可能还在维修中,但看看梁上的雕梁画柱,就能感受到它的精致与庸俗。
开始下雨了,孩子们匆匆走过。现在嬴政是省级文化村,也被称为“云南第一村”。历史上非常有名,人才济济,财源滚滚!他们的祖先是多么勤劳和聪明。
嬴政村有600多年的历史。古村里有三街九巷,以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街道用青石铺成,这里的房子大多是朝南的大四合院。村里以前有403个四合院,现在有28个完整的四合院。
最后,我们参观了清代学者陈鹤亭的故居“陈故居”。如前所述,他建造了“陈氏宗祠”。
我不知道陈鹤亭(1874-1931)是不是嬴政最有钱最有声望的人,但他的履历并不简单。
他是晚清的一位学者。辛亥革命后,任蔡锷参赞兼内务主任。后来担任比比铁路总经理,创办了三家铁路银行,主持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私人铁路——“比比石林铁路”。
陈鹤亭一生除经商外,还热心于教育事业。资料显示,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将一座百年神社的资产转让,以促进学业,创办了嬴政小学。村里的孩子都劝他入学,成了石屏县的重点。
陈鹤亭故居是民国时期嬴政村最大的建筑。这里保存得很好。就个人故居而言,可以说是精致到了极致,被誉为“散落民间的明珠”。
整体建筑细节完美,仿佛是一件可以打包带走的精美工艺品。
陈故居最大的特点是全屋雕花,人物动物很少,可能与主人的追求和喜好有关。这些木雕不仅是浮雕,还是多层次的立体雕塑,美不胜收。
古宅建筑可能与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有关。他突破了对传统建筑的审美认知,融入了自己对艺术的思考,细看的话,陈故居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也让它与主人的身份和文化相匹配。在建水和石屏看到的几十栋古宅里,都是与众不同,令人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