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的诗叫什么名字?

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文学家。“尔虞”这个词也是一个词。改名简毅,字丁波;又改称公佐,名万鼎,名羽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僚学者的家庭。祖父龚淦,内阁书军事部官员,著有《尹萌山居诗》。他的父亲李政是江南的一名官员。任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笔记》、《三礼考辨》、《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辨》等书。母亲段勋,小学名师段玉裁之女,著有《绿花吟诗草》。

一生

龚自珍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20岁之前,在家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他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育,喜欢读诗。从8岁开始,他学习经典和历史,上小学。12岁时,师从段玉裁学习《说文》。他搜寻姓氏和轶事;用经典说文字,用文字说经典;考古今官制;用于参考书目、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天赋。13岁时,他写了《知觉辨析》,是“集之始”;15岁,编年诗;19岁,靠声音填词;到21岁,怀仁阁词3卷,洪禅词2卷。段玉裁自序说,他“作诗文,偶作经学史,已飘云烟,傲视群雄。”。游Xi是一个长短句”,“创作思想和文字,犹如李翰之于一篇文章”,他认为“惜自己以弱冠之,才情独异,性情可期”(《怀仁阁序》)。这可以说是龚自珍20岁前学习的总结。

(2) 20至28周岁,经省考,应录取到正式岗位。嘉庆十五年(1810),龚自珍19岁,她被胜排在中国式副榜第28位。二十三年(1818)再次参加浙江省考,考官是著名汉学家高邮王。第二年,他没有通过考试。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始做官,成为内阁官员。这一时期,他逐渐接触到社会政治现实,从科举考试的挫折中体验到政治腐败,产生了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向刘学习了《公羊传》。写过《论明与梁》、《乙与丙之际》、《尊隐与平均》等政论论文。嘉庆二十二年,向“吴中尊肃”王茂孙请教,著有《随笔集》、《诗集》。王认为其“诗谤时,骂坐,蔽目”(《定边年谱》)。同年,他开始辞掉诗歌。今有这一时期的诗,如《反游,二周原韵》、《杂诗,春夏以来写于京师,十有四首》。

③从29岁到去世。嘉庆二十四年中考失利后,又参加了五次考试。道光九年(1829),考中六科,38岁开始做学问。在此期间,他仍然是内阁中的一本书。道光十五年(1835),迁宗仁府。取而代之的是礼部正殿的司祭们走着。两年后,他加了主客。这种官位很卑微,也很难。48岁辞官南归(道光十九年1839)。50岁在丹阳云阳书院猝死(道光二十一年1841),是鸦片战争的第二年。这一时期,他对政治现实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评论,如《论西域》、《论东南》、《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钦差侯冠霖序》和《论古史》等历史哲学论文。也有许多著名的文学散文文章,如《捉枪》、《书金陵》、《纪海六月超越扬州》、《病梅馆》等。他的许多著名的诗歌,如《一个年轻人的公爵之旅》、《历史颂》、《西郊落花之歌》和《纪海杂诗》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龚自珍墨政学术思想龚自珍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衰落和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新的历史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加深。

龚自珍从小就深刻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她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秋不惊堂燕,夕阳犹爱路边啼。”梁启超说:“天下太平,太平无事,另一代(指龚自珍、魏源)若被忧患所压倒,总会指天画地,规划天下。”早在嘉庆二十五年,他就曾指出“自建都之初,几乎遍地皆是,富户成贫户,贫户成饥户”,“各省大局月不能支”(《西域建省议》)。道光三年,他深刻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亲英、亲洋,实在是巨大的欺诈。不从则叩关,不从则辱国”(《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他不仅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危机,而且积极建议拯救它;他肯定了未来时代不可避免的变化,并发出了热情的幻想和希望。龚自珍正处于过渡时期的开端。他的思想发展有一个艰难、复杂、曲折的过程。他初步接受了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为代表的正统考据学。但他突破了考证的藩篱,不受家学和时代学风的束缚。受到真实的社会运动,主要是农民起义的启发,他以独特敏锐的眼光观察和研究现实。在他的散文《论梁明》和《公元前之际》中,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和社会。平均章指出了贫富不平等导致的社会腐败现象及其危险后果:“小者不和,则渐失和,大者不和,则失天下”;提出“均田制”的改革思想,要求“控其本,随其时而调,更贵其利”,“重其利”,平均贫富。在《尊崇隐居》中,他以含蓄曲折的方式表现了对农民起义的大胆想象和热情歌颂,对未来时代巨变的憧憬。但他的政治思想和理想是不完整的。后来他看到均田制是不可能的,就写了《农宗篇》。主张按宗法分田:大宗100亩,小宗、团宗25亩,其余为佃农。其目的是建立以中小地主为基础的封建统治。由于未能突破封建阶级的根本地位,他在“农民答先”、“农民答四”中肯定了大地主的地位。

龚自珍的学术思想也在30岁左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严厉批判正统考据学要坚决摒弃考据学,接受了《春秋》学学派的影响,向刘学习,“向你学习,愿为东京卖饼人”(《杂诗·春夏以来都在京师,十有四首》)。但他肯定了考证的有用部分;同时也批判了现代文学中儒家经典的“陋习”,主张“经世致用”,学术要为现实政治服务。此后,他更加自觉地将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研究课题也更加广泛。他研究地理“为天、地、东、西、北、南之学”,尤其致力于当代法规制度和边疆民族地理,著有《蒙古地图集》,10部完成56部;他还对现实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包括撰写《关于建立西域的讨论》和《关于在东南禁船的讨论》,主张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巩固西北边疆。随着人生阅历和历史知识的增长,以及政治和学术思想的逐渐成熟,他深入探讨了宇宙和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把经学、史学、学派、小学、地理和当代法规的研究完全统一起来,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历史观。他说:“周朝的天下,就是官员的历史。历史之外没有语言;历史之外无文字;历史之外没有人。史为周存,史亡而周亡。”(《古史论(下))它受章学诚六经皆史观点的影响,但比张所说的更广泛、更通达、更完整、更科学、更有战斗性。他把古代历史文化的功过都归于史家,以当代史家为己任。他认为,历史学家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他们能够站得高,从全面的角度对现实政治社会进行客观公正的批判。这实际上是将历史与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即“时事”联系起来,运用《春秋》杨公学派的变化发展观点,在“尊重历史”的口号下,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全面批判。这就是他所推崇的“隐天地”在尊隐中的体现。同时,他继续关心现实政治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出批评和建议,从不与庸俗官僚勾结。在道光九年(1829)的《科举对策》中,他肯定了经学和史学的作用,甚至指出经学和史学的运用必须立足于实际问题。“与天下之事无关,不知孰慢孰急,孰可行孰不可行”;关于实际问题,他特别重视西北边疆和东南海防,要求皇帝“造福南方人民”,“造福西部将军”。同年12月,有一本关于上大学的书,建议改革内阁制。他讨厌腐朽的官僚和庸俗的官僚。道光十二年(1832)夏,有“当日八件急事”,其中一件是“除冗”(《己亥杂史》自注)。道光十八年(1838),林则徐奉命前往广东海口禁绝鸦片。他为钦差大臣侯冠霖作序,向林则徐提出“三定义、三边义、三难答、一归市”。倡导禁止鸦片,忠诚反对英国侵略者;提倡对外互利贸易,严禁奢侈品进口;也驳斥了官僚、屏客、游客、商人、绅士等各种投降主义者的有害论调。中英鸦片战争后,江苏巡抚梁章钜驻沪。他在暴毙前几天,曾写信给梁“论时事,约好今日访馆助筹一笔”(《梁章钜师友集》卷六,仁和大师、龚定屯),表示希望参加幕府,并* * *表明了抵抗英国侵略者的决心。

中年以后,龚自珍仕途失意,思想深陷矛盾、烦恼、痛苦之中。“坐而思之,皆基于琐碎之计”(《羽林馆写砚墨书,终写十字》)。有时候想通过“收集文献”来自慰,“狂文学消耗中年,也是今生的大器晚成”(孟毅);我甚至想“发大心”,把自己的幻想送给佛教,以求解脱尘世。但是,他热爱祖国,关心现实。他不能排除“外缘”,最后不能成佛。龚自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虽然他的批评不彻底,改进的目标不明确,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他看到清朝的现实统治“日薄西山”“日薄西山”,对未来时代的巨变深信不疑,并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希望。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变革前夕,主张改革腐朽现状,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

文学作品

龚自珍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揭开了现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认为文学一定是有用的。他说,“论成圣,应以有用为主”,“不在斯求政事、言词、文采之美”(“同年生,请唐刘拜佛……”).有必要指出,儒家思想、政治和诗歌具有相同的目的。他认为诗歌和历史的功能一样,都是在批判社会史,文章和诗歌都和历史有关。他认为六经是《周》史的始祖。《诗经》是史家搜集整理的,“诗人的手指有献乐之意,是这个群体历史的支流”(《乙、丙之际》)。所以选诗写史的目的是“乐人而胜之,而争之”,批判社会史。所以他把自己的诗当作“明议”或“议论”,“贵人互相议论,互相照应,所以不要对世界作明议”(《杂诗》,春夏写于京师,十有四);“安之言则依汉制,诗则成石之评”(《夜直》)。从这一诗学观点出发,他认为诗歌创作的动机是由“外部环境”即现实生活所造成的。“外境重叠,如风吹水,万物皆在一篇”(与江居石的札记),却不得不然。创作方法和写历史一样,都要用史料(《送徐序》)。龚自珍的诗和他的诗论是一致的。他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很少单纯描写自然风光,而总是着眼于现实的政治社会形势,抒发情怀,纵横议论。他的诗充满了社会和历史的内容,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诗。他从15岁开始编年体诗,到47岁时已有27卷诗集。他非常珍惜自己为数不多的作品。“侯文段冕听高曲,少严谨,不磨”;“年轻人太悲喜交加,无缘无故就哭了。”(己亥杂事)。这几部“精当严整”、“句句属实”的著作虽已失传,但却是对当时政治腐败和官僚庸俗的“伤时”、“骂坐”,被一般学者视为“伟大”。因此,他几次放弃了诗歌。

嘉庆二十五年(1820)秋,开始戒诗。第二年夏天,因为没考上张静,给了他15小游仙歌,他又犯戒了。道光七年(1827)十月,他编完两卷《断环草》后,立誓戒诗。“以前有诗,陈赓的诗很复杂。”是因为他的诗不能被腐朽庸俗的社会所容忍。所以后来他打破戒律,写诗。龚自珍现在写的诗有六百多首,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主要内容还是“伤时间”和“骂坐”。道光五年诗《咏史》就是这类诗的代表作。诗咏南朝史,感慨江南名士对清朝的险恶统治心生敬畏,庸俗平和,埋头著书,“避席畏文字狱,著书利米梁。”诗末用田横反汉的故事,揭露了清朝以名利欺骗文士的用心:“田横有五百人相安无事,何不返回去等他们?”再比如道光六年(1826)写的七律《四解之一》,愤怒地反驳庸俗官僚对自己的诽谤,说“无一文一度病,多言不成天”;麻辣嘲讽帝国官僚对自己的厌恶,说“保持沉默,保持女人味,晚上不要努力失眠。”诗人晚年在著名的《济海杂诗》中,既指出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危害以及统治阶级的昏庸和堕落,又看到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愧疚,如“一索只养十余夫”、“盐铁有无用养江河”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龚自珍更多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郁感、孤独感和自豪感。如道光三年(1823)《坐夜》由“一山升起万山羡,万籁俱寂皇帝坐灵”七句诗组成。在山野寂静黑暗的风景中,诗人清醒的雄心寄托着他的孤独和愤怒,表达了他对这个死气沉沉的世界的深切忧虑。道光六年秋心诗三首七韵,“西北谁冷,东南声满数笛”,深切忧虑边疆形势,感觉勇于报国的仁人志士不多,相知的同志更少。他经常用“剑”“萧”“剑气”“萧昕”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抱负。“一笛一剑夷平商,我失十五年誉”(《曼甘》);“少年剑术多吹笛,一案剑气吹笛不见”(己亥杂事);我的抱负无法实现,我深感沮丧。在“弃湖山为一笛秋,人间无愁”(《梦里四句》)的现实环境中,诗人除了抒发情怀、自由讨论之外,回忆值得留恋的美好往事,幻想现实之外的美妙境界和世界,是一种必然的发展和出路。因此,诗人的许多作品中有许多矛盾之处。一首写于道光元年的七言古诗《能灵公少年行》,相当集中地表现了诗人思想中的矛盾。诗中有逃向虚无的消极因素,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诗人对无奈的现实社会环境的极度厌恶和否定。因此,在《己亥杂诗》“少年敬隐”和“九州怒倚风雷”两首诗中,他坚信史无前例的时代巨变必然到来,希望“风雷”的爆发一扫一切迅猛之势,打破令人窒息的死寂。

龚自珍诗歌的特色

1,政治理论、抒情性、艺术形象的统一。他的很多诗既有抒情性,又有议论性,但与事实无关,不具体。而是他们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上升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表达感受,表达态度和愿望。他写政治问题的诗,但不抽象地讲,也不散文化。

2、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形成生动有力的形象。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把熟悉的景物变得生动活泼,动人耳目,激起不同寻常的想象。再比如《西郊落花之歌》中落花的描写,让引起悲伤和衰败的景色变成了无比壮丽的景象,甚至高于一般的想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济海杂诗》),那么我们就能从衰败中看到新生。“天命虽在秋,一个人的春天却生机勃勃”(“从春到秋,偶触之,得十五曲”),从没落的时代,也看到了新的一面。

3.各种形式和风格。诗人有意识地运用古典诗歌的各种传统形式,“从周到近代,都在运用;从杂三四字到杂八九字,皆用”(《后记·破环草》)。其实他写的更多的是五七言的“古诗”和七言的“近体诗”,以七绝句为大宗。总的趋势是不被规则束缚,自由运用,脱口而出。这也是七言绝句中最为突出的。写于道光十九年(1839),纪海杂诗315首,独创使用七言绝句形式。内容包罗万象,诗人的心路历程、人生经历、思想感情历历在目,成为自我叙事诗的一种形式。它们可以作为一首诗来读。七言绝句由于作者的充分创造性运用,自然成为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最轻、最简单、最集中的形式。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多样的语言形式是龚诗歌风格多样化的基础我从未成年,但我的脸并不专一”(《王耔梅偷诗图》),诗人用多样的风格鼓励自己,许诺自己。他的古诗词五言凝练,七言奔放;现代诗,七言律诗含蓄稳重,绝句洒脱自然。

4、语言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瑰丽质朴;有古奥运,也有人;有不常见的,也有受欢迎的。总的来说是自然美好,沉稳世故,受杜寒影响。有些章节因典故过多或曲折微妙而晦涩难懂。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歌的灵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使龚的诗歌独树一帜,开创了诗歌的历史新纪元,不同于唐、宋,真正打开了现代诗歌的新局面。《宫诗》在当时并不为很多人所欣赏,其影响也大于晚清,主要是因为它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把抒情和思想性、政治性结合起来,不属于文、学、论的范畴。龚自珍的散文在当时比诗歌更有名,也受到普通文士的批评。这是禁忌,不敢盯着看。除了几组学术论文,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不同形式的政治论文。有的“以儒家经典为政论”,“常举公羊来嘲讽时政,藐视专制”(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这些文章都是以《春秋》杨公学派的观点与现实的政治联系为基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比如乙丙之际七议,乙丙之际九议,尊隐,都是公羊“三生说”的应用。还有的直接揭露和批判清朝的腐朽统治,如《论梁明》;以及各章节的积极建议,如平均章、省议西域、对策、钦差侯冠霖序等。另一类是讽刺讽喻小品,如《捉鹳》、《病梅馆》等。记叙文很多,如人物笔记、名胜古迹笔记,如《杭州故事》、《金陵之书》、《王仲瞿墓志铭》、《居庸关之书》、《己亥六月重临扬州录》等,内容各异,富有现实意义。

龚文的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很简单,但简洁中有夸张,有率真,有诡异。他的散文语言生动多样。他们有的是平行的情侣,有的是宏伟的,有的是古老的,甚至是遥远的,生硬的,晦涩的。宫文不同于唐宋古文和桐城派。是继承先秦两汉古文,开创古文或散文新气象的独特发展。龚自珍的词也很有名。谭仙认为龚的词“美而深刻,意在周、新、意三者结合,作出一枝奇葩”(《唐宓日记二》)。实际上,他的词并没有摆脱传统词的影响,而是注重词的浪漫性。他还写了一些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喜鹊踏】和“留园弃子”来表达自己孤独而骄傲的心情;《沈冰三日》的写作与庸俗文人的矛盾以及理想无法实现的感觉;【浪淘沙】《书愿》写愿望,与《能灵宫青旅》略有相似;【百字令】《投奔袁大秦南》以袁大秦南童年回老家的场景写成;《相约:任申夏日西湖泛舟》描写了剑国与笛心的矛盾,有志于做事,又想隐退,思念山川。

但龚词多为闲适之作,抒发缠绵悱恻之情,成就远不如诗。到了晚年,他发现了自己文字的不足:“不可古雅鬼魅,气难达作者庭。”悔杀左女儿,扇旗亭。”(《纪海杂诗》)他所谓的气就是风格,他知道自己缺乏现实的社会内容。在这一集和这一版中,有许多代代相传的公基的版本。起初有《万鼎选集》3卷,《于吉》1卷,《邵左》1卷,道光三年自编。”纪海杂诗》还有道光19年自编本。龚自珍去世后的第二年,魏源编纂了12卷《万鼎》, 12卷《考据·杂文·诗文(徐),但没有精装本。之后又有《万鼎选集》三卷及《续编》四卷,由吴煦于同治七年刊印。今存上海商务印书馆万友图书馆印刷的《万鼎选集》四卷,寒粉楼影印的《万鼎选集》三卷,均为吴·。从光绪到清末,有许多传记,其中包括光绪十二年朱之臻的《万鼎文集补编》四卷。在《全集》的名称中,有光绪二十三年的万本《龚全集》;有一张宣彤元年国学扶轮社的排印本。宣彤元年贾汉斋修订时中国书局印制的《学校设置全集》有10册。还有史银本的《万鼎全集》,横扫宣彤野山居两年。民国以后有1935上海金霞阁龚全集;1935,王文坤编辑整理《龚定铎全集》,国学出版社;1937年,夏桐兰等世界书店编著《龚全集》。1959年,王佩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龚自珍全集》分为11系列,从1到8系列,从9到10系列到65438系列。

二十七岁是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至内阁书,任国史馆校对员。成为一名学者花了九年时间。这位官员掌管礼部。十九年,他弃官归南。21年,猝死于江苏云阳书院。龚自珍首先继承了家学的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然后逐渐涉足金石学、目录学,涵盖诗词、地理、典籍。深受当时兴起的“春秋支学”的影响。面对贾岛统治时期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他放弃了考据学和训诂学,专注于天下大事,一生致力于改革。他在青年时代就写了《论梁明》和《在B、C之际》,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积弊。他的思想是康有为等人倡导公羊学、改革公羊学制度的先声。中年以后,虽然转而学佛,但他“济世”的志向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则徐禁绝鸦片,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的“多法”,直到去世也没有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在于贫富悬殊,呼吁改革科举制度,以吸引“有知识、有实用”的人才。哲学上阐述了佛教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了人性“无善无恶”、“善恶皆升”的观点。在史学上,他呼吁“尊史”,致力于西北史地的讨论。在文学上,提出“尊情”论,主张诗与人合一。他一生诗文丰富,后人编有《龚自珍全集》。

纪海杂诗二首

年份:清朝

作者:龚自珍

作品:纪海杂诗

内容:

九州风雷怒。

可惜千马难行。

我建议上帝重新站起来,

不要拘泥于一个模式而落下人才。

年份:清朝

作者:龚自珍

作品:纪海杂诗

内容:

巨大的悲伤使白昼倾斜,

发牢骚的鞭子意味着世界末日。

谈恋爱不是无情,

化作春泥护花。

龚自珍纪念馆

龚自珍纪念馆位于杭州城东马坡巷6号蔡晓花园,占地600多平方米。是1990开通的。龚自珍,本名龚佐,字子瑟,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与林则徐等人共同开创了攻时弊、抵御外侮、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第一”。

龚自珍纪念馆建于清末,属于中式住宅。它是清代桐乡人王维所建,俗称小米园。龚自珍,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出生于麻婆(坡乡)。龚自珍(1792-1841)道光九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秀才博览,其诗文极力主张多律多改,“以晁之政、世情、民隐为质”,“历数历史教训,考据奇闻,慷慨论天下事”,并有《定安集》、《龚自珍全集》为今人所编。虽然龚自珍自11岁起随父赴京,长期在外生活,也很少回杭州,但他对家乡的感情,有时还是在诗歌中流露出来。"从此,谁谈起往事,太阳就落在马坡巷外."1988-1989,小米园改建为龚自珍纪念馆。该博物馆占地约0.7公顷,建筑面积498平方米,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主体为清代风格的二层建筑,上下五室,一耳房,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一尊龚自珍的半身铜像安放在博物馆正厅,周围悬挂着沙孟海、赵朴初等名家题写的匾额和对联。四个展室分别展示了龚自珍生平的图文介绍、重大事件年表、史料、龚年谱、诗文选辑和后人研究文集。庭院中的小桥流水,假山亭台,在花草树木的映衬下,充满了古典园林的特色。他的作品特别受老年人的欢迎。

龚自珍的痛苦

“无才可偷”,这是晚清大诗人龚自珍针对当时中国人才极度匮乏而发出的感叹。正因如此,他写下了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我恳请上帝重拾精神,不拘一格地降人才”。龚自珍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死后不到20年,他所呼吁的“人才大盗”和“杰出强盗”就诞生了。而这个人就是他的儿子龚橘。

龚橘是龚自珍的长子,有一个孝顺,半贵族的名字。中国人讲究“五伦”,但这个龚大公除了小老婆什么都不爱,就自称“半伦”,真的很“坦白”。龚半伦虽然放荡不羁,但也不是不学无术的人。相反,他从小就很聪明。“藏书极为丰富,四库未收之书甚多。”年轻的时候“沉浸其中”。

龚半伦虽有家世,又受严父教导,但为人骄横,爱说空话,人称狂人。为此,龚自珍多次劝儿子在学习上要踏实。可惜,龚半伦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后来他去了上海,依然放荡不羁,挥霍无度。

如果你只是想成为一个“疯子”,那也没什么。偏偏宫公子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投靠了英国公使韦德。龚半伦流利的英语让部长惊讶不已。尉氏很赏识他,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他的行动受到警卫的跟踪,他每个月都有数百万美元的收入。包括部长本人,从上到下都是尊称龚先生。龚半伦为洋人打工的那一天终于来了。

据《清代野史大观》、《圆明园遗址考》等。,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龚半伦随英舰北上北京后,把头发编到头顶,戴洋人帽,穿白西装,出入洋人营房。他太自鸣得意了。后来他把盟军引入圆明园,一路向前,带着财宝和重武器返回,大赚了一笔。然后,就有了震惊中外的大火...这场大火烧了一百多年,至今仍在伤害着中国所有的人,也在伤害着世界上所有有良知的人。

与龚半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父亲龚自珍。父子一个爱国,一个卖国贼,一个名垂青史,一个永垂不朽。阿清赵翼说,名父之子多败虽不是必然规律,但名父不幸,有叛逆之子。按照“儿子不是教父的错”的说法,龚自珍自然难辞其咎。

和几乎所有的汉奸一样,这个“杰出的强盗”最终也没能逃脱上天的惩罚。历史上,龚半伦晚年生活贫困,以典当家具为生,最后精神错乱而死。似乎连那些自称“半道德”的人也难逃良心的谴责。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