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中研究课题的分工怎么写?

“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项目研究报告

作者:王功权红梅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从学习内容来看,初中课程增加了,各科内容接近科学体系,逻辑性越来越强;从学习方法和态度来看,初中生需要比小学生更自觉、更主动、更独立。他们不仅要积极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还要学会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让小学生的“他律”自然过渡到初中生的“自律”。因此,为了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之间平稳快速的过渡,让小学毕业生快速顺利的进入初中适应初中的学习,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我校借助初中六年级的班级模式进行了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探索六、七年级衔接教育的最佳理论体系、教学规律和基本模式。

2.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导学生将知识视为一个内在相关的统一体;延伸学科体系,拓展学科领域,选择或设计语文、数学、英语、心理活动课的衔接内容,尝试编写新课程目标下的校本教材。

3.培养多样化能力。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1.学科内容的重组与有机整合。找出学科内容的连接点,研究知识连接点的简单渗透层次、整合层次和创新思维层次,重视知识的系统学习,拓宽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迁移,降低知识内容层次过渡的梯度。

2.学习方法的衔接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传授合适的学习方法是衔接研究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心理学的衔接教育。要把握学生心理的变化,及时进行激励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和远大理想。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了解和把握学生青春期前后的特点,结合课堂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疏导,使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获得相关的实验数据。

2.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3.对比实验法: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适应情况,得出实验效果。

4.运用文献法收集相关学习资料,以供参考。

5.用经验总结法筛选总结教学经验。

五、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65 438+03年7月)

1.统筹安排,整合优势。

利用小学和教委统一管理的优势,我校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将小学六年级迁入初中,这个六年级由小学毕业班变为初中预科班。这种整合为我们在教学内容、学习习惯和方法上的衔接工作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2.早期干预,多管齐下

首先选老师,听课教研。

教师的选拔已经确定,学校制定了相关的教研制度。小学接老师上课不低于15;在此期间,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与四五年级的老师进行交流。通过讲座和教学研究,可以“立体”地提前了解和掌握我们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现行小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衔接和过渡的主动权,为学生搭建一座金桥。

其次,与家长、家庭、学校同向沟通。

学校制定了家长看课制度。学校每月有两次家长开放日。这两天,家长可以去任何一个初中班级看课,了解初中要学的科目和作息制度,适当调整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其次,充分利用家长课程、主题家长会等渠道,给家长上一堂重要的初中生课。

(2)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65 438+05年6月)

1.学习理论,制定计划

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研究理论,研究新课标要求,寻找衔接教育的薄弱点,制定各科研究方案,为做好衔接提供切入点。最后,组织教师研究团队,初步制定衔接教育的研究计划。

2.改变观念,降低梯度

联系教师要加强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学习、复习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的梯度会降低,逐渐过渡到初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帮助-引导-释放”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让学生变厌学为爱学,从苦学变为乐学,从拙学变为巧学,尽快适应初中教学的要求。

3.学科教学,重在衔接。

①预科课程总体安排与小学相同,但相对于英语这一薄弱环节,我们安排了三节课外班,增加了三节突出英语特色的活动课。

②小学数学知识点模块化推进,初中知识点系统化推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求老师了解小学知识点和初中知识点的联系,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和引导。在教学中渗透主体的三维概念,拓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

③语文学科的学习更注重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写作教育、基础知识教育、阅读教育和作文教育,积极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

(三)汇总验证阶段(2015 1月-2016 1月)

通过讨论、分析、验证和评估,研究成果将逐步完善。举行成果鉴定活动。

(1)研究成果汇编;

(2)优秀课堂教学示范活动;

(3)撰写研究报告;

(四)举办评比活动。

第六,研究的有效性。

(一)联系教育研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五个方面:

①课前自觉预习,课后自觉复习;

②独立完成作业;

(3)打好写作基础,做到字写得认真,字写得得体;

4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上课大胆发言;

⑤学习上要有你追我赶的竞争精神。习惯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

(B)联系教育研究探索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中文除了书写正确清晰外,普通话也要说的准确。引导学生踊跃发言;针对学生作业中错别字较多的现象,要加强听写和默写的训练;要加强课外书的阅读训练和阅读指导;作文教学在语文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数学加强了计算能力的训练。学校多次组织口算竞赛,不断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常见几何图形的正确理解,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进行形象教学,突破学生空间思维的难点,建立形象思维的空间。

小学阶段,英语科目主要追求口语训练,保证学生每个音都能发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接受听、说、读、写的训练。

(三)联系教育研究探讨了教师的教学模式。

数学科目:

(1)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一个连接点:从“算术数”到“有理数”。

第二个连接点:从“数”到“型”的过渡。

第三个连接点:列算术到列方程的过渡。

第四个连接点:从“实验几何”到“演示几何”的过渡。

(2)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写作格式。我们必须意识到每节课的教学难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垫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3)学习方法的衔接

教师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正确与否是中小学衔接的关键。

(4)学习兴趣的凝聚

利用适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其次,要注意参与教学的状态,防止学生兴趣下降,保证学生参与的连续性,提高参与质量。

中文科目:

已经做了十个连接:1。强调阅读与欣赏的联系教育。2.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记笔记和整理笔记的衔接教育。3.注意学生自觉查阅参考书的习惯。4.注重学生模块化学习与积累的衔接教育。5.做好学生学习理念的衔接。6.寻找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措施。7.复习旧知识,适当复习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和思维的衔接。8.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做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9.展开读写的翅膀,做好从常规作文到开放式读写的衔接。10.发扬记日记的好习惯,把它当作提高语文能力的拐杖。

英语科目:

1.教材的衔接。实验教师认真分析小学教材和初中教材的特点,找出初高中衔接中的一些薄弱知识点,进行整理和编排,逐步摸索出一套系统合理的衔接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初中英语学习。

2.教学方法的衔接。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打好基础,加强阅读和写作练习。为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单词听写大赛,让学生注重背诵和听写。

3.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小学生学习内容简单,大纲要求低,学习不注重积累和背诵,课后学习氛围差。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把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积极有效地开展个体心理咨询;3.发挥“家长大讲堂”的辐射功能;4.配合班主任和家长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5.加强每周心理咨询活动课。

七、研究成果

1.编写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心理学四本教材。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获潍坊市初中“百校十问”实验研究一等奖。心理教案《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获潍城区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三等奖。《以六年级为连接点,打好初初过渡金桥》获潍城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奖一等奖;考美华老师撰写的《如何解决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获山东省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获潍城区教研培训中心校本课程三等奖;论文《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获山东教育学院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12.12《小升初英语教学衔接研究》获潍城区中小学教师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2.在研究实践中,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不断完善,教学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

3.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八。对课题研究的反思及未来设想。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是学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且每一届学生的特点都不一样,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

2.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年级和六年级两个层面,而必须扩展到整个中小学阶段,这样研究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