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的读后感
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1认真读完《家庭教育》这本书,感觉很有感触。书中内容广博,平易近人,不像一般教育理论那样高深,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 * *。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生来无知,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他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受遗传影响,受环境制约,受教育支配。小时候,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最重要的因素大概是父母。”因此,王先生指出,孩子“知识的丰富,观念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应完全由家庭教育负责。”作为一个母亲,我赞同这个观点,尤其是以下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第一,把握好“爱孩子”和“关心孩子”之间的度
无论是书出版的时候还是现在,过度放纵和专制严明总是两种常见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害,所以他强调“爱孩子,但绝不溺爱”。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专制严格的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毁孩子的创造力,束缚孩子的思想。
第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父母:“为人父母的首要原则是尊重‘以身作则’的原则”。所以,父母一定要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是父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要尽可能的放弃不规律的生活,随时守规矩。
第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不同,宽严不一,孩子就会无所适从,甚至投机取巧,看不起长辈,甚至虚伪,这对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非常不利。
家庭教育不仅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提供了具体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中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家长的好教材。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最近看了《家庭教育》,是20世纪初著名的现代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交流。这句话是我看《家庭教育》这本书学到的。
《家庭教育》一书共分十三章:孩子的心理,学习的本质,一般的教学方法,卫生习惯,游戏和玩物,游戏是工作,工作是游戏,孩子为什么害怕,为什么哭,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如何学会待人接物,我们应该如何惩罚孩子,如何让孩子的体验更充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
看完之后,我深感惭愧,以前不能做妈妈,但好在孩子还小,我可以改变。书中有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那就是“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个词的意思是用自己的行动树立榜样。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但我们的父母往往是用嘴教育孩子,而不是用行动。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孩子入学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最熟悉的。也就是入学后,放学回家或者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知识和习惯,孩子已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然会相辅相成。所以,育儿的首要原则就是“以身作则”。如果父母对别人彬彬有礼,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悲观的人,用悲观的眼光看事情。那个孩子的态度肯定也是悲观的。父母是乐观的人,他们用乐观的眼光看待事物。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乐观。儿童容易受影响。现在自己的孩子都六年级了,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学习成绩也放在第一位。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顾名思义,以身作则。我要求自己做到:
1,多读书,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聊书的内容,聊聊书中的人物,聊聊看完这本书的感想,聊聊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不要和老公吵架,尽量和三口之家一起出去,让家庭气氛和谐。
3、好兴趣时间,早睡早起。
4、努力学习烹饪,尽量满足孩子的食欲要求。我这样做了之后,我们的改变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没有了口水战,孩子会愿意去完成妈妈提出的要求,学习的自觉性会大大提高。
以前,每当发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我心里就发毛。现在,我也能沉住气,不再一直生闷气了。感谢这本书,它时时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做好自己的事,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有意义的母亲形象。前方的路是曲折的,我相信我们的明天是美好的。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对家庭教育的思考3“孩子真的很难养!”“孩子不仅难养,稍微懂事一点也难教!”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家长面对“天生好动”的孩子往往会很头疼。在《家庭教育》这本书里,陈老师提供了很多养孩子的方法,相对容易掌握。看完这本书,孩子可以多笑笑,家长可以少受点苦。这本书用了很多益铭的例子,读起来也很有童趣。这本书是孩子和父母快乐的源泉。这本书充满了如何教育孩子的细节。从吃喝拉撒到待人接物,父母都有明确的指示要做什么。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和作者一起经历各种育儿经验,体会为人父母的苦与乐。“如何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需要用热情、耐心、真心去积累的学问。在我们国家,家庭教育一直很重要。陈老先生在书中写道:“为人父母不易。大部分人都太忽视这件事,太容易把它当回事了。”很多家长都能养好蜜蜂,有养蜂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好好养蚕,有过硬的养蚕技术。即使是养牛、马、羊、鱼、鸟,也能总结出很多技巧,但养好自己的孩子,还不如养鸡、养猫、养狗重要。这种情况在我国现阶段还是司空见惯,非常普遍的。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家庭教育》这本书值得学习,值得深入思考,值得在实践中运用。
书中有两大块内容占了很大篇幅。一个是卫生习惯,一个是游戏。陈老老师用了两章25条原则,详细介绍了孩子卫生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他对孩子健康的重视,甚至到现在,“身体”都放在第一位,这是毋庸置疑的。强壮的身体是孩子快乐的根源。如果身体不健康,孩子肯定会受一辈子的苦,父母也会承受无尽的痛苦。卫生习惯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有很多家长不仅没有照顾好各种卫生习惯,还存在很多误区。所以在这本书里,陈老先生也详细列举了主要的习惯,引起家长的注意,消除很多不必要的误解。比如陈老师列举了孩子六七岁时父母喂饭穿衣打包的情况,提出父母包办,有三个弊端。剥夺孩子肌肉发育的机会。培养孩子懒惰的性格。培养孩子不识时务,不知辛苦的性格。"
同时也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通过诱导的方式教孩子穿衣服。他列举了益铭两岁两个月大的时候,早上穿好衣服,妈妈给他看绘本,或者一起唱歌讲故事,让他忘记穿衣服,让妈妈安心穿衣服。它不像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强迫他们的孩子穿衣服,甚至骂他们。因为陈老师知道孩子不爱穿衣服,所以建议家长诱导孩子穿衣服。这种“说服”的方法,可以让孩子觉得穿衣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另一件作品详细描述了儿童游戏。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课程形式,在家庭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陈老先生首先提出了游戏的条件:有合适的伙伴,有玩耍的机会,有舒适的衣服,还要教育孩子学会收拾玩具,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家长也要提供合适的游戏玩具,注意卫生安全。他认为父母不应该太急于爱孩子,不考虑玩物的利弊。每个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都会买给他玩。要知道,玩物有好有坏。好的玩具可以激发思想,启迪知识,强身健体,培养美感,但坏的玩具会很危险,会束缚思想。所以家长买文物要慎重。其次,陈老师认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众所周知,孩子是好动的。如果没有合适的东西玩,就会吵吵闹闹,哭哭啼啼,父母会很难过,很烦躁。然后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娱自乐,比如画画,看图,剪纸,玩沙玩泥,这些都是孩子特别喜欢玩的。一方面可以获得很好的体验,另一方面也不会被别人纠缠,对孩子和家长都有很大的好处。为什么不呢?
阅读和思考,思考和认识。陈老先生对孩子的爱,对儿童教育的爱,对中国儿童发展的期待,让我感动,也让我震撼。在这种爱和期待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一个又一个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所以,希望家长们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认真读一读。
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在《家庭教育》上看过一篇文章叫《读书的悬空岁月》,感触颇深。讲的是邓亚萍,前世界乒乓球冠军,努力学习,直到在剑桥拿到博士学位。个子矮的邓亚萍刚开始喜欢打乒乓球的时候,大家都不怎么看得起她,但是她爸爸坚持告诉他,你很优秀,真的。后来她吃泡面储备自己训练,最后靠毅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同样,退役后,她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清华大学的本科英语专业,然后去诺丁汉大学读硕士,再去剑桥读博士。从对英语一无所知到熟练地用英语与外国教授交流,从最初的困惑到后来的挑战,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邓亚萍的学业成功是因为打乒乓球的高明,但不是因为她与生俱来的天赋。相反,在条件对她不利的时候,她靠着内心强大的翅膀——毅力支撑着自己,靠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的道路上为自己和他人树立了一座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她孜孜不倦地追求,走出了人生的理想之路。
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家庭教育》的文章《给孩子选个好学校》阐述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分析了利弊。这对很多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的家长来说,会是一个提醒和建议,供他们参考。不一定非要上名校或者寄宿班。我以为上了这些学校,孩子的未来就被锁在保险柜里了。我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殊不知,一个不适合孩子的学校制度,实际上会助长孩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比如就近选择学校,以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道路安全也是个问题。
心理恐惧的孩子也不适合上寄宿班,因为孩子更没有安全感,心理负担更大。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大因素。只要孩子从小培养学习的兴趣,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天性是好的,但后天培养更重要。与其东奔西跑,想尽一切办法考名校,选名师,不如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家庭教育》中的“聪明的父母”不能不提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按照书中的方法,基本上都能有效。还有“家长学校”、“孩子发展”等等,受益匪浅。还有《巧妈》《小生产》《家庭医生》,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栏目。希望以后能读到更多精彩实用的《家庭教育》。来提高幼儿教育的认知能力,为他的健康人生打好基础,健康快乐成长。
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最近,我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现代幼儿教育创始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本书共分十三章,用简单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家长如何在家教育孩子。在书中,陈鹤琴先生用了100多个案例,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他的儿子益铭。从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陈鹤琴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用心、细心和耐心,这一点超过了许多母亲。陈鹤琴先生对他的孩子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实验,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家庭教育之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在孩子面前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态度。”这个说法有道理。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多采取这样的做法: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一个对孩子大发雷霆,一个却在哄孩子,哄骗孩子。这样,孩子可能会得寸进尺,甚至对父母的话感到轻视,教育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此外,年轻的父母和祖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采取统一的态度。
另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也是如此。作为老师,无论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一旦发现问题,都会认真对待,认真教育。但现在很多家庭要么说没时间管教孩子,要么说太宠孩子,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不太关注,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更有甚者,父母教的和学校老师教的完全相反。于是,老师辛苦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抵消,造成了1+1=0的结果。这难道不可悲吗?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应该达成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书的第124页,有一句话:“父母应该对孩子相当有礼貌。”陈鹤琴先生的话令人深思。是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是面对孩子的。他们虽然年轻,但也是独立完整的有个性的“人”。所以我们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应该享受作为“人”的尊严。我们要给他们同样的尊重,不能因为是他们的父母或者老师就随意训斥,或者整天板着脸,一副威严的样子。这样,表面上可以驯服孩子,但孩子内心不一定服气。甚至,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或者师生恋之间,都会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导致彼此的分离。这一招真的是有害无益!但如果孩子受到尊重,就会全心全意地接受父母或老师的教导,教育效果自然是好的。同时,以尊重为基础,孩子与父母或老师的关系也会和谐、融洽、愉快。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是用钱买不回来的。同时,孩子们善于模仿。父母或老师的言行会通过听到孩子说的话来影响孩子,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
陈鹤琴先生在书中还提到“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去爱”。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个学生家长曾经哭丧着脸对我说的一句话:“我真的不知道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点都不懂得关心我的父母!”他内心的担忧无以言表。我想她肯定不是唯一有这个困扰的人。其实这也不能怪孩子。孩子不是生来就什么都懂的,需要后天培养。父母必须非常爱他们的孩子,给他们最好的食物,穿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东西...他们为了孩子努力工作,不管多苦多累。但是可怜的父母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忘记了在爱孩子的同时教会孩子关心他人。结果培养了一大批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小公主。
于是,家长们无奈地表达了上述感受。其实,教孩子关心他人并不难。关键是家长要有很高的教育意识,善于把握生活中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对孩子的爱。比如家人生病,可以让孩子用水吃药。吃饭的时候,教孩子把好吃的饭菜给长辈;外出购物时,让孩子帮忙提东西;家人生日,自制或购买小礼物,送上几句祝福的话;遇到自然灾害,引导孩子把零花钱捐给灾区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只要家长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和培养,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爱心有爱心的人,不会成为一个被世人鄙视的自私的人。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千万不要替他做。”这是陈鹤琴先生在他的书中提到的一点。其实父母可能都明白这个道理。真的能遇到,但还是忍不住帮孩子做。以我为例。儿子小时候就怕自己剥不好葡萄。他总是一个一个地削皮去籽,然后把它们送到嘴里。做其他事情,也是关爱。丈夫发现后,强烈反对。
仔细想想,我确实做得不够好。表面上是爱儿子,实际上是无意中伤害了儿子。让孩子量力而行有很多好处。首先,在孩子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困难。为了克服它们,他们自然会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可以发展他手部的小肌肉,训练和提高他手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反过来会促进他大脑的发育。第三,独立做事的孩子,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成功了,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如果你失败了,你会从中吸取惨痛的教训。所以,成败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有助于孩子积累实践经验,避免重蹈覆辙,提高做事能力。第四,如果让孩子独立做事,他们就有机会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体验是父母给不了的。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增强,从而激发再次冲刺的信心和欲望。所以,家长们,为什么不放开手脚,让孩子独立做事呢?
沉浸在字里行间,听陈鹤琴先生的讲解真的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曾称赞:“这本书是孩子和家长快乐的源泉。”所以,我真心希望更多的家长能拿着这本书,认真阅读,让“孩子多点欢笑,家长少点烦恼”。太棒了!
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7在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好孩子总是好的,坏孩子总是坏的。至于他们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我从来没有深究过。我想也许这就是我父母的命运。但其实这不是生活,而是离不开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这是父母最大的压力,所以要培养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现在很多父母都很自私,打着给孩子创造富裕生活条件的幌子,好像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其实很少愿意多关心孩子。这孩子的言行是在模仿大人。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有责任关心他,爱他。现在由于家庭条件优越,独生子女多,有些孩子不跟父母一起长大,而是由老人照顾。许多父母只是定期去看望他们。
其实孩子小的时候特别需要父母的照顾。不是长辈不关心他们,而是这份爱不是其他的。说来惭愧,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有时会抱怨,觉得很累。看到别人潇洒的享受生活,我过着围着家人转的生活,身边总带着一条“小尾巴”。现在想来,还好,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得不一个人带孩子。如果把孩子留给父母,以后肯定会后悔。以前孩子太固执,是因为习惯了被老人不听话。好在现在孩子还小,改正也不晚。不要低估这个孩子。不要以为他很小,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他心里什么都知道,只是说不出来。
我很赞同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也很赞同书中提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是真正做到有点难,尤其是长期坚持的话。看完这本书,给我上了很有意义的一课,也给我这个无能的母亲敲响了好好教育孩子的警钟。
班主任老师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哪个家长长期坚持,哪个孩子最好?如果你现在不担心你的孩子,你需要担心你的孩子一辈子。这句话太对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父母都是艺术家。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选择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用心去关心和教育孩子,那么每一个孩子都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