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神的菩提传说

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菩提树原梵文名为皮帕拉,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菩提”意为“开悟”,故命名为菩提树。即使在今天,印度教沙陀人也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阿努拉德普勒的一棵圣菩提树是在公元前288年种植的。据说起源于释迦牟尼在下面悟道的菩提树。它是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被子植物,有明确的年龄。菩提树是印度的国树,也是台湾花莲的县树。

“菩提”一词是古印度语(梵文)菩提的音译,意为觉悟和智慧。用来指人突然醒悟,恍然大悟,突然闯入开悟的道路,突然悟出真理,达到超越的境界。在英文中,“菩提树”一词是peepul、Bo-Tree或Large-Tree,都是宽宏大量、慈悲、分辨善恶、觉醒真理的意思。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是Ficus religosa,意为神圣的宗教。佛教弟子视菩提树为圣树。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涅槃升天在菩提树下。莫高窟壁画中的菩提树不计其数。最高的是17窟(藏经洞)北壁上的两棵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势苍劲,盘根错节,藤蔓缠绕,酷似当地常见的胡杨树。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佛陀出家为道后,在菩提树下踱步七天,不同的花朵循着踪迹,发出不同的光芒。为了报答树的恩情,我一时半会不会放弃,所以我很期待。此时五百只青鸟围着菩萨飞了三圈,大获全胜,令人欣喜。为此,信众往往会带着鲜花等物品来供养佛像。佛祖经常出去说,信徒有时候会遇不到佛,很失望。后来阿难告诉佛要拜菩提树,这和向如来祈福的功德一样大,因为它帮助我把佛的果修直了。留学的佛祖解释自然说:“在佛教中,菩提树是圣树。因为佛在菩提树下成了道士,看到菩提树就像看到了佛。因此,对菩提树的崇拜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并一直流传至今。”这是悟禅的六祖慧能的话,因为他哥的话是:身如菩提树,心如镜台,时时擦拭,以免作尘。六祖觉得禅宗开悟不彻底,就唱:菩提无树,一面镜子不是舞台,什么都没有,哪里来的尘埃?

字面意思:菩提树空,镜台也空,身心空,空无一物。怎么会引起粉尘呢?

佛祖对我说:你心中有尘。我用力擦了擦。

佛说:你错了。灰尘擦不掉。所以我剥去了我的心。

佛说:你又错了。尘埃不是尘埃,所以没有尘埃。

我不明白。你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源于沈绣和慧能。

沈绣说:“作为一棵菩提树,我的心就像一个镜台。要经常擦,不要弄灰尘。”

慧能曰:“菩提无树,镜非台。什么都没有,那尘埃在哪里?”

的确,理解这两个儿子真的很难,甚至一个正确的理解都不容易。

难以理解...

做菩提树,心如镜台。不定期勤擦,不使灰尘。

众生之身是开悟智慧之树,

众生的心就像一面明亮的舞台镜子。

试着不停地刷,

不要让它被污垢污染,污垢阻挡了光的本性。

菩提无树,镜非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那么哪里来的尘埃呢?

菩提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不是舞台。

没什么,没什么,

那里会被什么灰尘抓住?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还不能理解透彻!

心无尘,尘即心。如果人们无意清理,他们就会死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经常刷,心干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即是心。

何伟心有尘,无尘无心,如慧能所言,仁者心动

再比如道家说,道可以是道,可以是非道。

他们的理由是一样的。

佛教徒关注万物,追求内心的修炼。

道教讲究隐逸的追求。

佛教要超越这个世界,道教修行这个世界,追求是一种修行原则。

最终,这是一种超脱。

但不是刻意寻求。

主要思想在脑海中

人在世间,法无定法,而后知法违法;

天下事未完,何不顺其自然?

对于世间的事,一切都需要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沈绣(606?-706),俗姓李,生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隋末出家。唐高祖是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的。50岁时,他继承了禅宗五祖五祖弘忍大满禅师,六年后,他被提升为僧侣。弘仁死后,迁居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他在大同出家了。

唐朝初年,他和哥哥慧能谈心,写了一首诗:你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你要经常擦,不要弄灰尘。含义:身体是开悟的基础(菩提的意思是开悟,释迦牟尼以前在碧波罗王树下悟佛,后人称此树为菩提树),心如明镜,能照出万物。物像来了,镜子不增,物像去了,镜子不减。这里的“身”和“心”其实是互文的,意思相同,只是排列起来符合诗歌的句法。慧能(后称禅宗六祖)写过这样一首诗:菩提本无树,镜非台。什么都没有,所以没有灰尘。流传甚广,以至于后世很多人认为世间根本没有菩提树。其实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还被称为思维树,是桑科榕属的常青树。慧能写的“菩提无树”这首诗,大概就是来源于佛教“万物皆空”的理论吧!菩提树似乎天生就有很深的佛教根源。相传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祖师是古印度北部(今尼泊尔)迦毗罗卫王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年轻时,他毅然放弃皇位和舒适的皇室生活,出家为僧,寻求人生真谛,以摆脱轮回之苦,拯救苦难众生。经过多年的修行,我在菩提树下打坐了四十九天,我战胜了各种邪恶的诱惑。我观察了自然界各种法界的缘起,悟出了三明四真,证明了无上的正。当晨曦初现,晨星升起,我得到了大开悟,终于成佛了。所以佛教一直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将其定为国树。

佛教徒为什么崇拜菩提树?

很久以前,恒河岸边有一棵比伯罗树,高约100英尺,技术村强壮,树叶翠绿,冬夏常绿。这棵树夏天可以遮阳,冬天可以挡风,阴凉处可以挡雨。从东到西的行人经常在树下休息。出家后,释迦牟尼在碧波树下的菩提金刚莲花宝座上苦练,终于悟道。该树改名为“菩提树”。这棵大树虽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但它有灵气,有人情味。每年如来涅槃的那一天,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枝头还滴着像眼泪一样的水珠。世界各地的君子,世界各地的和尚都来这里祭祀。成千上万的人在树下演奏音乐,跳舞,献花,烧香和匍匐,日夜念经和卷轴。许多人用香水洗树,用牛奶浇根。第二天,树叶又长了起来,变得更嫩更绿了。

阿育王刚继位时,暴虐暴虐,不信佛。下令全国销毁各种佛像遗迹。佛教徒最推崇的菩提树首当其冲。阿育王认为:灭佛,必以灵、灵伐菩提树。于是,他亲自率领群臣、兵马,浩浩荡荡前来砍杀。战士们手持利斧,轮番上阵,砍了半天才把树砍倒。晚上,他们点起篝火,载歌载舞,喝酒庆祝。但是第二天早上,光秃秃的树桩上长出了两棵大树。微风吹过,树叶噼啪作响。阿育王恼羞成怒,认为菩提树在嘲笑他。甚至士兵们又把树砍倒,连根挖出。再放根。把茎、枝、叶剁碎,堆在一起,放火烧。不一会儿,浓烟滚滚,火焰冲天。火乘风,碑出,越烧越旺。佛门弟子怎么敢靠近?他们只是远远地看着,心如刀割,泪如泉涌。过了一会儿,火势渐渐减弱,火中突然长出两棵菩提树。茎洁白如玉,叶绿如玉,散发着醉人的香气。香气刺鼻,沁人心脾。阿育王和他的士兵感到放松和精力充沛。

火渐渐熄灭,菩提树越长越高。阿育王亲眼看到了树的神奇,恍然大悟:佛的神力是奇特的,佛的痕迹是难以破坏的。他感到非常内疚,后悔自己不该听信异教徒和公主的谗言去砍伐菩提树。立志忏悔,将来献身佛祖。他命人将100桶甜奶抹在树根上,使两棵菩提树长得更高更茂盛。人只要在树下转一转,就会摆脱病痛,轻松愉快。阿育王弃恶从善,在树下摆香案,亲自焚香祭拜圣树。还邀请了很多僧尼在树下打鼓编钟,练道场,讲佛经。他迷得神魂颠倒,半个月没回宫。

此外,公主从小就相信异教徒。这次阿育王破坏舍利子,是她一次次的指使。但是国王已经不在位半个多月了,他很着急等着见他。她害怕如果国王信仰佛教,他会失宠。派人邀请阿育王回宫。他派了一匹飞马回来,告诉公主,国王砍倒了一棵树,圣树死而复生。国王皈依佛门,在树下供奉佛教,三个月不回宫。听到这里,公主气得晕了过去。仆人一觉醒来,以为是这菩提树导致国王三月不归。如果我不除掉妖树,我就解决不了我的心根!他带着十个壮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又偷偷砍倒了菩提树。

今天一早,阿育王来到树下祭拜,当他看到树又被砍倒时,不禁感到愤怒。他正要下令追查凶手,但转念一想;这棵树不是你自己砍的吗?虽然我信佛,但还是有人不信佛。在他们意识到之前,他们做了这样一件蠢事。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佛的力量。只有让菩提树复活,才能激发他们忏悔。于是阿尤国王和所有的僧侣跪在树前祈祷,请求树神再次显灵。又提了一百桶牛奶来浇根。不久,树桩上长出了新芽。当太阳下山时,它长成两棵参天大树。

阿育王对菩提树越来越崇敬。他害怕有人再次偷走圣树,并要求工匠们建造一堵大约五英尺高的石墙来保护菩提树。此后,菩提树虽历经无数风雨,严寒酷暑,但枝叶依然摇曳,树影斑驳,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唐代高僧玄雷在印度求学时曾亲自拜访过这两棵菩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