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提高英语翻译
本人从事翻译多年,非常希望有机会和各位师兄师姐们切磋一下。想借此机会随便聊聊,认识一下各位专家。
现在学英语的人很多,对翻译感兴趣的也很多。现在听不懂外语的人很少,但大部分都是半瓶醋。真正能为正式谈判服务的专家很少,能从事专业文本翻译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英语基础好的人没有实践经验。这些人大多是老师,在高校里闭门造车。第二,他们的实用英语基础不够。他们大多在社会上徘徊,缺乏系统的理论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是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如套路,实践经验如内功。真正的高手,要具备这两样东西,才能以高超的功夫驰骋江湖。英语基础好但不参加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基础差的人也不可能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基础和练习相辅相成。
首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必须从基础学习开始。大家都知道基础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的英语水平。现在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正确的基础学习方法,甚至有些人会误入歧途。
我认为学习英语的最好时间是从初一开始。这个年纪,聪明,记忆力好,有一定的理解力,模仿力还在。过早学习英语纯粹是靠模仿和死记硬背,英语语法和规则我都听不懂。我们按照学习母语的方式来学习。如果我们学习,我们应该从中学习。要知道我们是在学外语!我们的环境不允许我们按照学习母语的方法去学习。我个人认为没有真正的双语人才,总会有一个是母语。有些人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把他们送到英国。结果英国英语好,中国汉语好。没有一个是真的好。另外,你还要考虑教育成本。这么大的投资能收回来吗?尤其是对我们可怜的孩子。但是,如果你愿意花中国的钱,你还是可以学得很好的。除非你像印度的上层阶级,他们从小就把孩子送到英国,刻意把英语作为母语,而这些孩子根本不会说印地语,这是以牺牲母语为代价的。大部分印度人,包括商人和技术人员,英语发音都很差,跟上流社会流利的英式英语没法比。
另外我发现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事实上,我认为我们仍然应该使用中国大陆的传统教科书。国外,港台,口语和文字资料只能参考。如果能完整的学习和掌握一套正规的教材,基础就扎实了,可以往任何方向发展。这是我想谈的主要问题。我接触过一些大中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很有问题。遇到一些语法,他们只会死记硬背发音规则,却不善于发现其规律,不懂得走捷径。当然,这和老师有直接关系。举一个简单的连读和浊辅音的例子。其实这是为了方便说话的规定。再比如,在后面放一些英文的修饰语,其实是很人性化的。说“非常感谢”的时候,后面说“非常”,很有人情味。可以加上“很”或“不太”,修饰语放在后面,使表达递进、轻快、灵活,就像粤语中的“不要晒太阳”、“先喝茶”一样。英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使用也是如此。语法是为人服务的,语法是个好东西。只要掌握了规律,明白了语法的道理,学习就可以投机取巧,要多走捷径,少走弯路。当我们说语法重要时,我们指的是基本语法。没有规则,我们不可能成为方圆。我们说不要太注重语法,意思是不要太玩弄语法,对介词副词的用法吹毛求疵。例如,当我们打电话给某人时,我们能不能只说用…(电话号码)给某人打电话,以及我们能不能只在FLT用不…还有一个口语和书面语的问题。很多朋友总说自己口语不好,问我怎么提高口语。我的回答很简单。首先要搞清楚是口语不好还是基础根本不好。据我所知,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很好的基础,不懂的东西也看不懂。你不能写你不能说的。这是因为,就像我上面说的,我们学的是外语,而不是母语,所以我认为,要想提高英语口语,没有基础,光靠学习是不行的。母语可能说的好,写的不好。外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应该齐头并进,不应该割裂开来。口语好的人,书面语好。但是,书面语好的人,口语不一定好。把书面语学好,打好基础,自然就成功了。有些老同志确实有这个问题。他们会读会写,但是反应慢,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练习口语。哑巴英语当然需要改革,但是我觉得一部分年轻人还是应该重视口语,同时苦练内功,不要止步于卖弄的手势。即使是口语的提高,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能参与简单谈判的英语口语水平很容易达到,但真正能胜任大型正式会议同声传译和口译的口译人员却少之又少。我认为学习英语应该是各方面齐头并进,不能只学某一项技能。这是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的区别之一。一些翻译认为说英语比做翻译工作能赚更多的钱,认为翻译能帮助你学习新的东西,丰富你的知识。翻译和赚钱一样快。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年轻人的优势是记忆力好,而老同志的优势是理性认识。女生记忆力比我们男生好,男生充分发挥理解力。
有些人总是过分强调环境,总是说自己的环境不好。其实他们在家就能学好英语,因为英语环境无处不在,其他语言的环境就不行。首先,我们需要良好的基础和语言天赋。环境是有帮助的,但不是绝对的,主要是内因。其实哪里的英语环境都很好。另一方面,很多海外华人英语不好,要看有没有语言天赋,就像中国的华人有的好有的差,英国的英语有的好有的差。就像有些北方人留在南方从来不学南方方言一样,南方人也学不好普通话。我在广东的时候学过粤语,但是我的一些朋友没有。另外,长期在国外留学的中国人,对国内的情况和一些具体的东西也逐渐陌生。他们的中文不一定好,就算好也不一定能跟上国内的潮流。虽然他们的英语很好,但翻译起来相当困难。因为翻译还是一个高智商的工作,不仅涉及到语言的素质,还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全面,反应敏捷,思维能力强,这些都不是长期留在国外或者在国内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能做到的。英语口语也是如此。普通话学不好的人如何把英语发音好?我观察到,普通话好,口齿清楚的人,英语发音也很好。此外,有些人总是想向外国人学习英语。我们应该知道,与外国人交流是学习英语的目的,而不是过程。和外国人练习英语,尤其是口语,只是为了测试和考核他们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是辅助性的。洋鬼子不懂中文,也不知道中国人应该怎么学英语。我要去深圳见那种侮辱女性的美国人(听说他是个蹩脚的英语老师,来中国谋生。)那会倒霉的。所以外国人是我们用来学习英语的对象,而不是我们的培训师。在学习英语方面,你应该主要向中国学习,中国可以根据中国人的特点更好地指导学生。当然,你选择的中国老师要水平高,必须是英语和汉语都很好的人,尤其是有讲解能力的人。最好是学徒式学习,悟性高的人可以自学。另一个问题是,我注意到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崇尚美式英语,但很少有人学过。我还是建议你学英式英语。英式英语看似复杂,但却地道、真实、清晰。等你真正学好之后,你会发现它比美式英语更容易理解。美式英语表面上简单武断,但并不规范。其实学好它并不容易,也不适合外国人。当然,说实话,我还是很不一样的。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非英语国家都使用传统的英式英语作为他们的学习英语。美式英语对世界的影响很大,但发扬英式英语的只是美式英语中的少数地方,美式英语的主流离不开英式英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许多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英式英语仍是主要语言,而欧洲、亚洲、阿拉伯等非英语国家的大多数人仍在学习英式英语。还有,有些人可以学习一些俚语和方言来表达自己的特质,但都是徒劳。很多都是不规范的用法,有人视之为珍宝。毕竟我们是外国人,为什么要花宝贵的精力去学那些东西呢?外国人跟我们说话会用标准表情,只要你会用标准表情,那就没问题。就好像我曾经认识的一个外国人问我,为什么中国很多人学中文不卷舌头。他认为这是地道的中文。你不需要记住太多的英语单词。你只需要理解一些单词,不一定要用。你只需要玩你已经掌握的单词。你需要记住工作中需要的专业词汇,这样你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有用的东西。
我们应该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后努力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我觉得大部分人的学习目的应该是综合应用,而不是理论研究。现在最实用的领域是什么?个人觉得应该是商科,法学,工程技术。当然,从广义上来说,我们的英语应用应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生活,综合素质和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把英语作为工具和翻译英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的一点是,它们都是一个翻译过程。作为一个工具,其实就是一个为自己翻译的过程。如果你想理解或听懂英语,这是一个英汉翻译的过程。表达出来就是一个汉译英的过程;当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表达,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不同的是,翻译别人的东西要难得多。也许有人可以把一份文件中英文分开看,但是自己翻译不一定可以,因为翻译是一个“转化”的过程,翻译的能力就体现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既要忠实于原文,表达得当,又要迅速果断地把完成的结果“转化”给别人。翻译过程是检验外语水平的战场。我觉得译评职称不应该是高级职称。
本人从事各类口译、笔译工作十余年,包括大型重要会议、技术交流会、中外高层领导会议及大型引进项目谈判口译、正式口译活动数百次;工程、金融、商业和法律文件的翻译,已翻译近千万字。也从事过进出口贸易,国际招标合作,打过国际官司,处理过国外跨国公司的巨额索赔。我认为英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尤其是表达的准确性、真实性、委婉性、暗示性,无论是口语还是英文文档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会说英语的人很多,但专家很少。如果你懂几个英语,可以随便开价。招商引资的项目信息有很多错误。中国网站的英文不是很地道,更何况城市招牌甚至窗口单位的英文标签都是错的。我认为,在高水平上,除了英美等母语人士,中国人的英语最好,其次是德国人。这主要是指发音,但用法的真实性远不及其他很多非英语国家,比如东南亚、阿拉伯国家。中国人的外语水平是最高的。比如,你要把内容相同的法语、俄语、德语翻译成中文,或者把中文翻译成外语,英语一定是最好的。我遇到过很多既会说英语又会说母语的外国人,说我宁愿和你的英语翻译说话。事实上,在对外交流中表达和理解越准确,越有利于工作。我不主张有些外语半瓶醋的人,不用翻译就独自和外国交流。其实外国人和当事人本身的对话会有很多障碍,虽然出于礼貌看似理解,但一般都会假装点头,从他们的表情和反应就能看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尽力利用翻译为自己造福。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很多朋友已经很欣赏别人的表达了,但是还达不到同样的表达水平。可悲的是,一些用户,尤其是一些农民和企业家,缺乏这种意识。他们觉得翻译差不多,没必要在质量上多花钱。事实上,如果你少吃一顿饭,抽一包烟,你就会得到这笔钱。这是意识问题。你一定要明白,低级的翻译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影响你的形象。看看这些人的名片,没有一个做的好的。所以外国人说中国人现在学会注重产品包装,但是信息包装还是很差。另外,对了,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一定要适应各个国家的英语。例如,你必须理解法国人、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和东南亚人所说的英语。
所以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为了提高应用能力,我应该从大学三四年级开始学习专业英语。比如我要开始教专业技术、商务、法律、工程等方面的英语,比如学习合资合同、标准中英文版招标文件、蒸汽机、汽车制造技术等。但现在学校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相当严重。他们太注重基础理论,过去可能教不了文学。有什么用?目前也是没搞过经贸的经贸老师,没搞过旅游的导游都过时了。其他一些专业英语就更不用说了。看来有些过了所谓八级的人,当不了好的专业翻译。听说北京外国语大学要考翻译认证考试,我觉得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可能通过考试的人不一定能当翻译,很多合格的翻译也不一定能通过考试。这就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结果,因为提问者本身不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请问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工程技术翻译工作吗?如果自己做不到,可以报什么硕士、博士?联合国认证的翻译人员是否熟悉各种工程技术的翻译?但是工程技术的翻译量占了目前翻译市场的绝对数量,教育部门应该为这个大市场教书,因为我们学英语是为了用户,是为了市场,而不是为了学术和理论,更不是研究马尾的作用。所以,我郑重建议大学生,要重视学业。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他们只能靠自己。不要迷信所谓的资产阶级权威,要相信我们工农兵。步入社会后,不要相信社会上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其实都只是一种重复的理论学习,就像学校一样。现在社会上的英语培训无非是口语/听力课,四六级,研究生课程,海外班,而社会需求量最大的工科英语却没有培训出来。要成为真正的大师,你必须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你必须多动脑筋,努力学习,依靠自己。当然,最好有专家指导。现在令人担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外语好,拿了奖,考了一些证书,就可以成为翻译,但其实还差得远。无论笔译、口译、同声传译,有证的不一定能做,没有资格证的做的很好。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语言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在战场上经过长时间的磨练,而不仅仅是懂两种语言。翻译是一项特殊的工作。
商科、法学、工科英语中,法学是最难的,应该说是最高境界。很多东西很难理解,需要努力,必须请教。商务英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要想表达好或者写好一份文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写函电、会议纪要、协议容易,做月报、可行性报告、市场调查工作比较难。传统的进出口贸易当然是最简单的,而对外经济合作项目稍微复杂一些,尤其是引入了很多新的合作形式之后,涉及到设备、技术、融资、安装调试服务等各个方面。说到工程技术翻译,应该说是目前英语翻译量最大的领域,而且涉及到机械、电气、化工、土木、仪表与热工、计算机等专业。所以学英语的非技术人员一开始很难进行这样的翻译,所以大多使用英语好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承担翻译工作。但是,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翻译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他可以把自己的语言技能运用到各个领域,让双方在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工程英语大多是连接的。其实一个项目只有几个具体的东西,大部分背景和术语都差不多。一旦进入,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文科翻译,不能从事工程翻译,不是文科专业限制,而是自身技能不够。事实上,我亲眼目睹了许多外语专业翻译人员也很好地完成了各种技术翻译。技术人员的翻译往往有深度,没有外延,一般语言专业的翻译缺乏内涵。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应该具备一些方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除了1和2专业外,他应该能适应各种专业的翻译。专业知识的翻译还是应该以语言能力为主,专业知识只是辅助手段。当然,那些语言平庸,没有专业背景的半瓶醋是不适合翻译的。我个人一直认为翻译是基于语言能力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不是技术研发。仅仅依靠某一门专业知识而忽视语言能力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专业都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知识密切相关,有经验的翻译完全可以覆盖所有主要专业。相反,一些有技术背景的翻译人员却做不好自己的技术专业翻译。有些来自不同语言的译者,语言翻译做不好。翻译的积累就是工作过程。实际上,翻译的工作过程是一个训练过程。例如,参加口译活动是一种口语和专业训练。翻译一份文件,是知识和语言的提升。久而久之,没有覆盖到的内容会更少,远远超过参加专门的培训班所能达到的效果。基本功都差不多的时候,就看谁积累的多了。我现在真的很讨厌一些老师,就算骗钱,只要不误导人家孩子就行;误导孩子固然可恨,但不出轨金钱损失更小;最可怕的是误导人家孩子,骗钱。
虽然做翻译比做工具难,但是翻译还是有它的随意性和灵活性的。虽然我们通常要求翻译要严肃、准确、认真,但在实际工作中是灵活、有趣的。比如在成语的运用上,一般来说不要故作高深,滥用成语。简单就是美,外国人,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商人,都比较简单,比较随意,没有我们大家想的那么深刻。然而,中国领导人喜欢使用成语。如果他们不能表达说话者的意思,除非他们使用它们,他们可以大胆地使用它们。比如在多年前的一次谈判中,中方为了争论合同的管辖权问题,说了一句“不要扔掉西瓜,拣芝麻”。我觉得这个成语很精彩,但是突然忘记了芝麻的英文,于是灵机一动,叫芝麻花生。没想到效果一样好,洋鬼子觉得花生的比喻更好。再比如一个跨国公司的老板抓住谈判的一个漏洞,说了一大堆后悔、错误、怨恨、祈祷、无赖的话,我总结翻译成“不要对我军手下留情。”应该说,这个成语表达了当时当事人的复杂心情。当外国人寻求帮助时,他们经常重复“请”这个词,这个词可以翻译成“善良”。翻译需要机智、灵活和快速的翻译。这么说吧,说话人的素质影响翻译的质量。有些人的发言不合逻辑,不清楚,模棱两可,翻译起来很麻烦。所以国外演讲和国内演讲应该是有区别的,特别是中国的一些领导人和演讲人要注意这一点。当然,翻译(包括笔译和口译)很难出现100%的错误。尤其是大型现场翻译,翻译高度集中,既要听,又要记,还要说。同时还要办理几道手续。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口误,或者下面的人听懂了,翻译可能反应不过来。这很正常,就像翻译中的审稿人一样。这时候翻译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自信,因为懂外语的人是放松的,没有压力的。如果他们犯错多,外交部的一位老前辈十几年前就说过,外交部的冰岛语翻译压力最小。我见过很多自认为称职的翻译,上任后都很尴尬。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的体会是同声翻译比较容易,因为相对来说比较隐蔽,但是同声翻译的快速反应和灵活性不是一般人容易达到的。一个翻译应该不断进步,注意学习新事物,保持自我更新。和汉语一样,英语中的一些科技新词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被广泛使用。例如,象征工业革命的单词turbo在英国和美国的发音与我们字典中的发音不同。进化后的turbo前缀用于各种场合,如计算机、游戏机、武器等。如果理解正确,对翻译会很有帮助。如果用美国电影《圣诞老人》里的玩具涡轮人,
有时候翻译需要逐字逐句,有时候句型要重组;英译汉时注意把长句切割成断句,而汉译英时,断句可以组合成长句。如果在口语翻译中不小心漏掉了什么,可以尝试在下一段适当补充;有时候突然说错主语或宾语,不要改口。你可以把它翻译成主动语态或被动语态。如果没听清楚,先不要翻或者中立,再听下一段,也许问题就解决了。一般来说,英汉翻译相对容易,汉英翻译难度大得多,所以汉译英最好请高水平的翻译。但是在最高水平上,将英语翻译成汉语仍然是困难的。所以我觉得英汉翻译和汉译英的价格差距太大,不合理,难的英汉翻译应该比汉译英贵。汉译英容易理解,难表达。汉译英的原则是:首先不要出错,要简洁,让外国人看得懂,不要有歧义;其次,我们应该选择最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使用英语习语,使我们的英语表达更加真实可信。英汉翻译的主要难点在于理解成语,尤其是书本上找不到的东西。另一个困难是长段落中的插入语。很多翻译遇到大段文字就傻眼,所以开卷考试就更不好说了。其实只要找出括号,修改文字,理清结构,就能解决。有些东西可以在忠实于原文的情况下意译。一定要读透、理解、翻译透,用内功解决。有些译者翻译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达到整体翻译效果。理解意思和翻译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我们的英汉翻译就是把一门外语翻译成我们的母语,很容易表达。有问题的时候可以用模糊的方法,就是尽量把中文意思翻译出来,不要翻错了。翻译应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一般来说,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意译。当然,对于一些有中国特色或者外国特色的东西,只有直译。读者看不懂的直译有时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背景问题。我曾经试图让外国专家修改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英文手稿。改正后的英语看起来漂亮多了,但并不能真正表达原意,尤其是一些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我告诉他,汉语的意思对西方人来说是别扭的,这是背景问题,所以汉译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脱离“洋味”。我觉得一个内功深厚的译者,更多的是一个积累丰富的意译,因为他更容易准确找到对应的表达,而不是只在字典里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孕妇说今年7月份要生宝宝了。这句话翻译成英文肯定会五花八门,对应的说法是她的宝宝预产期在今年7月。请注意Due的用法。也有人说,生意不盈利,不赔钱,就是盈亏平衡。出现的顺序并不重要。还有一个词是学科,应该是指工程项目中的“专业”,比如电力、化工、机械的分工。那么尽职调查翻译成中文是什么?翻译查字典只是辅助手段,千万不能完全依赖字典。还要注意查字典的方法。一个词必须反复检查才能使用。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很多专业术语都是合成词。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缩略语的用法。一是记忆,二是学习缩略语的规律。其实英国人不喜欢用缩写,主要是为了避免给别人带来困难。我不提倡滥用缩写,但是一定要掌握缩写。里面也有一些要领,主要是声母、辅音和部分或复合字母的使用。总之,我认为最好的翻译应该是钟道隆和李阳的结合。还要注意提高翻译的速度。其实越好的翻译会越快,而低级的翻译又差又慢。如果你一会儿查字典,一会儿看资料,一会儿思考,那么你一天翻译的收入可能还没有擦鞋的收入高。一般来说,熟练的翻译应该每小时翻译500个单词以上。熟练的翻译不需要查资料或者查字典,就像做口译一样。但是,和口译一样,翻译工作也不能持续太久,否则效率会下降,两天半的工作会比一整天的工作效率高很多。
很抱歉我说了这么多。可能逻辑上有点乱,也不一定对。但我说的是我自己的独到见解,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感受。跟什么书都没关系,我也没抄袭过别人的东西。希望对你有启发。请给我你的建议。我最欣赏有实战经验的英雄,因为真正的功夫在民间。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就是我们从事翻译工作的同志要树立爱国主义,把单位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牢记周总理的话,做又红又专的翻译。这个很重要,因为翻译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和国家机密的接触很多。过去,翻译的形象一直很差,而《私人张嘎》中的胖翻译给中国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不得不承认,过去翻译汉奸很多,现在也一样。不同的是,以前只有男汉奸,现在有女汉奸。我们要向翻译前辈和志愿军老一辈革命外交官学习,把外语作为斗争的武器,改变世界对翻译的印象。据我观察,现在的翻译基本上有两种,要么不爱国,要么爱国,就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走狗;另一种,因为和外国人接触太多,民族自尊心变强,从而更加爱国。希望大家都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