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如何应对写作过程中“词穷”的窘境?
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心里有个想法,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出来?
写作时,脑海中清晰的画面无法勾勒成文字?
一场秋雨过后,你只会说“好冷啊”,而古人会说“帘外雨,春色渐淡”。罗州受不了五冷。”
天亮了,太阳不会升起,月亮还会在那里。你只会说:“太阳快出来了,月亮还没落山。”古人会说,“钟声和鼓声会慢慢敲响漫长的黑夜,黎明前,天空中的星河会变得清晰。”
“词穷”就是词汇量不足的表现。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注意积累词汇。其实汉语也是讲究词汇的。词汇量不足会影响我们的沟通交流,甚至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听写大会总导演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母语可以更丰富,特别漂亮,句子可以更详细,更宽泛。母语词汇的丰富程度关系到母语的价值,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
洪丹在她的《从零开始学习写作》一书中指出,你并不缺乏词汇,你缺乏的是运用词汇的技巧,那么下面就告诉你如何运用词汇,积累词汇。
写的时候尽量用精确的词,不要用太笼统的词,用具体的名词代替模糊的词。比如,写作时,不要笼统地用“动物”这个词,要准确地用“麻雀”这个词,而不仅仅是“文具”,要准确到“尺子”和“卷笔刀”。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专业术语。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会丰富你的词汇量。比如乒乓球,发球和接发球有很多术语,如发球、旋转、反身、反手抽、抽、正手击球、上旋、下旋、侧旋、长抽短吊、防守球员、进攻球员、削球、搓、放高球、擦边球。
这些专业的词汇会让你的文章生动有说服力。
在写作时,我们应该使用更多的文字和具体的图像。我们的大脑记忆具体图像的方式是我们善于接收它们。所以,我们不妨把那些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看不见的心事,往往被绘声绘色地写在诗词里。李渔《鱼美人》“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忧郁比作滚滚东流的河流,再比如“斩不断则留愁”把悲伤直接形象化,让人有感觉,有触动。
另外,文学作品中的织锦手法,是意象的罗列。“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散。”没有动词和副词,只是几个名词来描述一个画面,把抽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画面上,画面感十足。
写作时,要尽量避免一个词的重复出现。最好的办法是找相似的成语来代替。如《秦论》中“南取汉中,西取巴蜀,东割地,北收重点郡。”“拿”、“抬”、“割”、“收”这些词的意思都一样,但作者找了几个类似的词,使文章词汇量大,能突出强秦的气势。
有时候,如果你只能想到一个很普通或者很烂的词,可以去百度搜索同义词来代替,形容一个美女。你只想到常见的“美”“美”这两个字。你去百度一下,可以找到大量描写美女的成语:林下大气,美人可口,风姿绰约,妩媚动人...
用这些词,你的文章瞬间就高了。
名著中有丰富的词汇。所谓精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反复读,提取单词,学会积累。曲薇薇在她的写作课上提倡多读古诗词,古诗词充满了韵味和优雅。她推荐了一些适合提高文笔的经典作品,如《千字文》、《节奏的启蒙》、《古文观止》、《浮生六记》、《园中诗》、《聊斋志异》、《西湖梦》、《三言二拍》、金庸的《飞雪拍白》。
余洪敏,二十多岁的时候,英语词汇量就达到了七万,这不仅与他深读了几百本书有关,还与他背下了整本英语词典有关。可见背字典对词汇的积累是很有用的,汉语也是如此。多读字典,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灵活运用。字典的种类很多,比如古代的《说文解字》,成语字典,名句字典,古诗词字典等。充分利用这些参考书来丰富你的词汇。
学习任何语言都离不开“背”字。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人类的语言是相通的。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在他的《我只同情》一书中提到,汉语必须记忆,而汉语是由单音节词组成的。通过记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构词,模仿专家如何选词造句。他认为,孩子要多背经典古文,即使听不懂,也要在小时候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背,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一些著名作家的写作经历之一就是模仿。先读著名作家的作品,然后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再摘抄金句背诵,成为自己的语言。只有记住别人的话,才能成为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