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语的影响和发展
1920年代以后,洋泾浜因为污秽不堪被填平,修建了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由于上海正规学校培养的英语人才很多,大量留学生从海外归国,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懂中文,“洋泾浜英语”开始衰落。于是,余在1933出版的《上海鳞爪》中提到:“外地人大多精通上海话,进城游玩、买东西都是直接对话,不需要与人交谈,于是露天做生意的人就大大减少了。
但“洋泾浜英语”对普通市民仍有影响,比如习惯性地把屋顶上的一个天窗称为“屋顶窗”,把它称为与世界打交道的“机会”,把一个没有正当职业,靠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流浪汉称为“乞丐”。如今,洋泾浜弯弯曲曲的流水、窄窄的小桥早已不在,但“洋泾浜”这个词却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中,被用来指代不纯正的外语或方言。在中国学生中日益流行的新“洋泾浜英语”,即“带有奇怪味道的英语”或“带有奇怪口音的英语”,是一种在中国学生中出现在语音层面的不伦不类的英美“杂交”现象。这种“怪英语”一般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行为出现的;学生在中学学过的英式英语基础上,受到越来越流行的美式英语教材、美式教师、美式英语课堂或媒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