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工程对国内蔬菜市场正常供应有什么影响?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菜篮子”工程的重心逐步发展升级,重点从解决供应短缺、稳定市场价格向保障舌尖安全的功能转变。
一、应对短缺时代的关键措施。
40多年前,中国最常见的菜是土豆、大白菜和萝卜。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到秋天,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买一大堆大白菜、土豆、萝卜,腌制一坛子咸菜作为过冬的“储备菜”。为了增加老百姓“菜盘”的丰富程度,国务院重点研究部署了“菜篮子”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菜篮子”工程的政策措施。农业部明确要求各大中城市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中央和地方肉蛋奶水产品蔬菜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确保市场持续稳定供应。到90年代中期,老百姓的副食品供应从长期短缺、品种单一,转变为供需基本平衡、内容丰富、品种多样。
第二,应对物价上涨的稳定性。
在解决了副食品的短缺之后,食品的价格成为了百姓关注的焦点。1995年,全国两会上,“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一起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1997和1998中被多次提及。这一政策对当时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农副产品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物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又开始凸显,不仅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现象,而且2007年的物价涨幅达到了11年前以来的新高。2008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求各级政府注意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相应措施缓解老百姓的生活压力。此后,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菜篮子”问题,主要与确保“物价稳定”主题有关。
第三,保证“舌尖上的安全”的治本之策。回应人民群众对“吃得更安全、吃得更健康”的热切期待。
保障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据此,“菜篮子”工程在保持稳定供应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再次开始重点控制“餐桌污染”,落实政府的监管责任。
第四,实现了城乡互利合作。
各地建立了“菜篮子”产品生产发展基金和副食品风险调节基金,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格局,构建了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商业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菜篮子”市场体系。“菜篮子”工程一头连着城市居民的“菜盘”,一头连着农民的“菜园”。“菜篮子”的产业链前后延伸:一端延伸到田间地头,促使农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向产后现代化的扩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菜篮子”产业已成为许多地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目前,“菜篮子”产品收入占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