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的《心灵感应》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人和万物都问缘分,电影也一样。2002年夏天,我拿到了《内心感官》的DVD,我只看了开头。在张国荣出现之前,我把它关掉了。为什么?被一开始的恐怖气氛吓到了!在被午夜的铃声严重伤害后,他发誓拒绝恐怖电影。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最爱张国荣也拍了恐怖电影。他想要什么?有无穷无尽的题材可以选择,为什么要在一部灾难泛滥的恐怖片里浪费演技呢?那么多导演请他拍戏,他为什么一个劲儿地和这个不知名的罗志良先生合作?.....抱着这一堆问号,我收起内心的感官,等待张国荣的新作。当时有消息称他正在筹备一部自己执导的爱情电影。

2003年的夏天,我不得不挖出《内在感官》,发现了更多的问号,希望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解释。

乍一看,我无言以对。

这部电影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这不是一部恐怖片,而是一部真诚的心理悬疑片。虽然有一些超自然的情节和画面,但只是通过这些超自然的片段告诉你一个反超自然的结论。整部电影甚至没有突如其来的鬼脸和狰狞的血肉刺激你的眼睛,只有紧张的气氛贯穿着安静的演绎。是的,静静的,你看到大都市一如既往的繁华,人来人往,时间的车轮在一步一步的转动,隐藏的孤独和绝望在无声的咬着每一个敏感的灵魂。即使室内外阳光明媚,男女主角谈笑风生,影子依然若隐若现,让你一刻也不能放松。

对我个人来说,这种紧张不是一种恐怖感,而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空间并不辽阔,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那么远,那么远,甚至更远的是自己与自己之间的距离。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真实的内心。张馨的姐姐和姐夫不认识张馨,他们的父母和张馨也不认识。只有罗知道,而所有人都不知道罗,甚至罗本人。只有张欣终于知道了罗...在偌大的现代都市里,只有这两个人在互相拯救,和自己的心魔斗争。

如果我能在张国荣离开前仔细看完这部电影,我肯定会有更纯粹的思考;然而,思念就是思念。现在太多不相干的因素干扰了对电影的理解,也是我自己的,不可抗拒的,着魔的。

这次我看到了张国荣的样子。他没有像我预料的那样从那个又大又空的房子里跳出来。他和那栋大房子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就是罗,一个德才兼备的精神病医生,穿着一套朴素的灰色西装,打着黑色领带,在众多学者的注视下,大谈“无鬼论”:世界上本来没有鬼,但想到鬼的人多了。这个发言是全片的一个“眼”,也是全片最值得称道的表演之一。在香港,医生、律师、教师(建筑师)的地位非常高,他们经常出现在电影中。而普通演员很难表现出那种高贵的气质,大明星往往帅大于重,带有很浓的“明星味”。被公认为最“星光熠熠”的人,成功地将个人魅力收敛于无形之中,而罗博士对专业人士的定位如此准确,实在令人惊讶。在演讲中,他在台上走来走去,用流利的粤语、普通话和英语交替回答观众的提问。他的姿态从容大方,谈吐干净利落,一脸自信谦逊,充分体现了一个专业人士的工作之美。这种工作美也体现在张欣在片中的第一次医疗上,但坐在办公室里是另一种清醒的气质,与演讲中表现出来的风度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张国荣没有接受著名导演的商业大片,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罗志良的低成本电影。他说,这不仅是因为罗志良的才华,还因为罗志良给他的角色从不重复,每个角色都有充分的诠释空间。

林嘉欣的演技是另一个惊喜。在美女如云的娱乐圈,这个女生长相并不出众,身材更是胖了不少。要说美,可能只有她甜美的笑容才称得上美,但她身上有一种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温柔从容的气质,让人过目不忘。《内心感官》前半部没有展现出她美丽的笑容,更谈不上什么温柔从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近乎阴郁内向的问题女生。她的肩膀总是紧张地撑着,头发总是遮住半张脸,指甲总是有黑边,眼睛总是躲躲闪闪的...整个人感觉湿漉漉的,像一个太阳从未照过的角落,长满了油腻的青苔,她住处的墨绿色加深了。林嘉欣非常自然地表现出这些特征,那种畏缩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即使台词不多,也能看出她内心的紧张和苦闷。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话不多,很多心理变化都是通过细微的表情来诠释的,所以有非常频繁的特写镜头,这对观众来说当然是一种享受,也是对演员功力的一种考验。影片进行到一半时,罗来到张欣的门前:“我没有朋友。你能做我的朋友吗?”张馨笑了笑:“你是想约我上街吗?”罗的脸上露出了一种羞涩和尴尬...这个故事清单从台词上来说有点突兀,但是观众会觉得很自然,因为两位演员在之前的表演中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虽然只是稍纵即逝的眼神或者动作,但是无论是并肩而行,还是目不转睛的盯着对方的背影,都是细致入微的特写,充分展现了彼此情感的滋生。尤其是在游泳池里,张欣游到了罗的前面,笑了。罗梁铮突然抓住她的手,盯着她。张欣的眼睛亮了一下,她笑着低下头,挣脱了...科学与玄学的讨论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但这些微妙的情感元素让这种讨论更人性化,更真实,更有逻辑。

印象最深的是对罗逐渐步入魔道后的演绎。罗对待张欣的心魔已经看出了一些端倪。面对张欣的病历,他脑海中浮现的场景不是来自张欣,而是来自他自己。当小宇的妈妈把一个水杯砸在他头上的时候,恐慌和疑惑让他有意无意地揭开了埋藏已久的往事...也许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痛苦的经历,但像年轻的罗所面临的,除了深埋,除了努力忘记,还有什么最好的处理方法?我还能做什么才能安静的度过余生?一旦恶魔被释放,他们就不可阻挡。这个冷静的资深精神病医生渐渐变成了精神病人,双手颤抖,眼神惊恐无助,还有红绫——谁能告诉我红绫是怎么表演的?此外,他电死自己的场景非常逼真。也许张国荣真的电死了自己?既然这个人在自己导演的电影里真的能从自己身上抽出一管血,那么真的触电也不是不可能。说实话,张国荣的很多电影现在看起来都很让人心碎,不全是因为剧情,而是因为你能看出他的用心,让你觉得每一部戏都是在用你的经历在浪费他的生命,那种投入让人感叹。

剧情层层递进,处理的清晰流畅——他开始梦游了。梦游的情节在原剧本中是没有的,而是由提出并征得导演同意后加进去的,这更加坚定了罗自我挣扎的困境。这一幕也是张国荣自己拍得最狠的一幕:首先,他完全沉沦了,沉沦了,眼里没有了光彩,成了行尸走肉;然后我突然被闹钟吵醒,瞬间从梦中拉了出来,转头照常开玩笑。更被业界称道的是被鬼附身,自言自语的那一段:“别管我,别再跟着我了!”我会一辈子跟着你!你逃不掉的!".....摄影师出身的导演黄岳泰说:“通常,艺术家拍摄这样一个精神分裂的场景,需要在脸上打不同的光来充分表达;然而,张国荣没有使用任何巧妙的灯光,他用直截了当的镜头深刻地诠释了这种分裂。这真是非同寻常。"

张国荣曾经说过,他不是在想如何“扮演”一个人,而是在想他是谁。他不是从自己表演,而是完全从角色决定自己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保证演绎的保真度。他的很多电影都充分体现了他灵魂附体的演绎理念,尤其是《内在感官》等后期作品,比如影片接近尾声真相大白的那一幕:先是梦游,眼含泪水凝视前方;被闹钟吵醒,茫然的低下头,看到手里的旧东西,彻底崩溃...你在整个场景中看不到演员的存在。他的崩溃和疯狂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体现在四肢的每一个细节上:面部肌肉不受控制地颤抖,眼神失焦,鲜血染红,连紧握张欣的双手都在抽搐,手指紧握在一起,关节僵硬,无法弯曲。.....把影片前半部分的他和后半部分的他对比一下,特别震撼。张国荣凭借他的电影获得了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的提名。真的是实至名归。记得有一句评论:“鬼片到了这个地步,让人无话可说!”

影片结尾罗被推上天台,整个剧情被推向高潮,同时也暴露了整部影片的不足。按照罗导演后来的解释,他的想法原本是为了反映都市人的孤独以及由此引发的心脏病,正如罗在影片开头所总结的:“其实鬼根本不存在,都是信息,一些垃圾信息在你的大脑里起作用。所以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说鬼话了。”但是,这个想法遭到了剧组其他决策者的反对。最终罗导演从众,修改了剧本,让一直处于幻觉中的小鱼真的以女鬼的身份出现,会感动,会哭,会接吻...但张国荣对着镜头的长篇独白却饱含真情,感人至深,对这种真假难辨的局面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你终于把我带回来了。我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你想让我跳下去。你想让我死。但是我想告诉你,我从来没有快乐过,你死了也不快乐。我有什么权利快乐?但是我真的想忘记你,真的想忘记你。如果我的死能让你满意,让你开心,我会去做。你以为我下去之后,你就可以忘记过去不愉快的事情了吗?有些东西坏了,怎么补救都没用。我们所有人永远不会忘记,永远不会忘记。.....之前一起开心过,一起痛苦过。两个我都会记得,不会像以前一样忘记一切。我会和你一起死。”我无法在这里一一描述罗的面部表情变化。请密切注意这一段的长镜头和特写。他每一句话的表达都不同凡响,耐人寻味。

表面上看,张欣救了罗;实质上,罗救了自己。正如张欣的心魔被直面症结,以毒攻毒所破解一样,罗也被迫坦然面对绝境,同时拯救了自己和心魔,重归平静。这种平静不同于以往的平静,不是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