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改革后,不用学语法了吗?

1的解释

一年考两次,高考考最高分。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金龙:这项改革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还能减少目前高考对英语技能的过分强调,促进英语教学改革。其实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英语都是由社会组织的,比如托福、雅思,这也是未来中国英语发展的方向。

解释2

语文加30分,凸显母语地位。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凡华:学生应该在母语上多花些时间。现在很多学生文笔不如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很清楚。有必要适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变化,高校也会适应基础教育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我们分析了中国100年的教育方式,发现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国际化,而中国的东西越来越少。我怕过一段时间,孩子们不知道鲁迅是谁。

国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把英语放在终身学习的重要位置。比如日本的国际化也很明显,但是这个国家并没有搞全民学外语。对于英语,很多专家都建议应该社会化,类似于计算机考试。同时,中国人在中国的文化素养增强了,现在已经完全西化了。其实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发展,了解自己的文化最重要。只有了解西方文化,熟悉自己的文化,才能提高中国人的民族素质、自信心和创造力。这次改革的目的是通过考试促进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均衡发展。北京这次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是以后的教学改革一定要跟上,才能很好的完成改革。

解释3

数学不变性是解题的关键。

朝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原主任朱平:我个人认为这个政策的调整是因为群众反应太大。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的基本素质,教授学生的知识应该是全面的,本质不是培养学生的特长。其实现在的特长生招录政策可能没有太大问题,关键是一些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变味了。有些学校以各种名义招特长生,但最后还是要上外语等文化课。它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选拔优秀的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必要降低特长生的比例。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金龙:特长生的选拔与加分密切相关。加分在一定历史时期确实有其作用,但从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来看,特长生的这种方式也成为招生不公平的表现。从规范的角度来看,最好不要过分强调与考试相关的特长培养,而是通过其他评价方式来发掘学生特长的本质。降低特长生的比例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矛盾。

解释4

第一志愿增加到两所学校。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金龙:主要目的是降低考生报考的风险,增加更多的录取机会。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凡华:目前如果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报考第二志愿的同一个院校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录取该考生。部分高分考生可能直接落入二本学校,或者被一些录取分数线不同的院校录取。这对于一些高分考生来说是一个遗憾。这次改革后,至少保证了高分考生在第一院校未被录取的情况下,被录取分数相近的另一所大学录取,从而减少了“高分考生”落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