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东坡传记的思考
1.苏东坡传评点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很多方面都像李白和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生活而不故作深沉。苏轼的文采更加丰富。他的字、文、诗、画、书法都是一流的,连厨艺都很好。苏轼在写作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将豪放的风格融入到原本婉约悲凉的文字中,使文字的地位堪比诗歌。唐代写诗以后,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并济,气象万千,境界崇高。就词的成就而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轼的文笔,无论是论史还是奏疏,都是豪迈壮阔的;小散文像一朵孤独的云,安静而淡然。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大文人,为大众所敬仰。这不仅仅是基于他诗文的魔力,更是基于他难得的勇敢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鲜明的人格魅力。
苏轼体现了一个文人的本质。学而优则仕,却因为学者的本性而被排斥贬谪。好在苏东坡赶上了对文人最宽容的时代。北宋一百多年,没有一个读书人因为写字被杀。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一届政府有如此宽广的胸襟。虽然苏东坡的命运坎坷,几次被贬到荒郊野外,但他自己也抱怨过:“人生从迷茫到有文化才开始。”但总的来说,北宋士人运气好,敢言,人文繁盛,从春秋战国就开始统计了。
苏轼的一生一直被卷入政治漩涡,但他始终凌驾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派还是他自己的政党掌权,他都“失败”了。每个皇帝私底下都喜欢他,每个太后都成了他的朋友,可他却被贬了职,被抓了,这辈子几乎没有三年能住在一个地方,就像在风中飞翔,四处漂泊。但他用天真的心灵,在这屈辱的生活中捕捉到了令各地普通人难以忍受的诗意瞬间,并将其转化为永恒,让我们所有人都充实了很多。苏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他被贬谪的时候写的,但是他一点怨言也没有。相反,他表现出极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极其宽广的胸怀。
苏东坡留下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书画,还有闻名天下的苏堤,甚至还有人人喜欢的东坡肉。苏东坡是个幽默的人。他说:“我可以早上陪玉帝,下一个陪田里的乞丐。在我眼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是好人。”我不想讨论其中的哲学意蕴,因为我相信苏轼是来自于他的本真,而不是来自于虚伪,否则他也不会得罪哲学家程颐。苏东坡一直坚守自己的道德阵地,一直有一颗慈悲的心。
苏东坡的整个故事,基本上是一个精神故事。他从不克制自己的幽默能力,风趣的谈吐让禅师们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对鬼界的好奇。他向众神祈祷,与魔鬼争论,偶尔占上风。他欣赏生活的每一刻,知道快乐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仙丹兴致勃勃差点死掉,半失意,却笑着死去。.....我们今天读苏东坡的传记,就是在追随这样一个纯洁、天真、真实的伟大灵魂。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读《苏东坡传》,我们一直在关注和观察一个有伟大思想和伟大心灵的伟人的一生。这种想法和心,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昙花一现。苏东坡死了,他的名字只是回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内心的喜悦和思想的喜悦,这是不朽的。”
心灵的快乐和思想的快乐是不朽的,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东坡的一生。
书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东坡的热爱和崇敬,但或许对王安石的贬低有点过了。王安石的人品和才华毋庸置疑,只是政见不同。书里把王安石贬得一无是处,这个还需要论证。
总之,这本由语言大师写的传记,除了倾注了作者太多的情感,文字平实自然之外,真的和其他传记不一样,看得你欲罢不能!
有点遗憾,如果东坡的经典作品能被软化成他的不同经历就更好了。当然有很多是引用的,但大部分都不为人知。我只能怪自己知识不足。
2.看了苏东坡传,小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了。不过,我是看了苏东坡传才真正认识苏东坡的。
作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诗人,他文采横溢,笑语连珠;作为一个官员,“冯唐何时云里送?”他恶恶爱民如子;如苏轼“不听林间打叶声,何不唱且慢走?”
他乐观豁达。
苏东坡一生坎坷,仕途崎岖。但这阻止不了他。王安石上台,几乎所有忠君贤能的人都弃职出走了。苏东坡在连读三本后意外被降职,但他从未退缩。他把新政的不满和缺陷诉诸笔端,从而得罪了当权的小集团,被抓,差点没命。但他说:“如果饭里有苍蝇,还是要吐出来。”所以这个组织继续迫害他。在随后的时间里,他多次被降职。甚至海南岛,一片荒野。
但是那些小人物推翻苏东坡的措施并没有让那些小人物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清廉和谐,深受百姓爱戴。他想到了各地的人们。练瑜伽,学佛道,会贵人,游山河,跟高僧学佛道。林语堂这样描述这位文豪:“苏东坡总是充满青春活力。他虽然吃了很多苦,但人性变得更加温柔善良,没有变得尖酸刻薄。”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一生如清风”。苏东坡一生清贫而坦荡。回头看看那些小团体,就算能让自己一辈子荣华富贵,也不可能有苏东坡的半分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算计和仇恨。其实所谓的权力,所谓的地位都只是过眼云烟,一眨眼就消失了。为什么一定要太被权力和财富所困,到头来会背上一辈子的骂名?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写道:“我写苏东坡传,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为了消遣。”如果说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为了乐趣,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乐趣。你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性格,品味人物的喜怒哀乐,被他的事迹激励一辈子。
3.看了苏东坡的传记,感觉语言和文字永远不会有隔阂:他把亲情融进了五彩的笔里;他让生活被语言弄得眼花缭乱。他用开放的心态把它浓缩成一支飘荡在笔端的旋律。他使歌曲风格回到古代...——题词。
提起苏东坡,人们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身边的长辈。苏东坡的诗,奔放,千古风流人物,潇洒,充满雾雨,哲理,十年人生难忘,哲理。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以及他的书法和绘画,在当时都是无与伦比的。这样的天才人物,事业坎坷,穷困潦倒,却依然自得其乐。石以其坦荡的胸怀,尽情享受人生,不畏权贵。他敢说:“我上语文课的时候不应该装麋鹿。”他敢对天子说:“我是狗是马,向你要伞?”他敢于直截了当地对皇帝说:“暴政比老虎还凶猛。洪水和干旱杀死的人比老虎多一百倍;比起干旱,人们更害怕催债...经常有20多万只虎狼分散在民间。百姓如何能安居乐业?”
相反,他的才华是在仕途不顺的时候显露出来的。上帝关上了他的一扇窗,它必将把他的才华之门流传千古。即使被降职,他依然用精神感动着世间万物。王安石变法本来是好的,但并没有改变整个宋朝。即使苏东坡奋力反抗,被迫害,历史也会给他一个明媚的春天。
周评价苏东坡说:“你看了他豪迈奔放的诗,一定想不到他有过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性格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自然清新,奔放,无拘无束。
同时,他也将这种豪放之风吹进了自己的词中,大大拓宽了其词的题材。“一江春水,千古风流人物”的背后,是诗人旷达的胸怀。人生难免会有一些起伏。当他遇到暗礁时,他已经用宽广的胸怀把它砸碎了。真是个天才。
4.看了苏东坡传,不记得是谁说的,原话是什么。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像林语堂,他是为数不多的能用英文写作的中国作家。以前只看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这是第一次看全书。我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他在序言里对苏东坡的爱,我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流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里面。
说起大才,唐,第一个想到的多半是李白;到了宋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苏轼。从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的一些不同之处。李白,或水中捉月,或骑鲸翱翔,或谈天说地,或力士脱靴捧砚,都有着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在人们的心目中,李白是学不会的。他的伟大才华和不朽精神是无法复制的。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另一方面,苏轼建造了一条叫做苏堤的河堤,发明了一种叫做东坡肉的烹饪方法,并有一个虚构的妹妹苏小妹,她经常戏弄佛印。但如果李白住在天上,那么苏轼就住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的神仙精神不可复制,东坡的神韵也不可复制。他以儒家精神入世,以道家精神出世,以佛家精神超脱。他完美地诠释了宋代儒释道融合的潮流,是北宋最奇葩的一个。
我最佩服东坡的是他的开放。他不像陶谦那样把出生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最后选择,也不像辛弃疾那样拿起又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眼里,世界上没有坏人,一切都是美好的。无论是流亡还是入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一箭。流放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了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才好吃,送到岭南这种野地,因为有荔枝吃,就一笑置之。
看了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禁觉得两人有很多共同之处。我觉得林语堂为苏东坡写传记,大概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也是他对后人的鼓励。
5.看过苏东坡传,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千年才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擘:“李白,文坛上的一颗流星,在一次壮观而惊人的闪光之后,把自己燃尽了,就像雪莱和拜伦一样。另一方面,杜甫像弥尔顿。他既是虔诚的哲学家,又是善良的长者。他学识渊博,文笔丰富,用简单的笔墨写出了丰富的感情。苏东坡永远充满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吃了不少苦,但他的人性变得更加温柔善良,没有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他才华横溢的背后,只有他一个人尝过几次升迁的苦。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明,一生与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勇。至于王安石的变法是对是错,暂且不论,但要和当朝的宠臣、权臣作对,和善于以宽广的胸怀斩断异己的心胸狭隘的小人作斗争,可能真的需要一些勇气。比如苏东坡的哥哥苏玉子,他的才华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然而他的生活却安然无恙,官位扶摇直上,终于可以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罪恶和错误敢于提出和批判的态度。也许富贵荣辱在他看来只是他自己的私欲,是一件很卑微的事情。他的生活和目标都是面向人民的,他的目光更多的是关注人民的快乐或痛苦。只要他认为改革脱离实际,与救民于水火相冲突,他就会反对到底,甚至在他所管辖的州府,他都会无视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
虽然苏轼的生活中有很多泥淖,但从他的诗歌、文章和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即使是脚很深的时候,他依然可以哼着小调,邀上三五知心好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他的女儿写诗,他和僧侣聊天,他为人民祈雨,他四处旅行。苏东坡的优秀诗词,不仅能写出“红墙赋”这样气势磅礴的文章,还能写出“海内芳草萋萋”这样意义深远的诗句。
用林语堂的话总结:“苏东坡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个回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内心的喜悦和思想的喜悦,这是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苏东坡走了,他的高义永存。
6.看了苏东坡传,感觉“大江东去浪,千古风流人物。老营西,人说是三国之战,赤壁之战。陡峭的岩壁,如惊雷般的海浪拍打着河岸,浪花像卷起千万条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
过去,小乔第一次结婚。手拿羽扇的一个白色人影迎面而来,谈笑间,敌人的战船烧成了灰烬。我今天神游在战场上,我感受着一颗感受的心,过早地生出了白发。世事如梦,一瓶还是一个月。"
一首家喻户晓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地说,是在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后,我才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不朽的传说。苏东坡活得快乐无畏,一生如风,但连林先生都说无论如何也无法用细致的语言描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极其倾倒”,“远远落在后面”。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苏东波是一个有完整人格的贵族学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此外,他的文学造诣、果敢刚正的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伟大不朽的人生。
从出生到嘉禾西,他走遍了中国。所到之处,他都会把自己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力带给当地民众。他忧国忧民,尝尽黎巴嫩人民的疾苦,依然在艰苦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生活;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的屈尊俯就,一生清清白白;他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敢于做工程,敢于学瑜伽,敢于炼仙丹。“摘星失败,但不会弄脏手。”同样,他嗜酒如命,喜欢在月下散步。他一生都在实践自己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受其乐观性格的影响,苏东波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他最关心的是自己文章的“自然真醇”。他说,大惊小怪“大致就像流动的水,起初没有确定的质量,但往往以正确的方式完成,它往往会结束。”文理自然,体态天生。"他说他最快乐的时光是写作的时候。"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是当我为一篇文章写作时,我复杂的感情可以通过我的笔来表达。我称自己为生活的乐趣,不过分。"
苏的一生充满了忧患,但他的人性却变得更加温柔善良,他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吃了很多生活的苦。中国有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要“下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的如何,只能在落幕的时候才能评判。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崇高精神。人的一生是灵魂的一生。这种力量形成了人们的职业性格,这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式是通过生活中的经历表现出来的,正如他在一篇碑文中所说:“崇高的精神不袖手旁观形状,不依靠力量,不等待生命,不随死亡而死。所以,天是星,地是河狱,幽是鬼,明又是人。这很正常,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半年了,我总是沉浸其中,仿佛我有一双翅膀,飞过苏东坡,看着他,和他同甘共苦。但在我的脑海里,我永远无法展现出他清晰的样子,只有一个挺拔的形象,徘徊在我的视线之下。
正如作者所说,当我们阅读苏东的故事时,我们一直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伟大心灵的伟人的一生,这些思想和心灵只是偶尔在这个世界上出现,只是昙花一现。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回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内心的喜悦和他的思想,是不朽的。
“一粒沙中的世界,
一朵野花中的天堂,
把无限握在你的手心里,
永恒在一瞬间被收集。"
7.读完《苏东坡传》,我感觉接近了《苏东坡传》的厚重,心中感慨万千。各种杂七杂八的思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一样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和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只是沧海一粟,既然渺小,就没必要去竞争,去努力,去争取虚无缥缈的浮名。同时,活在世上一次也不容易。不要让这条宝贵的生命成为奸诈的小人,被人唾骂。做真正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植物自有其心,何必美呢?”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自我坚持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觉得很贴切。孩子最真诚任性,“倔强”就是倔强。正是这种任性和固执,让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一颗快乐而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旧党的斗争和政权更迭中跌宕起伏,为他感到悲哀。他仿佛被装在木箱里扔进了大海,随波起伏,官场如海。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必须被抛入浪尖。正是他的正直,他直言不讳的言论,他的嘲讽,让政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波澜。
我想,从来没有人被异国如此广泛地贬谪过,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如此平静,连他的政敌都嫉妒。我想除了众所周知的儒释道完美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撑。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词,有文字,有书信,有墓志铭,有经典注释。此时他的写作没有功能性的目的,而是完全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成就更大。文学回到书写初心的位置,就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朋友多。苏东坡有许多终生的朋友。无论他去哪里,他也交朋友,拜访陌生人。他全心全意地对待朋友,信任他们,许多朋友被引为知己。
他就像一株有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各种宗教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上层可以陪玉帝,下层可以陪乞丐。”记得初中时看到的一句话,说的是“人不傻,你和他交不了朋友。”大概,一个痴情的人一旦和他们成为朋友,就会持续很久。这些朋友给了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是兴趣广泛,脑子里总有这样的印象。
兴趣广泛的人总是精力充沛,有毅力。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苏东坡的传奇故事,很多都是关于他的爱好,比如东坡肉,开发药方,听说他曾经有一个制作墨水的秘方,差点把他的房子给烧了。此时的他,更像一个顽童。如果你有广泛的兴趣,你会有做不完的事情。即使你被解雇,被束之高阁,生活也可以很忙碌。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怨声载道,苦恼不已。也许我们那时没有免费无限的风景可以参观送别,没有精彩的文字,但我们可以有苏东坡的心态,坦然,随遇而安,不必谄媚,不必矫饰。
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用英文写的,有很多译本。我读了张振宇的译本,我认为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精彩的传记。
首先,林并没有神化苏东坡,而是如实叙述,解释,偶尔调侃。比如苏的大儿子出生的时候,说他晚了一年是好事,不然早就在丁目焦虑的时候陷入困境了,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形象。其次,这部传记广泛引用了苏的生平文字资料,同时也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识,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苏处于怎样的历史背景中,他的行为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另外,这本书也很有趣。作者试图还原历史,生动地描绘当时的情景。尤其是苏在杭州的生活,无论是为民造福,还是为乐游,都让人向往。历史故事很多,关于苏与奇人异事的趣闻,也常常穿插着哲理性的语言。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玉堂先生明白“水没有刺激的味道。”
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王安石变法和个人评价,很多人认为是这部传记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认为有失偏颇。这个影响苏联的事件我用了三章,但几乎都是贬义的。我觉得这件事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他甚至直接说王安石是国家的大害。听说性不能说是善恶,更何况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有可取之处。这里作者的主观意识太强了。
读一本好书就像品尝一杯茶。很多美好的感觉转瞬即逝,无法一一描述,但我的内心是充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