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英语
祝你好运!
一.概述
(一)主要观点和误解
1.处理好单科和综合的关系。
原则:做好单科,学会改。
误区:在跨学科综合上下功夫。
做好单科,就是把95%的精力投入到单科的学习中。为什么?分析近几年文科综合高考题,基本都是单科拼盘。所以要以单科学习为主,切忌大喜大悲,多搞跨学科课题。学会切换意味着思维可以在学科间快速切换。这是处理“拼盘”的技术要求。技术问题不难解决,只要多做练习。当然,因为政治、历史、地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分析一些问题要着眼于单一学科,其他学科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比如政治问题往往涉及历史)。但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2.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原则:夯实基础,注重能力。
误区:抛开知识,搞“能力”
打好基础,就是要非常重视知识的学习。第一,这是由文科的特点决定的。文科的记忆力很强。没有背书,从事的能力就是空中楼阁。第二,这是文科综合高考的实践所证明的。2004年考试大纲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对学科骨干知识的考查。从今年的试卷来看,很多人的“热门能力题”并没有出现;相反,一个典型的知识问题如“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却提到了突出的位置。
注重能力,就是在知识学习中自觉锻炼能力。毕竟文科综合考试和单科考试不一样。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忽略了低水平学生的死记硬背内容,注重分析性和开放性的内容。这就是“能力”的含义。如何提高能力?第一,要重点掌握课本中的分析性、阐述性内容(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内容);二、注重因果分析、分析与综合的应用,尤其是多因素综合分析的方法,这是高考的热点。
关于背,补充几点。第一,绝对背书。这是基础的基础,不努力是不行的。第二,要重点背诵。第一,注重主体知识,反对繁琐的哲学;二是注重分析知识。第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反对死记硬背。总之,学文科,努力背;学综合文献,死记硬背。
3.处理好热点和知识的关系。
原理:提炼素材,整合实施。
误解:没有重点,忽视执行
文科综合考试的重要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这些中心问题多为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热点问题是近几年文科生比较头疼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量背诵,不参加考试;考试很熟悉,但我不确定。为什么?没有细化和实现。
(1)精制材料
炼料是处理热料的原则。复习期间,各校都会针对很多热点问题发教辅材料(主要是政治)。这些材料的加工步骤如下:
第一步是区分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所谓主要材料,包括教育部和考试中心的权威发布,以及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时政材料(如2003年十六大报告)。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用来补充主材。不要喧宾夺主,或者颠倒轻重缓急。
第二步,研究主要材料。比如学习2003年十六大报告时,要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教育部的指导意见进行学习。这一步和学习课本很像。同时选择性的看一些辅助材料。注意,无论参考书的作者有多有名,他都不是在写高考题,也是在揣测考点的思维。所以一定不能被参考书束缚,一定不能用参考书代替最重要的材料。
第三步,总结主要材料的核心内容。这是高考复习中容易错过的一步。比如,十六大报告中,核心内容是:物质文明,其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的概念、建设的要求、党的建设和领导。在实践中,对核心内容的总结应该更加详细。以上是提炼原理的体现。
(2)整合与实施
整合实施是一个将热点转化为能力并有效掌握的过程。
第一种是融会贯通,即将上一步的总结与课本的基础知识融为一体。换句话说,就是针对当年的热点“修改”教材。整合的结果在本书“政治指导”一章。
二是实施,即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整合的内容。注意,学习热点问题的最终结果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总结,而不是别人写的或者打印的一堆材料。关键是提取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3)热点问题的补充说明
第一,关注长期热点。环境、主权、科技等问题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任何时候都是热点。这个长期热点是高考的主要内容(见考试中心2004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设计》)。我们研究热点要着眼于这些长期问题。一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判断依据(课本上),二是了解和分析长期热点的新表现(时政)。
第二,如何应对年度热点。第一,不背,不关心细节。近几年的高考,那几年的热点基本都是作为背景材料出现的,没有正考(这和往年政治高考的时事问题完全不同),所以只要脸熟就行。第二,要放在长期热点的背景下分析。比如美国不签京都议定书,背景是全球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我们的重点是掌握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基本知识,并用它来分析美国人的行为。不要就事论事,脱离宏观背景。现在一直强调的“人文关怀”,就是指这些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大背景。
(2)一些建议
1.退下研究以下内容。
(1)考试大纲;
(2)历年高考题(主要是近几年的,以文学为主)。
2.关于复习时间的分配及建议
(1)花50%的时间复习综合文献。文献综合复习容易铺开太多,挤三门主课,从分数上来说不划算。
(2)抓住零碎时间,记忆知识。
第二,历史
(一)历史复习的要点
1.记住历史事实
历史是最强调死记硬背的科目。为什么?历史记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史实,二是分析。政治的死记硬背主要是分析,事实的记忆很少,所以记忆历史的难度远没有那么大。不会背吗?我们来分析几遍历史试卷,看看有多少分是因为记忆不清而失分的。答案不言而喻。事实上,史实不清和审题粗心是历史失分的两大原因。如何记忆史实?
首先,仔细阅读。一次读完一个句号,包括引言、注释和插图。2002年高考,有一道关于丛岭地理位置的题,得分率很低。其实“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的答案就在古代历史教科书的笔记里。这启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尤其是第一轮复习。
第二,开始总结。一定要投入到写作中,因为阅读和写作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考试是写作,不是阅读。尤其是第一轮复习,我宁愿啰嗦,写一个完整的总结。以下是分析历史事件的通用格式,具体操作中应该有所取舍:
1.名称及其含义(例如,早期改革思想、改革思潮)
2.背景
(1)原因(事物发生的必然性):主要原因(主要矛盾)、次要原因(次要矛盾)、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导火索。
(2)条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政治、经济、阶级、意识形态、时代、其他。
(3)目的(原因和条件是客观的,但目的是主观的)
3.流程:实力、领导力、阶段和阶段特征等。
4.含义:性质、作用、影响、特点(极其重要!特色=差异=考点),经验教训
第三,注意特色。特色就是差异。例如,农业管理的特点主要是引进西方水利技术。特色是考点,要高度重视,尤其是时代特色,往往是答案隐藏的背景。
第四,定期背。读-写-背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平时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背。比如一周背一章,或者和老师的复习同步。考前不要背,很不稳定;考试什么都不要背,不系统。
联系
高中历史的特点是注重因果,分析知识的关联性,反对死记硬背孤立的知识点。事实上,设置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新联系的过程;做题的过程就是分析联系的过程。把握联系,有两个主要步骤:
第一,纵横整合。一方面要注意纵向联系(时间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横向联系(如地域联系)。要特别注意因果联系,这是所有联系的核心。
第二,编织网络。纵横结合,经纬交错,成为一个知识网络。
3.加强对问题的审查
近几年的高考,越来越强调从题目(尤其是材料题)中获取信息,结合课本知识,和* * *一起构成答案。这样,审题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审题时要注意三点:
第一,准确。问什么就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针对一个大问题多提问,不仅针对大问题,而且针对每个问题;一组选择题很多,不仅要考察每道题的题干,还要考察总题干。
第二,所有。问什么答什么,不要错过。题干中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材料题)一般至少包含一个信息点,答案上的每一点都有分数。
第三,注意“暗示”。近几年的综合高考答案往往是“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这些分都丢了。如2002年全国高考,考查旅大主权的变化。如果仅仅按照上述要求审题,就会失去“不尊重中国领土主权”、“背着中国交易中国主权和利益”等一些要点。这些要点来自于题目的“寓意”:这个题目的主旨是主权,所以要围绕这一点来答题。这个分数不容易得到,但是如果你在做题的时候思考一下每道题的宏观主题(而不是只关注题目),你就有希望得到一个分数。
(B)对误解的歧视
第一,你做不到。通过做题记来记忆知识点永远不够系统,会割裂联系。做题是个好方法,但不可滥用。
第二,不要乱联系。重点掌握基础知识网络,不要有太多的专题(今年的考试范围大大缩小,很多专题变得不系统,应该放弃)。
第三,政治
(一)政治审查要点
1.注意方法
由于政治的学科特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方法: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经济常识》各章节(除第一章外)首先着眼于一般经济原理,然后推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政治常识》每章先讲政治学的一般原理,再推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特殊性。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区分普遍性和特殊性,搞清楚两者的关系。
第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哲学常识阐述了一个原理,就是先讲世界观,再讲方法论。在学习的时候,一定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而是要搞清楚对应关系。
第三,主次结合,突出重点。通过做题可以发现,政审的内容非常集中,这些都是重点。专注于掌握关键知识可以事半功倍。
关注热点
3.注意解题思路
政治题的显著特点是问题明确,思路相对固定。比如我们一看到环境问题,就有下面的哲学思考,回答问题很少出圈。这种东西要多总结。我建议你只用一本权威的练习本(比如《最近五年高考试题汇编》、《十年高考试题汇编》)就能把每道题都吃透,总结出每道题的套路。
唯物主义: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们自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辩证法:联系: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以两种方式看待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量变:适度发展。
认识论: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统一;
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第四,地理
(一)地理复习要点
1.注意分析和综合问题
高中地理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知识的记忆,向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过渡。因果分析比较多,尤其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分析。比如2002年地理题目,巴尔喀什湖之所以半淡半咸,是气候和径流相互作用的结果。2003年全国卷地理题目考察了10度等温线的成因,这是纬度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见高考题的连续性!一定要注重研究和联系,注重综合分析,不要陷入复杂的哲学。
2.注意图形和文字的结合和转换
高中地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区别于政治和历史。图像问题由于能综合考察学生获取信息、转换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近年来一直是热门话题。学好图像题应注意几点:
首先,认真学习常见的图像。包括课本上的图表(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等。)和工作簿中常见的图表。比如终结者线图的基本形式,书上有,但练习本上有很多变体,要一一掌握。
第二,掌握分析图像的方法。高考题很少出现以前看过的图片,但是有一个分析图像的通用方法。比如折线图,一定要注意坐标名称,趋势,交点,数值级别。关于这件事,你应该多请教你的老师。
第三,学画画。2001的高考中,考查了绘画概貌,2003年春季的高考中再次出现,所以绘画不可忽视。特别是我会画一些比较难的图,比如剖面图,等值线图。
注意“捡起来”
高中地理复习的显著特点是高二休学一年后还要重新拾起知识。建议高二暑假通读课本,详细总结,复习高一的作业本和《考试笔记》。通过自学完成第一次复习,从而赢得高三的主动权。
(2)一些解释
1.关于做题
(1)建议你研究一下近十年的高考题。由于地理高考恢复较晚(90年代取消),出题规则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要特别注意分析近几年的命题思路。
(2)建议你做王树声老师主编的《高中地理地图导读练习》,突出图像的学习。
2.关于审核轮次
(1)高二暑假,我自己完成了第一次复习。主要是:捡知识,提问题。
(2)高三上学期,我和老师一起完成了第二次复习。主要是:落实知识,解决问题。
(3)高三下学期完成第三次复习。主要是:实践知识和形式能力。
1.文科离不开记忆。想学好,就要有心理准备。
2.学完之后做题,特别注意大题的答题技巧。
3。坚持读,至少四五遍。
4。把你的笔记做一个总结,通过对比和列举可以帮助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