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和学校发展需求的大学预科课程建设实践论文
大学预科是指具有大学水平的学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由部分高中生选修。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大学理事会提出的一个让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的项目,旨在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完成大学学业。20 ×××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 ~ 20×××)》(以下简称《纲要》)规定,我国高中教育要积极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多样化课程形式和发展途径,随后全国各地学校和机构积极推进大学预科课程实践。大学预科课程由此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校从20 ×××年开始探索准备大学预科课程,20 ×××年65438+10月开设大学化学、微积分、高级英语三门课程。20×××65438+10月6月新开大学物理课程。本文将对我校预科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分析。
第一,大学预科课程是贯彻课改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高中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和高中课程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的理念,所以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看,我校开设的大学预科课程,既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在高中阶段选修大学课程,尝试接受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享受适合其学习兴趣和真实能力水平的教育,为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高中发现自己的学术特长,为自己以后选择大学专业甚至职业规划打下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大学预科课程建设是实践课程改革、落实纲要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二,大学预科课程定位于中学与大学的“衔接”。
大学预科是有一定难度的学术课程,其难度必须高于高中课程标准。我校大学预科课程强调知识传递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注重让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学中,老师会介绍和讨论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让学生真正体验大学课堂的氛围和大学学习的思维方式。但是也要认识到,大学预科毕竟是高中生的课程,知识结构不能太高。因此,大学预科课程本质上是以高中为基础的拓展课程,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课程。基础教育主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高等教育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两个阶段的教育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两者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方式、学业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大学预科课程既要体现大学课程的学术价值,又要兼顾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因此,衔接是大学预科课程的重要特征和价值,也是我校将大学预科课程更名为“大学衔接课程”的首要原因。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定位,我校对课程目标的设置更加明确。以我校“化学衔接课程”为例,该课程定位为基于高考和化学竞赛的大学衔接课程,其中化学竞赛参考上海市“华力化学杯”高中生化学竞赛和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华力化学杯化学竞赛的基本要求以《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为依据,重点考察参赛人员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化学联赛的基本要求和化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差不多,无疑更接近大学预科对课程内容的学术要求。所以我们学校根据这两个比赛的不同特点,设计了衔接高中和大学的大学预科课程。当然,大学预科课程和竞赛课程是不一样的。学生不能简单地应用公式来解决问题。它更注重学生知识逻辑结构的构建,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校“化学衔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1)学生通过化学基本原理的学习,能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满足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3)通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满足学生拓展研究性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第三,大学预科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学术条件。
我校在大学预科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选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下面以“物质结构中的原子结构”的教学为例来分析一下。
我校对大学预科和高中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中的原子结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详见下表)。其中,大学预科课程以《北京大学大学预科化学课程要求》为基础,高中化学课程以《上海市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基础。
根据下表,高中和大学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异同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学校可以根据这个表有效地研究学习情况,从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比如第一轮教学,老师发现学生很难理解量子化模型揭示的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难以理解薛定谔方程的形式。他们自然无法通过求解单个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来理解波函数、量子数等概念。因此,在第二讲中,我校根据学习情况及时删除了薛定谔方程和波函数的概念,从电子云、电子层、电子亚层、电子自旋等大家熟悉的内容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价键的相关理论。这时候老师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接受度大大提高了。
第四,注重学习方法在课程实施中的综合运用。
我校大学预科课程的实施主要采用教研组合作与模块化课程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我们以“大学化学衔接课”为例。其主要内容分为五个模块:物质结构基础、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溶液中的三个平衡、元素化学和有机化学。每个模块由专门的教师负责,课程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设置由教研组集体讨论完成,保证模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统一。
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我校主要采取常规教学、海量开放网络课程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三种方式。对于较难的知识,以常规教学为主,注重课程内容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对于相对容易理解的概念,采用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由清华大学牵头的国内海量开放网络课程大学MOOCAP已经上线。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种课外优质资源进行自学,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预设一些问题,供他们在线学习时思考。此外,对于他们在听课过程中不能完全理解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这种“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协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大学预科课程无论从教育改革、学校发展还是学生个性发展来看,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教学领域。如何应对未来形势,开发更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学生和学校发展需求的大学预科课程,并为此构建课程体系,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任务。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预科“物质结构中的原子结构”知识点对照表
模块化高中化学大学化学必修课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化、原子结构、原子和离子的符号、结构示意图、质量数的概念、元素和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电子云的概念、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从电子层J电子子层、电子云的空间延伸方向和电子自旋解释)、核外电子组态律、电子和电子排列写法(仅适用于元素1N 18)短周期元素的演化、元素周期表结构、 元素的周期变化(主族元素和短周期元素)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模型、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电子运动的特征、电子运动的波函数和原子轨道(电子运动的波函数和原子轨道、量子数和原子轨道、自旋量子数)、核外电子组态(多电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 基态核外电子的排列)、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电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