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是什么?
解说1: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解释二:关于战争的全面。
解释三:比喻决定整体策略。
以下是一篇关于策略的文章:
不同的思想家对战争的定义略有不同,战略的内容与时俱进,定义也随之变化。最理想的方式是自己思考,然后自己定义什么是策略。
毛泽东的解释是:赢了就打,没赢就跑。
指导战争全局的总计划。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导演部为实现战争的政治目标,根据战争规律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原则、策略和方法。
战略中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内外形势的评估和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科技因素的分析;对战争可能爆发、战争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经营形式的确定;战区的划分;战场准备;武装部队的建设;军事思想和技术研究;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工业布局和武器装备发展更新;动员体系的建立;国防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操作顺序的确定;战略协调的组织;战略储备的使用;战略储备的部署,以及如何把握全局的枢纽和环节,及时实施战略变革,抢占战略主动权,等等。
在中国古代,谋略常被称为谋略、策略、策略、方略、策略等等。西晋时期出现了司马彪以“谋略”命名的历史著作。与“策略”相对应的英文单词strategy,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原意为“一般战术”或“一般战术”。在现代,战略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现代战略的范围日益扩大,西方国家相继提出了“大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概念。“战略”一词被借用于各个领域,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外交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体育战略等等。
战略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有关。它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科技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意识,为国家或政治集团规定的基本政策服务。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和主观指导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战略还与国家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交通,以及作战地区的地形、水文、天气等密切相关。
战略、战役和战术是全球性和地方性的关系。战略在战役和战术中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同时,战略企图的实现取决于战役和战术的胜利。
战略的基本类型是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许多国家把正确确定战争目标和作战目标,以及主动性、灵活性、统一指挥、集中节约兵力、机动、突然、快速反应等问题作为战略的总原则。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战略思维的某种一致性。但由于战争性质的不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的不同,民族、宗教、军事传统的不同,甚至指挥员个人素质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战略都有不同的特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性质的战争战略,要着眼于它们的特点和发展。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生产党的领导下,实行统一战线,依靠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经过长期战争实践的检验,内容丰富。它是马列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的原理和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原则是:①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指导战争,使战争指导符合客观实际。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立足点。(2)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 * *产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目的在于解放人民,建立和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国家,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人民战争,是革命战争战略的基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⑤积极防御,长期作战。这是全面控制革命战争的指导原则。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战争战略的完全实施,还取决于许多其他指导原则的正确运用,例如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三种战争形式的巧妙运用;及时、正确地实施战略变革;把握决战时机;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稳定高效的战略指挥,按照“平战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做好周密充分的战争准备,等等。革命战争战略的许多基本原则,必须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去发展和运用,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去制定具体的战略行动方针,以指导战争走向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按照现代战争的要求,不断改革部队的编制、体制、教育和训练,加强军兵种建设,发展高科技军事技术和研制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努力有效解决战争指导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以丰富和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为未来反侵略战争做好一切准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世纪军事战略的关键在于控制财富的经济基础,因为后者意味着当时战场上可以动用多少兵力。中世纪早期,因为所有的财富都来自农田和牧场,所以农村是主要的攻防区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逐渐演变为重要的控制点,通过贸易和工业成为财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战争的重要元素,因为它们守卫着农业用地。住在城堡里的士兵会控制邻近地区。随着城镇的发展,他们也需要建造防御工事。保卫和占领城镇逐渐变得比争夺城堡更重要。
战场上的部队将使用战术来获得重要的防御点和攻击农村地区,或阻止敌人采取同样的军事行动。野战通常持续到敌人的侵略被粉碎。比如1066年黑斯廷斯战役,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了阻止诺曼入侵而战。然而,盎格鲁撒克逊人失败了,而诺曼人在威廉的领导下,在随后几年的征服中逐渐建立了对英格兰的控制。在955年的莱赫菲尔德战役中,德国人抗击来自东部的马扎尔入侵者。在奥托一世的领导下,德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结束了马扎尔的入侵。732年,铁锤查理打败了摩尔人,结束了穆斯林的入侵,并将他的影响扩展到了西班牙。
克里斯特战役、波捷特战役和雅克曾科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人试图阻止英国入侵的抗日行动,但法国人在这三次战役中都失败了,使英国人得以不断入侵。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入侵未能建立永久控制,法国最终赢得了战争。
十字军试图夺取和维持圣地的重要据点,以维持对该地区的控制。十字军东征期间的许多战斗都是为了突破对方的控制。在萨拉丁的领导下,撒拉逊人在1187年赢得了哈丁战役,为收复耶路撒冷铺平了道路。
战略是谋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总方略。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对立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地理等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地预测战争的发生和发展,制定战略方针、原则和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实施战争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来源于战争实践,在军事领域运用已久。它的本义是军事战略。策略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社会历史时期可分为古代战略、近代战略和现代战略;根据作战性质,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根据使用的武器种类,有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见核战略);按军种分,有陆军战略、海军战略、空军战略;根据作战的持续时间,有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等等。
一切与战争的准备和实施、军事力量的建设和使用有关的总体内容,都是战略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停止和推迟战争的斗争;长期准备和备战;战争爆发后的战略领导和指挥;结束战争的战略决策和处置等。
人类社会一有战争,就逐渐形成战略。中国古代对战争全局的规划和指导,用谋略、战略、总图等特定术语来表达战略。公元前26年,汉成帝命令步兵队长洪仁校对《孙子兵法》。洪仁将军事书籍分为四类:军事战术、军事形势、军事阴阳和军事技能,其中军事战术是关于战略的。“谋略”一词最早见于我国西晋初期史学家司马彪所著的《谋略》一书,后在《三国志》、《二十一史谋略考》等史书中频繁出现。这些术语的核心含义与现代战略含义相似,但并没有严格区分为作战艺术和战术,有时还包含政治、外交战略和战术,使用也不统一。19年底,中国开始用“战略”翻译西方的“战略”一词。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的总体规律的东西。”毛泽东关于战略的论述,奠定了现代中国战略定义的基础。英语单词“strategy”来源于希腊语单词“strategia”。古罗马军事理论家Frontinus早在公元84-96年就写了《战略方针》。
为将军们分析战略上的成功事例,以提高他们计划和指挥战争的能力。东罗马(拜占庭)皇帝莫里斯(Maurice)在公元580年左右写了一本训练高级将领的军事教科书,名为《战略学》(Strategicon),意为指挥道或指挥将领的艺术,与战略名称不同。18年底,普鲁士的A.H.D .冯·比罗在他的《新战争体系的精神实质》一书中区分了战略和战术,并给它下了定义:“战略是超视距、超火炮射程的军事行动的科学;战术是关于在上述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第3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普鲁士c·冯·克劳塞维茨将战略定义为“利用战斗来达到战争的目的。”(《战争论》第1卷,第175页,商务印书馆,1978)瑞士人A.H .约米尼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作战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区的艺术。”(《孙子兵法概论》第8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美国军事战略的定义是:“通过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运用一国武装力量来实现国家政策目标的艺术和科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战略定义为“在战争中使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日本的《世界百科全书》将战略定义为“运用实力实现特定目标的科学和策略。”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对战略的定义是:“军事艺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和进行战争和战略战役的理论和实践。”古今中外关于战略的名称很多,性质和定义不同,但有相通之处;也就是说,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于一定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利益,以军队为主体,建设和使用军事力量的总计划,规划和指导战争的总体准备和实施。随着战略理论的发展,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更高层次的大战略、国家战略、国防战略及相关发展战略。战略的概念已经延伸到军事领域之外,被其他许多领域借鉴,泛指具有全局意义的高层决策的战略。
策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的根本军事政策,是军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运用军事力量支持和配合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外交斗争的重要保证。它指导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既指导军事力量的使用,又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它不仅指导战争的准备和实施,赢得战争的胜利,而且指导遏制战争和维护和平。战略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战略对作战艺术和战术起指导作用,而作战艺术和战术对战略也有重要影响。
约束策略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是:
政治因素政治对战略起指挥和支配作用,决定战略的性质和目的,赋予战略任务和要求,影响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战略服从并服务于政治,满足政治的要求,完成政治赋予的任务。制定和实施战略,强调政治,充分考虑对立双方的政治形势、战略的政治目标和政策要求,善于运用政治手段。
军事因素主要是军事实力和军事思想。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活动方式和结局有很大影响,对战略任务能否完成、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起着直接作用。军事思想是否先进,对于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赢得战争至关重要。制定和实施战略,要运用先进的军事思想,努力正确估计对立双方的军事形势,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增强军事实力,为完成战略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创造条件。
经济要素战略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可以促进战略的发展,提高战略承受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作战手段的选择性。经济制约着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重点和战争规模的选择和确定。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我们必须考虑对立双方的经济形势。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是战争和军事冲突爆发的基本原因。战略所追求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持或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科技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战斗力。对立双方现有的科技水平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现代高新技术和新型武器装备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战争爆发方式、规模、强度、过程、阶段、持续时间和结局的一系列变化,引发了战略思维、作战方法、作战手段和战略理论的发展变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更新武器装备,为实现战略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预见科技发展对战略的影响,以适应战略的需要。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国家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交通和其他条件影响着军事力量的实力和效力。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和周边地理环境,对军兵种建设、武器装备发展方向、战场建设、作战形式、作战行动、战略指挥和战略思维都有很大影响。制定和实施战略,强调对立双方的地理因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努力使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适应战场地理环境的特点。
构成要素战略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战略目的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战略目的是根据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的。不同的国家和军队有不同的战略目的。对于一个奉行防卫战略的国家来说,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特别是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和统一,是战略的基本目的。确定战略目的,强调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符合国家路线方针政策,适应国家总体目标和国力,满足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维护自身利益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可行的。
战略方针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是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它是在分析国际战略形势和敌对双方战争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不同的目标和不同条件下的战争,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除了总的战略方针之外,还需要在每个时期或每场战争中制定具体的战略方针,以确定战略任务、战略重点、主要战略方向、兵力部署和使用等等。
战略实力战略实力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它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以军事实力为核心。在发展经济、科技的基础上,根据战略目标和政策要求,确定其建设的规模、发展方向和重点,与国家综合实力协调发展。
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准备和进行战争的总体战略保证,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争的需要,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和战略领导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实践方法和步骤。
基本特征战略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全局就是战略的全局,需要高层次的规划和决策,有重大的、相对独立的领域,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各个阶段。整体表现在空间上,整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战区,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都可以是战略全局。全局还表现在时间上,时间贯穿于指导战争准备和实施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战略领导者和指挥员要着眼全局,顾大局,把握大局,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同时,注意理解和关心地方,特别是注意解决对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地方问题。
阶级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任何战略都反映了某一阶级、民族、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他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他们的政治目的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对抗性的制定和实施策略应该针对某些目标。确定恰当的战略目的,有针对性地建设和使用战斗力量,掌握斗争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多种斗争形式和方法,抑敌扬长、攻其短,扬长避短,以达到预期的战斗效果,是战略规划的基本内容。
远见是规划的前提,是决策的基础。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国内战略环境、敌我关系、双方战争的综合分析、正确判断和科学预测,把握时代特征,明确现实的和潜在的斗争对象,识别威胁的性质、方向和程度,制定、调整和实施战略。 科学预测未来战争可能发生的时间、样式、方向、规模、过程和结局,揭示未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战略策略是根据客观条件制定的战胜敌人的斗争策略。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战略的运用重在战争的整体规划。战略的制定强调预见性,尊重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足智多谋,果断果断,预判敌人的计划,灵活多变,优于敌人,以智胜。
从历史发展的战争开始,战略就出现在人们的战争实践活动中。随着战争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古代谋略夏商周是中国古代谋略开始形成的时期。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如传说中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涿鹿之战,以及进入奴隶社会后的夏伐霸道的甘肃之战、唱商歌灭夏朝之战、周朝牧野灭商朝之战,战争策略就已成型,初步涉及到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认为有无敌的德,有悲的兵,有法的师,有犯法的凶。强调的是战略、战术、队形的运用,如夺国、削敌之翼、顺势而为、量力而行、待隙削弱、进退机动、师徒配合等。这在《尚书》、《周易》、《郑钧》、《君之》等古籍中都有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战略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持续时间的延长,在规划和指导战争全局时,应重视政治、经济等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义兵和正义战争,注重强国富民的政治改革,注重从战争的长远角度进行战略指导。齐桓公的“尊王拒洋”,的“联秦制楚”,吴的“三分四军”,都是这一时期战略运用的典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诸侯国“联弱攻强”、“以强攻弱”的联盟策略,如合纵抗秦、连横破纵、交远友攻弱等。秦魏统一了六国,实施了一系列进攻战略。这一时期产生了《孙子》、《伍兹》、《孙膑兵法》、《司马法》、《魏辽子》、《刘韬》等一大批艺术名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的基础。其中,孙子是最好的。孙子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论述了许多控战克敌的原则,系统阐述了军事战略理论。
秦汉至清代是战略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秦朝以墙(长城)制骑,“以危制塞”(史记),实行筑城固边的防御策略。汉高祖刘邦文用军民两用的方法治国治军,富庶强兵,重视根据地建设。汉武帝由单纯防御改为进攻防御,实行“以骑制骑”的政策,注重发展骑兵集团,采取远攻、远攻、正面进攻、迂回包抄的骑兵进攻策略,实行兵农结合、屯兵固边、加强边防的政策。秦汉时期修建赤道,疏浚河道,重视全国交通网络建设。黄石公的军事著作《三观》论述了民本思想,认为:“克敌制胜者,皆是人民,以弱胜强者,亦是人民。”《淮南子》中的“军事训练”阐述了政治胜、公共胜、致胜之道。三国时期,在多极斗争中,联盟策略最为突出,如诸葛亮的“联吴抗曹”,孙权的“联魏攻蜀”。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古代预见敌情,根据形势制定策略的典范。马谡的心理战运用了迷惑敌人、引诱敌人、移动敌人、制造错误等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隋唐时期,用兵更多地表现为军政结合、恩威并用、分崩离析。采取着眼中外维度,重于首位而轻于脚下,重于外围,重在控制地方而抑于重地的战略布局,做到留在关中,四面相邻,便于机动和控制;依危扶魏,建立根据地,坚守城池,围城求援,轻骑奇袭,也很成功。著名的兵书《唐太宗与李问右》阐明了主动使人代替他人作战的原则,发展了古代兵书中的奇义观,论述了一系列战略理论问题。宋代为了抵御骑兵进攻,以河流和城市为屏障,并在工事中加入火力元素,使城市防御战术颇具创新性。宋朝坚持武学,培养高级军事家。它颁布了第一部军事教科书《七种兵书》,并有一些论述战略理论的编纂和专题军事著作,如《虎钟经》、《兵书通论》、《何守城笔记》、《历代兵制》、《百战奇法》等。元朝进攻南宋时,采用骑兵与火器相结合,实行徒步、骑马、水军远程战略迂回、联合多路行军的进攻策略。明朝实行防御战略,以险控塞车,以点控面,以墙控骑,精兵机动与守城相结合。沿海地区要海陆结合,分区域设防。明代著名的军事著作有《军事史》、《登坛必究》、《海图编绘》等,论述军事运用原则、军事地理、海防理论等战略问题。清初,徐图采取渐进和长期的杀戮策略,削弱和摧毁了明朝的战争潜力。从康熙皇帝开始,他改变了历代“守墙”的观念,提出了“蒙古为长城”的战略思想,在固边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农民战争,在战略上也各有特点。主要是:利用机会揭竿而起;摆脱暴力,获得民众支持;不稳定和流动的行动;利用虚拟的差距,以战养战,等等。
在西方,古希腊、马其顿、罗马和迦太基的战争对古代西方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当时该战略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训练装备军队、组织远征、组织协同、确定战线、实施机动、争夺交通线、筹集人力物力、支援持久战。5世纪后,欧洲各国相继进入封建时代,战争长期以骑士制度为主,战略发展缓慢。15世纪后,欧洲一些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火药和火器的使用使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编制和战略发生了很大变化。N·马基雅维利的《孙子兵法》等意大利军事著作在西方军事艺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改革军队编制,使用火炮,进行单翼突击的运动战,其战略思想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6世纪后,欧洲资产阶级的现代军事战略形成并得到发展。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擅长适度使用军队,并在一系列被迫在内线作战的战争中使用频繁的机动和侧翼攻击。英国的H. Lloyd论证了基地、战线、地形、战场面积和兵力数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战略运用。18世纪,拿破仑一世在漫长的战争中创造了许多新的作战方法。他强调了选择主要作战方向、迅速行动、集中优势兵力、突然迅速进攻、出其不意地打击和歼灭敌人、建立强大的预备队等原则。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经典。A.H .约米尼的《孙子兵法导论》是一部全面论述战争与战略理论的西方著作。这些著作对资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基于坦克、飞机、军舰等新式武器装备运用的战略理论相继问世。其中,德国人H.K.B .冯·毛奇的速决进攻策略影响很大;德国a .冯·施里芬的速决歼灭战略;美国人a.t .马汉以海权理论为核心的海军战略。20世纪初,为了帝国主义国家再次瓜分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初期,交战双方都信奉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通过强大兵团的机动作战,迅速结束战争。但在无止境的阵地上实施攻防战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使战争陷入长期相持状态。战略指导明显滞后于战争现实。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战略理论。他们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创立了组织城市工人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理论,提出了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列宁全面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战争思想,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无产阶级革命军,并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随后的内战和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中提出了建军原则。这些先进的战略指导原则奠定了无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基础。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提倡军械海运,模仿西方军事制度,使用西方法典,建立新式海军,训练新式军队。清政府内外并重,重视边防和海防要塞的建设。但由于政治腐败,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争中一败涂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命题未能实现。这一时期,魏源的《海洋图册》描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治形势,提出了强兵这个富国抵御外侮的途径。太平天国起义战争于1851年爆发,采取修筑城堡、放弃堡垒、重点进攻金陵的远程进攻策略。按照基本战略,它带动了湖南湖北,直取南京,建立了中国。后来由于内斗和战略指导失误而失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它采取了联合国内外爱国力量,筹集资金装备,联系党派,组织武装起义的策略,先从一两个省开始,然后在全国造势,最后取得了胜利。中国的现代化战略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战略,意大利G·杜黑的空战理论,德国E·鲁登道夫的全面战争理论,英国J·f·c·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对世界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参战国的军事战略。德国a .希特勒继承了施里芬、鲁登道夫、富勒的歼灭战、总体战、机械化战理论,采取以闪电战为核心的快攻战略,发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