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导论:两大语系的区别
3.1.1社会方言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了社会分工,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中出现了不同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在长期的言语活动中会形成与其职业和阶层相关的言语联想。不仅如此,同一社会的人,因为性别、年龄等因素,也会在人群中产生相关的言语联想。在这些言语社会中,人们联系紧密,交流频繁,有自己独特的词汇和语言使用方法。每个社会在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人们常说“官僚口音”、“干部口音”、“学生口音”,或者人们把自己的话叫做“白话”等等。,都是一个语言共同体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征的概括。这种“口音”或“方言”是社会方言,是社会方言的通俗表达。
那么一个社会有多少种社会方言呢?数量很难计算,因为无法统计言语联想的数量。少则几个人,多则整个语言社会,只要语言特征存在差异,都可以视为言语社会。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可以组成不同的言语社团。在日语中,男人和女人使用两套术语。如果女人用男人的术语,会显得很粗鲁,而男人用女人的术语,会显得“娘娘腔”。这是由性别组成的言语共同体形成的社会方言,也是以日语为目的语的学习者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年龄的差异也会影响言语特征。以上海话为例,“烟”“衣”“简”“已”这几个字的发音,老年人区分得很清楚,年轻人则没有区分。北京话里也有类似的例子。老年人说起按斤卖,很多人把“伦”念成[lin51],把“巴”念成[pai214],而年轻人大多用标准普通话念。“我没有”、“我没有”和“我一个都没有”是标准英语,说这种英语的是出生在有声望和受过教育的家庭中的“好”人;而有些生来就患有轻微感冒的孩子说“我一个也没有”,这就是所谓的不标准英语,“糟糕的”英语。我们经常听到的“贵族语”“平民语”也是一个例子。此外,美国的“非裔美国英语”(简称AAE)在语音和语法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黑人不经常发摩擦音,他们的[di: z]读作[di:z];各种功能的后缀-s经常脱落,比如第三人称单数符号-s脱落,“她讨厌我”叫“她讨厌我”;去掉代表复数的-s,把“某狗”说成“某狗”;表示格的-s脱落,如“杰克的车”为“杰克的车”。由于黑人的社会阶层普遍较低,这种“黑人英语”被视为属于下层阶级的社会方言。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称弄璋(生儿子)、玩瓦片(生女儿)、董闯(女婿)等“雅语”,也是语言阶级差异的表现。然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社会方言都没有好坏之分。都是特定语言的社会功能变体,语言上是平等的。
阶级和阶层的差异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也会造成语言差异。比如在美国,社会阶层的分界线将美国语言分为标准英语和非标准英语。比如“
行话也叫行话。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职业群体。这些职业群体都有自己的职业特点,体现在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使用不同行话的语言上:某一行业所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的名称,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及其性质和名称,成品及其零件和性质,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专用词,这些都构成行话。比如长刨、短刨、边刨、槽刨、手锯等。是木工的贸易术语;处方、休克、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是医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打扮、跑龙套、翻风筝、跳虎、角色、出场、审丑都是国剧领域的行业术语,等等。科技术语是一个特殊的贸易术语。音节、元音、辅音、主语和谓语都是语言学术语。有机、无机、催化、卤素和氧化都是化学术语。由于社会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或者由于某个行业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话中的一些词语可能会被吸收成为本民族语言的成分,从而成为丰富本民族语言词汇的一种方式。比如休克、处方、角色、抵押、催化等。都被汉语普通话所吸收,成为国语词汇的一员。
俚语,又称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是某些群体创造和使用的秘密词语或句子。其他社会方言并不排斥,并不拒绝其他群体的人使用该群体的用语,而且这些社会方言中的一些词语也被民族语言所吸收。但是黑话有很强的排他性,除了集团内部的人能理解和使用外,集团外部的成员都是保密的。《林元》中的掌握了左山雕土匪集团的黑话,才取得了土匪的信任,闯入土匪洞,活捉了土匪头子。再比如,旧商界,不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说“丹弟、挖公、横河、扬眉、缺丑、破大、皂弟、男头、未完丸、田心”,都是俚语。一般来说,俚语存在时间有限,无法进入民族词汇。
社会方言的产生是因为社会成员聚集成不同的言语社团,所以如果一个人处于几个言语社团的交汇点,就可能同时掌握几个社会方言。比如一个部队的女炊事员,可能同时掌握部队、炊事员、妇女的社会方言;一个潜入敌方内部做卧底的警察,可能要同时掌握警察和土匪的社会方言。能够在语言上运用一个群体的社交语言,是融入一个群体生活的重要标志。
那么,在同一个语言社区的人是否有规律地使用同一种语言形式呢?比如一个老师是不是总是用“老师的口吻”说话?不会吧。一个生活在一定语言群体中的人,由于交际环境不同,交际对象不同,在语言使用上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的风格变异。在庄严的开学典礼上,在和朋友的节日聚会上,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这个老师不可能总是以一个老师的口吻和家人朋友说话,像是在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孩子、长辈、朋友和陌生人说不同的话。比如,老师在关心和教导她的学生,但对于她两三岁的孩子,她会用另一种语气:“宝宝,好好吃饭,妈妈带宝宝上街,给宝宝买新鞋袜!”在这里,常见的后缀如和子消失了,名词重叠了。语言风格变体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方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从以上社会方言可以看出,社会方言的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但明显的区别是词汇。社会方言及其风格变体是语言的支流。虽然每一种社会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们使用的材料和结构规则都是一样的。与同一种语言相比,大多数社会方言并没有一个封闭的特征系统。所以对他们来说,其他言语社区的成员基本都懂或者都能懂,一般不会因为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而影响相互的交流和理解。现代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各种行业的术语不断进入民族语言。社会方言的存在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丰富多彩,这是丰富语言词汇的重要途径,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1.2地区方言
在一个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社会里,不同地区的人说的话可能会有地区差异。例如,上海话和北京话都属于汉语:
上海话:
侬真的老是接棒,我来照顾他!目前我和在一个地方,我叫农去割稻子!
北京话:
你真的很了不起,我很佩服你!今晚,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我请你吃饭!
以上两种方言的字都是用汉字写的,差别不大。各种方言区的人一般都能听得懂,但如果读出来,语音差异很大,甚至很难听懂。
一个生产和交通不太发达的统一社会,原本使用同一种语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迁移,人们分布在境内的各个地方,经济、政治和交通都发生了各种变化。各个地区的人交流不那么频繁,使得同一个* * *用同一种语言的相似性不断减少,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异不断增加,使得* *。一个社会中部分居民的大规模集体迁徙也会导致社会分化不完全,从而导致一种语言内部的方言差异。中国大部分南方方言主要是历史上北方人大规模南迁造成的。比如客家话就是一个例子。据考证,从东晋到明初,原居中原的居民三次南迁,长期分布在南方,形成了既继承了原北方方言特点,又融合了当地方言特点的客家方言。地方方言在汉语中通常被称为“话”。如前所述,客家话、粤语、江浙话、北方方言通常指客家话、粤语、吴语、北方方言。
现代汉语一般可分为七种方言:北方方言、吴语、湖南话、赣语、客家话、闽语和广东话。在每个大方言内部,还是有方言差异的,根据地方方言的特点,可以分为“次方言”和“地方方言”。比如全国分布最广、分支最多的北方方言区,包括长江以北的省份,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区,以及四川、云南、贵州。但是北京人和南京人说话不一样,成都人和Xi人说话不一样...所以四个次方言又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西南方言”包括四川话、贵州话和其他方言群。
方言之间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上面说的上海话和北京话对比,北京话有卷舌音zh、ch、sh,而上海话所属的吴语只有平浊声母Z、C、S没有卷舌音。北方方言只有全浊声母M、N、L、R,而吴语有全浊声母[b][d][g]。北京话只有四个声调没有入声,而吴语有七个声调,保留了入声。其他语言也有类似的情况。略有不同的是,在一个标准语推广得很好的国家,地域方言更多的表现为口音的差异。比如美国,南方方言的元音变长,开口变大。five[faiv]读作[fa:v],后缀“ing”改为鼻音,“fixing to”读作“fixing to”。
方言之间在词汇和意义上也有一些差异。首先,同一个东西在不同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北京的“小子”,苏州的“孝感”,长沙的“西鸭子”,广州的“西佬哥”。北京话中的“老婆”,相当于苏州的“小家”,湘鄂情中的“唐可”,云南话中的“老婆”。北京说“月亮”,广州说“月光”;北京说“家具”,广州说“家具”。在美国,那种“甜碳酸饮料”有不同的名字,比如东北部的“苏打水”,中北部的“汽水”,东南部的“可口可乐”。超市使用的纸袋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北部地区被称为“袋子”,中部被称为“麻袋”,中南部部分地区被称为“戳”,宾夕法尼亚州被称为“嘟嘟”。在澳大利亚英语中,“sidewalk”叫footpath,在英国英语中叫人行道,在美国英语中叫sidewalk。同样,澳大利亚和美国英语中的“卡车”是truck,而英国英语中的“卡车”是rocky;;在澳大利亚英语和英国英语中,“汽油”的发音是patrol,但在美国英语中它被说成是gas或gasolene。
其次,同一个形式的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蚊子”在长沙话里可以用来指“苍蝇”,在北京话里却没有这个意思;“水”在广州话中也可以指“雨”,“雨”被称为“落入水中”,而“水”在其他方言中没有这样的意思。
一般来说,方言之间的语法差异没有语音和词汇那么显著。就现代汉语方言而言,语法上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北京说“一把刀”,广州说“一把刀”,潮州说“一把刀”;北方话你先吃,猫比狗小,多买几斤菜,粤语你先吃,猫比狗细,多买几斤菜(温州话,多买几斤菜)。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在语法上也不同。例如,英国英语说“你有吗...?"另一方面,美国英语说“你有……...?"英国英语说“上火车或下火车”,美国英语说“上火车或下火车”。
怎么区分方言?成为不同的方言需要多大的差别?没有统一的标准,要看方言的具体情况。首先,方言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能否相互理解,并不能成为区分方言的标准。在汉语中,宁波话和金华话很难相互理解,但都属于吴语。然而,说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波兰语、捷克语和塞尔维亚语的人可以相互交谈,但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方言的划分不能以语言本身的差异为依据,还要看使用方言的人是否属于同一个民族,每种方言之上是否有同音字作为各地区人们的交流工具。方言是同一民族语言的一个地理分支。在确定方言时,应同时考虑两个因素:统一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差异。只有社会的团结没有语言的差异,更不用说方言了;同源但互不相同的语言,如果不隶属于一个统一的社会,一般不能算作方言,而应算作不同的语言。然而,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讲同一种语言的情况。比如美国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讲英语,而南美除了西班牙和巴西之外的其他国家都讲西班牙语。这种特殊情况往往是殖民化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会出现分化,差异会不断扩大。例如,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甚至认为美国英语是美国式的,而不是英语。
方言形成后,其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条件。如果一个社会继续处于分化不完全的状态,方言一方面会保持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会受制于自己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方言存在。如果一个社会从分化不完全的状态发展到独立的社会,那么原有的方言就会不断扩大差异,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最后甚至成为独立的相对语言。如果一个社会实现了高度的统一,那么,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方言都会逐渐走向统一,最终会融入国家语言,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速度。
3.1.3亲属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