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三弟”周去世,享年96岁,留下7个孩子。目前情况如何?
说起周树人,大家听到最多的肯定是他的笔名“鲁迅”。说到鲁迅,大家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民族斗士,他的文采、眼光、才华在当时文坛首屈一指。
鲁迅的二哥周作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但关于他的说法不一。有些人欣赏他的才华,而有些人则说他不是一个好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智者有不同的看法!
其实,除了这两兄弟,周家的三弟周,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他甚至达到副国级,但比起鲁迅、周作人的名气,这位真的是个不公开的人物。
他在文学上从来不输给大哥鲁迅和二哥周作人,在生物学上的研究造诣也很出色。他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从思想上倡导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96岁去世,前后两任妻子,育有7个子女。这么伟大人物的后代呢?
周,人,原名宋寿,1911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县督长房新台门。
虽然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但他的童年很悲惨。当周出生时,他的家庭正在走下坡路。
周家本也有过“买地建房,兴办企业,置良田”的突出时期,其祖父周福清做过十几年京官。
尽管他的父亲周伯宜多次通过乡试,落入孙山,但他思想开明,爱国。
母亲鲁瑞来自农村的一个小村庄,却也能通过自学达到读书的水平,有着常人一样坚韧的性格。
但就是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因为当时的动荡而逐渐没落。
周5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因为罪行被关进了科场,使得衰弱的家庭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只能一步步走向衰落。
周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虽然为时势所迫,但在长辈们良好品行的影响下,他也成长为一个坚韧、懂事、自立、豁达的人。
周可以说是在困难中成长起来的。为了救爷爷和给父亲治病,周从小就跟着两个哥哥四处奔波,靠卖旧衣服和首饰为生。
由于家道中落,周从小营养不良,身体瘦弱,但聪明好学。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祖父教他读书。即使他没有开悟,只要有人教他,他很快就会记住一切。
父亲8岁去世,9岁入学。他喜欢阅读,尤其是抄写书籍。他曾说:“没钱买书,就去借书,去读书,去抄书。抄书不如读书。”所以他不仅读了万卷书,还写了一手好字。
祖父在世时,称赞他的文笔苍劲有力,“落笔细腻”。
周曾希望像他的两个哥哥一样去南京,进入一所外国学校,学习新知识,但因为母亲的话,他留了下来。
当时周家已经很困难了。母亲鲁瑞已经守寡多年,她很难站出来作为一个女人。所以,周听到妈妈流着泪说:“你走了,我身边就没人支持我了。”
最终,周悄悄放下行李,选择了留下来,走上了自学之路。
1906年,年仅17岁的周被推荐为绍兴市僧里小学教师兼校长。他每天必须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是校长,有时是老师。
有时他还得负责学校的教务、账目和总务。除此之外,他还要帮助请假的老师,走访学生的家,批改作业等等。
尽管他身兼数职,无法同时做两件事,但他仍然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直到1912学校因资金不足关闭,周建才被聘请到其他学校任教。
也是在这一年,二哥周作人的妻子玉台辛子怀孕生子,需要人照顾,于是妹妹玉台芳子在长兄玉台崇的长期陪伴下,前往中国照顾妹妹,此后一直住在周家。
而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两个未婚男女,也是在这个时候渐渐相爱的。
1914在周作人和妻子鱼台的撮合下,周娶了二哥的妻子和妹妹鱼台芳子,并给远在北京的鲁迅写信。
鲁迅在日记中记录了周写给鲁迅的一封信,信中说他和于于农历二月四日结婚,并于次日收到他们结婚的照片。
周和余刚结婚时,感情如胶似漆,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孩子不到一岁半就夭折了。
从1915,周在绍兴女子中学任教,直到她于1919离开绍兴。
在此期间,周不仅从事教学实践,而且还致力于植物学研究。他们中的许多人受到了鲁迅的影响。
根据他与鲁迅的通信,鲁迅鼓励他自学,他可以以植物为研究重点,因为植物材料容易获得,成本低,而周本人又喜爱植物,于是他开始了植物研究生涯。
鲁迅还从日本寄来了有关的书籍和解剖显微镜,这使周在研究中更加得心应手。
虽然送来的书都是英文的,但周还是一本一本地查字典,这大大提高了他的英语水平。
和周和余相继出生,一儿一女,即女儿周和儿子周凤儿。
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周渴望去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于是也和鲁迅一起把家搬到了八道湾11号。
次年,经鲁迅介绍,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哲学,参加普通科学等课程。北大开放、包容、科学的精神,让周学习和理解更加深刻。
他开始深入思考爱情、婚姻和离婚,关注个体的自由和价值,批判封建道德下的媒妁婚姻和卖淫制度,反对物化女性,鼓励被压迫的女性勇敢追求自我。
1921年,经鲁迅介绍,周离京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这一工作持续了20多年。
当周离京时,玉台房子已经怀孕并有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所以周没有要求他的妻子随他去上海。
然而,在1922生下孩子后,于还是不想去上海。她不想离开北京的繁华生活。周甚至回一次北京劝说妻子一起离开,但都被她拒绝了。
无奈之下,夫妻两人分居,感情日渐生疏,交流渐行渐远。双方无法相互理解,于是问题随之而来。
此后,周在上海从事编辑、出版和科研工作,而于则在北京过着舒适的生活。她不仅不理解丈夫的工作,还时不时给周写信要钱。
周开始不喜欢他妻子的行为,直到他遇到了以前的学生王云如。与余不同,王蕴如与周同甘共苦,使周找到了知音。
1924年,周与鱼台坊子离婚后,在上虞郝坝与王允如结婚,两人生了三个女儿,都很优秀。
在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工作的同时,周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号召人民加入救国行列,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参加了协商会议,开始了他的建国生涯。周生活清廉,贡献突出。
在周的生活中,与前妻* * *抚养的四个孩子,可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但他们的境遇都不如周和王允如这对“灵魂伴侣”所生的三个女儿。
1915大儿子刚出生,周给他取名,但孩子没能活一年半。
1917,二女儿的出生缓解了夫妻俩丧亲之痛。
我女儿的名字叫马丽,也叫杨东鑫。杨东鑫自幼随父母到北京,在北京长大,长大后学音乐,到上海求学,曾住在鲁迅家里。
解放后,她和丈夫定居唐山。不幸的是,她在1976唐山大地震中去世,享年59岁。
1919五月,周和鱼台房子的第三个孩子(又名凤儿)出生了。但后来,周和鱼台芳子的关系破裂,给孩子带来了无尽的伤害。
因为父母离异,他长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所以很讨厌父亲。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1937年,鲁迅去世近一年后,周家的母亲晚年一直为失去儿子而悲伤,于是二哥周作人提出,适逢母亲八十大寿,准备办点大事,或许能给母亲带来些许安慰。
此时,周也来与新婚妻子王允如庆祝生日,但实际上,当时周与于的离婚迟迟未果,王允如在这些年为生儿育女。
于是周也存了一个为王允如争名分而与余了断的念头。
生日会当天,余看到周公然带陌生女子回来,立即与周发生争执,然后流着泪跑回房间,并打电话给日本大使馆,让日本宪兵抓人。还好接电话的人喝醉了,没当回事。
他的儿子周凤儿看到他的母亲哭了,非常生气,于是他拿着一把军刀冲到了周和王允如的面前。要不是身边的人眼疾手快,这一刀早就捅到周身上了。
发生的一切都令人恐惧。周一边生气一边说:“我要和你断绝父子关系!”然后和王允如匆匆离开了北京。
周凤儿再也没有和父亲有过任何联系。毕业后,他成为北京市第九十五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他和他的妻子一生没有孩子,但后来收养了他妻子和姐姐的孩子周玲。在周玲之后,他与梁启超的孙子任梁结婚。
事实上,周和余之间的感情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周凤儿,更是破碎的家庭关系,给小儿子周凤三留下了心理创伤。
周风三出生于1922年2月。这时,周和鱼台芳子已经分居两地。虽然矛盾没有激化,但已经不可调和了。夫妻俩彻底分手后,周与儿子断绝了关系。
周凤三那时候还很小,但他从小就没有体会过父爱。他一方面渴望父亲能看到他,另一方面又恨父亲抛弃了他和母亲。
纠结的心理让他在敏感脆弱的青春期拿起枪,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与、周玛丽、周凤儿、周凤三不同,周身后的王允如所生的三个女儿都是各方面的人才。
1926年,周和王允如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取名。周野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英语专业,后来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解放前,周野南下加入新四军,之后就和家人失去了联系。解放后,王允如从上海搬到了北京。
在火车上,我碰巧遇到了很久没有和家人联系的大女儿。我又惊又喜。这时,站在我母亲面前的已经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女战士了。
此后,一家人长期在北京生活,周野被分配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当时总工会妇女部部长是瞿秋白的妻子,而周和瞿秋白是朋友,自然成了的秘书。
1966开头,她父亲调回北京。她先与丈夫张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后回京专攻写作。
她已经完成了《鲁迅旧家庭的衰落》、《上海的鲁迅》等。其中《我的叔叔鲁迅先生》入选六年级第一本语文教材,表达了她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
周野于1984年死于肺癌。为了让周不再感受到失去儿子的痛苦,他的家人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周经常问为什么他的女儿不来看望他,而周不久后也去世了。
周和王允如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于1927。金舟是医学领域的天才。她就读于上海中山医学院。
在1948,周秘密入党。他带着家人从上海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他的二女儿金舟和小女儿周翔也中断了学业和他一起去了。
从那以后,金舟和她的姐姐周野一样,选择了当兵的道路,她被分配到了军区卫生部。
金舟于1954年被派往苏联学习,从事化学毒剂的研究。回国后,她被分配到医学研究所,后来担任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她的丈夫金敬德也是军人,两人都是上海医科大学的学生。
金敬德毕业后参军。曾在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身边当过一段时间的保健医生,后担任空军总医院内科主任、空军司令部门诊主任。
可能和他自己的职业有关。由于药物和放射性的长期影响,金舟退役后身体一直不好。后来2001死于红斑狼疮。
小女儿周翔的人生经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错误。
周觅出生于上海,1932。在上海读完中小学后,他随父亲去了西柏坡,因为时任统战部部长的李说:“马上就要解放了,回京读书也一样。”
所以周觅没有在西柏坡读书,然后回到北平继续她的学业。但也正是这种延迟,让她报考清华的时候,恰逢中国大规模选调生赴苏联留学。每个部门都有名额,出版总署派不出去人,所以她选择了周觅。
就这样,她不得不放弃清华已经寄出的经济专业录取通知书,去了苏联。因为周鹏是出版总署派来的,所以特意安排她去莫斯科的印刷部门学习。
然而,学了半年后,周翔发现苏联的印刷与国内不符,于是决定转专业。
她向父亲周咨询,周建议“女孩子最好当老师”。
因此,周鹏转到了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学前教育,并结识了四位来自中国的外国学生,其中包括她未来的丈夫顾明远。
回国后,周鹏在北师大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后转向比较教育方向。41年间,她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授。
5年前,85岁的周鹏女士和88岁的丈夫顾明远先生也应邀回到绍兴老家祭祖。周老说,这是她自1948以来第二次祭祖,真的感触很深。
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童年,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轨迹。既然给他们带来了生命,就应该承担责任。
上一代的恩怨已经结束,下一代下一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他们或多或少与“周”有血缘关系,但生命永远是他们自己的,他们不会再相见,也不会成为“周”形象的缩影。
他们会带着先辈的荣耀闪耀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更好的自己。
1,大家的风格——我认识的民主党派领导人。小伟力。新华出版社。
2.中国民主党派历史人物传记。雁栖。华夏出版社。59438+0994+04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