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作文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说知识和行动是一体的,行动胜于语言。但这些只是文字,并没有转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行动和准则。但说实话,这篇文章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随道而半途而废,我必可为之。”简单的意思就是:有些人明白了道理,遵从了道理,却因为力量大而半途而废,但我(孔子)不会就此罢休。
谈到作文,有的妈妈说:道理都懂,但是做起来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和工作中,你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明白道理,但就是不去做。就算做了,也会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上理解和认识。思想上、意识上的理解只是开始。没有行动,思想上和意识上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或理解。俗话说:知而不为,尤其是不知道的时候。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自己在认识人方面有失误。他说他第一次考察人的时候,听他们的话,信他们的行动。后来这种观点被纠正了。了解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会犯以下错误:第一,我们更喜欢聪明的人,而不是相对愚蠢的人。第二,我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断他是聪明还是愚蠢。这样识别和判断人,往往会导致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和思想认识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看他的行动是否有效,是否能证明他的思想和意识。你不能简单地通过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判断他的素质和智力。
有的妈妈说道理是懂的,但是做起来好难啊!这和不说是一样的。道理很清楚——好像我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是这么难做到——好像我是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另一方面,道理很明白——就是说你很聪明;但是这么难做到——其实更进一步证明了你的愚蠢。原因其实很简单。有成就的人绝不是只懂思想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执行行动的人。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这也是真理。而我们经常犯的一个低级错误就是:我知道,我知道,但是我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我们在认识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时候,也会犯一个简单低级的错误。我们常常听信别人和外来的东西,相信他们的行动。对我自己来说,我经常只说不做。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三种欺负:自欺欺人,欺人,被人欺负。我们通常用英语说:JUSTDOIT,而不是JUSTTHINKIT,这充分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你想的有多深刻多精彩,但是如果不能转化为行动就没有任何意义。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和教材,这样的理论和教材都是没有用的。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看,“愚人移山”的故事说明了愚人的愚蠢在于移山而不在于动。智搜的智慧——智宰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移山行为是愚蠢的。但另一方面,最后的结论证明,愚人不蠢,但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行动精明,智者愚公的愚蠢表现在脑袋亮,嘴巴滑,却没有行动。所以,不要只停留在思想和意识的智慧上,也不要只停留在嘴巴的知识上。我们要把思想、意识、嘴巴的智慧和知识转化为行动的智慧。这就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在过去,这种想法需要通过古人的研究。例如,在《圣紫晶》的第一章中,人们说不学习和不知道正义。老师或同龄人,请珍惜他们。在这一章里,我一开始并没有讲如何认识某个数字,某篇文章。“人不学而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知义。你怎么知道义?要“亲近老师朋友,学习礼仪。”“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在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谈论知识。我们的下一代更不知道做事的重要性。对“做”这个概念的了解就更少了。我们的下一代,做数学和习题的时候都在讲知识,但是有几个能做好化学实验的呢?你能认真对待物理实验吗?从北到南,从左到西,从右到东,他们都背下来了,但是把他扔到闹市里,十有八九找不到奶奶的门。做题能力很强,但做题能力很差。答案的选择很好,但是创新能力几乎丧失。
“四书”或“五经”,在古典文化中,知行合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前面我们讲过《论语》中的“听其言,观其行”等等。再比如,《冬夜读书》里有一句诗:文末觉得浅薄,不知如何是好。再比如,我们读战国时,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解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这个概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今,教育已经造成了很多危害。在今天的教育理念中,行动的观念早已被抛在一边,这太有害了。就像一棵树的成长,既要有“知”,也要有“行”,两者缺一不可。现在只强调“知”,几乎忽略了“行”,所以长出来的树一定是畸形的。三字经里,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讲亲近师友,学习礼仪?在“亲近师友,学习礼仪”的基础上,认识某数,认识某文,谈知行合一。有知而无行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只是把知识在脑子里转来转去,展现在眉毛之间——眉毛一皱,你就苦了。说得更严重一点,就是倒霉。所以孔子在《中庸》里说——君子随道,半途而废,我无能为力。我不会做这样的人。不要说我不能只知道,但是我什么都知道就不行了。一个人的成功肯定是做出来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因为我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多少人能知道,又有多少人能通过天天说,每月喊来知道?知行合一,这种理念的种子,必须从小就种在孩子的心里。如果从小不种下这颗种子,长大了就有问题了。
现在网络流行一些知名的东西。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前不久的毒胶囊事件,一个专家居然说一天吃六粒这样的胶囊对人体无害。这样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理论上可能无所谓,但就“行动”而言,这是对大众生活常识的挑战。第二个例子,湖南有个地方因为洪水桥垮塌死了五六个人,垮塌的桥从内部结构几乎看不到任何钢筋。但实际上,专家会出来说,桥梁坍塌是正常的,公众不必大惊小怪。
他们在玩知识、数字、概念、科学,属于听其言。为了线,为了人民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了人民的心理牵挂——“线”,他们简直就是傻逼。从根本上说,这些人都是“知”的教育,而“行”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只是三国时期的苏,他们口齿伶俐,彬彬有礼,但实际上,他们没有社会常识,没有道德常识,没有伦理常识。这些只知道数据、科学和概念的人,是危害社会的人。
所以,从根源上,要真正让孩子有知行合一的意识,行动胜于雄辩。这种意识的建立应该从我们在座的父母开始。你不能只说:我知道,但我就是不做。学作文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听完课,老师讲的原理、方法、技巧我都知道,只是我自己不去实践而已。知识和知道是有区别的。知识只存在于大脑的记忆中,知“道”是一种经过实践转化的能力。只知道自己做不到的,才是知识;做自己知道的事,就是知道道。知而不为,世间千千万万个道理,都懂,行不通。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产生真知!这是学习作文的途径,也是工作生活中获得启迪的途径。工作中要强调执行力,没有执行力和行动力,学习作文是绝对不行的。
知行合一的构成(2)
顾名思义,知道要做什么要结合行动才能变得完美。俗话说“宁退而结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当你有一个好主意时,你应该立即行动。当然,行动之前会有很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前排除障碍,但我可以在行动中克服困难。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肯定是不可能的,除非出现奇迹。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我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神。如果你不行动,奇迹无法帮你成功。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好的机会,等待一个可以百分百确定成功的条件,却陷入了一个永恒的等待。哪怕是一件小事,总是要等到所有条件都满足了,才开始行动。我们还在等什么?真的能等吗?当我们到达那里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也许要等我们一辈子,然后你还有机会反驳吗?不,我不相信,因为“成功永存?有准备的人”,而不是只知道永远等待的人。如果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恐怕会错过一生的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了一件事。只有思考和行动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普通,没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连任三年班长;大学的时候,他喜欢上了校花,最后在很多男生嫉妒的目光中成为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公司变成了电视台。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突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四十多岁成功举办了一次画展。
别人羡慕他的时候,他说:“我很普通,没有什么聪明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抱负。我就是想做。”不管结果如何,我不认为我输了。"
他就是中国著名画家于丹青先生。
世界上最悲伤的一句话是:我应该那样做,但我没有。
以前只是想想,没有实际行动。是她,王路路,一个漂亮的女孩。顾名思义,她并不漂亮,但是...是她给了我动力,让我知道我再也不能放纵自己了。一天都要做,想好了就行动,等不到明天。“明天就是明天,还会有多少个明天?”我还有多少个明天?几千天已经从我身边溜走了。
我为自己高兴,因为我做到了知行合一。一开始真的很不容易,但是我不怕有这样一个让我有压力的对手。真心说谢谢~!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知行合一的构成(3)
“知行合一”这个词早在明成祖郑德三年就提出来了。心理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学院演讲,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知识,就是你脑子里的知识,行动就是实践。知行合一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在当代社会几乎无处不在,从大企业的老板到普通的电工,都在用脑子里的知识去实践和探索。而且只靠动嘴,动手致富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是骗子也要创新欺骗的方式。
公元前208年纸上谈兵的故事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它讲述了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带兵打仗,却不按兵法变化,从而输掉了战斗。这个故事直接告诉我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多么重要。只有空谈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就像当时人们改进蒸汽机一样,如果只是谈论他改进的方法而没有解决它在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就不会有后来的瓦特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几个不眠之夜发明了永动机。用了十年,他没有成功。因为“永动机”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假设本身就违反了物理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对于单独发明永动机的目的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作为一名科学家,焦耳的学识远比常人渊博,但她在决定做这项违背自然规律的研究时却很迷茫,最终失败了。小孩子一定是烫过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镇过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摸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所有这些感受都是由“行走”驱动的。只有“知道”才能让他们知道火不能碰,冰不能常拿,糖不能多吃,石头不能硬碰。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其实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不要在做之前就开始在脑子里编东西,而是边做边总结,最终让自己一步步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