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你内心的孩子

这是一本让我感触最深的书,但我却无法开始拆解。它解决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困惑,也一步步印证了我与内心孩子和解的过程。读它的过程仿佛是穿越一望无际的海峡,泡在水里,时刻感觉喘不过气来。

看完了整本书,想起了几年前写的两篇旧稿,终于意识到自己当时做了一件多么正确的事情。既然这本书是一本自愈书,我就不按照参考书的开书套路来解读了。我简单说一下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地方,然后附上我和内心的孩子谈过的文章作为学习笔记。

一个印象:丛林和花园

你住在丛林里?还是在花园里?

生活在丛林中的人,受到生存价值、竞争成败的影响。这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以成功、魅力和权力为基础的社会阶层,而这一切都被内心的恐惧和害怕所主导。恐惧使人无法拥有爱的意识,人会自然而然地破坏或摧毁自己和他人。

生活在花园里的人,世界应该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在花园里,人们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都被接受。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价值就是接受他们的本来面目。大家互相支持,爱自己。不需要比较。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才华就好。在这里,他人被视为资源而非威胁。

丛林里的生活让人如此疲惫无助,花园里的生活让我们向往又羡慕。年轻的时候,我一直认为成为别人眼中最优秀的人就是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成长,我意识到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为了活得被别人认可而失去自己。只有与自然和我们自己联系起来,我们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克服恐惧,找到快乐。

印象二:能量图像

想象你站在一个分为三个同心圆的圆里,有外圆、中圆和内圈。外圈称为保护层。在中圈,我们称之为脆弱情绪层;内圈是中心,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位置,在里面我们是最舒服最灵活的存在。在这个中心,生活是一种深度放松的状态,你可以欣赏自己独特的才能,而不必证明自己。

核心层——生命的本质和核心

当我们回到中心时,我们会感到与自己的生命和存在融为一体,我们会感到爱、信任、活力、天真、有趣、平静、稳定和深度放松。是一个接受生命慈悲,放下信任,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空间。我们出生在这个空间。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是纯洁的,信任的,天生的爱,充满活力,没有保护。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保护的需要,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完全脆弱。没有身份,没有姓名和住址,我就是我,但是当创伤出现的时候,就会形成另外两层,所以我也失去了原来的纯真和信任。失去这种状态并不不幸,因为它所呈现的挑战和潜力是将天真和信任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的状态。

中间层-脆弱的情感

年轻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些创伤,这些创伤可能来自不同的来源,比如被拒绝、被压抑、麻木不仁、缺乏温暖、紧张、被虐待、被比较、被压力、被苛刻、被批评,但最大的屈辱是,我们没有被支持做自己,而是被限制成为别人期望和要求的人。人性中脆弱的自然状态是柔软,接纳,开放,快乐。但受伤后,脆弱感夹杂着恐惧、孤独和羞耻。

外层防护层的防御机制

外圈是我们用来把痛苦的能量挡在外面以免受到伤害的屏障,也是我们用来控制混沌生活的方式。保护脆弱情绪的一个主要方法是符合一个角色和一个自我形象。我们躲在各种角色背后,变得强大,变得受害者,变得性感,变得有爱心,变得最好或最差,变得开心果,变得有灵性,有魅力或有运动天赋。我们从小就建立了这些保护层,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不自知。于是,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拒绝能量,把自己逼入无奈的境地,以收敛来抑制自己的恐惧感,结果,生活的能量和欢乐也受到了影响。保护层把生命能量锁在里面,切断了感觉,切断了自由流动、充满活力的创作能量。我们与他人的冲突大多来自于我们的保护层与对方保护层的冲突。我们在自己的保护层里,等着对方先打开来保证自己的安全,然后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会觉得很愤慨。

这个能量图会让我想起人生必经的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仿佛我们从核心层走到中层和外层,最后又回到核心层。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玻璃瓶罩住的人。我可以看着周围的人来来往往,但我总是摸别人,别人也摸不到我。当时我就知道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但是找不到问题的根源。现在觉得保护层太厚了。保护层越厚,内在强度越弱。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敢于卸下防备的人。

印象三:恐惧和内心的孩子

恐惧是机能障碍、边防暴力和崩溃的根源。恐惧本身不是问题。那些没有被认识到、感受到或接受的恐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问题。

想象你正看着一个受惊的孩子。这个孩子可能是你认识的人。他可能很小,还在蹒跚学步。也许你年龄大了,请允许自己花一些时间去感受孩子的恐惧。有些事情让孩子感到害怕,但你不知道是什么,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不确定露面是否安全。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可能会在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不信任、困惑和恐惧。他可能在环顾四周,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坐立不安,或者眼神闪烁,东张西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这样一个内心深处恐惧和不安全感的孩子。想象自己是一个孩子的空间,或者感受到一个受到惊吓的孩子的能量,这可以帮助你与内心深处恐惧和不安全感的内在空间建立联系。

如果我们生活在没有“觉知”的状态下,我们的大部分行为和思想都会被这个生活在恐惧中的孩子所驱使。我们必须经历自己沉重的否认和防御,开始用内心受惊吓的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感受事物。最后,当我们终于可以理解这个受惊吓的孩子的感受时,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隐瞒了这么久。

第一次2013.11.19

01

许多年后,她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那是在一个下雨天。倾盆大雨使得窗外的雨刷越来越弱。她左顾右盼的时候很烦躁。你想过去吗?你想去看看那个孩子吗?她还好吗?这么大的雨你为什么不走?她蹲在沙堆上干什么?那个小小的蜷缩的身影让她觉得很心疼。我想偷偷看一眼,就看一眼,然后离开,但她还是推开门,打开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过去,生怕打扰了孩子。她越是走到前面,就越是小心翼翼。

这孩子很敬业,把头埋在沙子里建城堡。被水浸泡过的沙子根本无法成型,但孩子还在拼尽全力的堆积,崩塌,再堆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站在原地,想看看这个倔强的孩子还能坚持多久。最后,她被打败了。她对孩子说,“我们去另一个地方,在沙漠里耕种是没有结果的。”

孩子慢慢抬起头看着她,她的目光像一把利剑在瞬间穿透了她,让她感到有些羞愧。孩子站起来,拍了拍手,左边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耸了耸肩,一句话也没说就转身走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伞滑了。她在雨中蹲下身子,继续她孩子的工作,堆积,倒塌,再堆积...

02

第二次见到小女孩,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天空非常蓝,草又绿又软。女孩仰面躺着,嘴里叼着狗尾巴草,双腿交叉,微微跳动,浑身叛逆。

她大步走过去,大方地在女孩身边坐下。女孩斜睨了她一眼,闭上眼睛打盹。

“你寂寞吗?”她问。

“你生我的气了?”她又问。

“我错了,你能原谅我吗?”她继续问。

女孩说:“闭嘴,我要睡觉!”"

“我很孤独,我很生自己的气,我一直无法原谅自己!”她低声说着只有她自己能听到的声音,但她知道那个女孩一定听到了,因为她看到女孩紧闭的双眼浑身湿透,慢慢地顺着太阳穴下降,落在草丛里,在阳光的折射下,像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一样闪闪发光。

03

第三次见到小女孩,是一个冬天的晚上,炉子烧得很旺,烤红薯的香味溢出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女孩坐在一张大书桌前,桌上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作业。她把一本厚厚的小说盖在一本英语书下面,竖起耳朵,如饥似渴地盯着那本书。当她走到孩子身边时,孩子警惕地抬起头,双手合十,发现是她。她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继续埋头看书。

“还喜欢看书吗?你在看谁的?琼瑶?金庸?三毛?席慕容?王维?”她摸了摸孩子的头发,这是她早就想做的。

?“你还喜欢他们吗?”孩子终于抬头看着她。

“我喜欢,但我不看。”她说。

“那你在看什么?”孩子问。

她想了一下,笑了:“鲁迅。”

“年轻人滋润土壤?”孩子有点好奇。她知道,在她这个年纪,鲁迅的书只停留在“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脖子上戴着银戒指,手里拿着钢叉,用尽全力去刺一匹马。”但是那人扭着身子,从他的台阶上跑开了。"

“是啊,少年润土。”她说:“后来,润土的身材加倍了;以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成了灰黄色,增加了深深的皱纹;像他父亲一样,他的眼睛周围都肿了...手里拿着纸袋和长烟斗,手又粗又笨又裂,像松树皮。”

“啊?他怎么变了?”孩子问。

她说:“因为他失去了原来的自己!”

孩子不解,说:“人怎么会迷失自我呢?”

沉默良久,她缓缓说道:“人往往会迷失自我。因为胆怯,因为自私,因为焦虑,因为焦虑,因为我想逃避。”

她紧紧地握着孩子的手,心想:这辈子再也不会解脱了!

第二次2014.07.27

01

清晨,浓雾从河的一边蔓延到另一边,像一张精致的白纱床。金色的芦苇随风颤动,枝叶上的晶莹露珠顺着细细的芦苇茎渗入泥土,泥土里夹杂着枝叶的清香。这是一个如此安静的早晨,她又看到了那个孩子。

一条鲜红的裙子从她的视线中闪过,瞥了一眼,钻进了芦苇丛。她追上他,撕开层层芦苇,让湿漉漉的小枝划过脸颊、手臂、小腿和所有裸露的地方,痒痒的隐隐作痛四散开来,难受极了。

她喊道:“等等,姑娘,等等……”只有红裙子闪得越来越快。

无数树枝像优步一样伸出它们的手臂来阻挡前进的道路。她走过梅花堆,跳过桃花阵,游遍千山。经过无数次的坚持和坚持,她走到了芦苇丛林的尽头。小小的身影站在悬崖边上,悬崖是一条宽阔的河流,一望无际,波涛汹涌。

风很大,她耳边只有风声。孩子在风中最后一次回头,用嘴唇对她说:“我要回去了!”"

02

“不,不要!”她突然从床上坐了起来,额头上布满了厚厚的冷汗。

夜已经很深了,月光淡淡地洒在雕花窗沿上,透过花沿的细缝,映在孩子身上。孩子坐在凸窗旁,脸半明半暗。

“做梦?!"“梦见我了?!"“你后悔吗?!"“想摆脱我吗?!"孩子带着疑问做了陈述。

而她除了气喘吁吁,一句话都吐不出来。

“送我回去!”“我也讨厌这里!”“我讨厌虚伪的你们!”这孩子声嘶力竭地喊道。

她无言以对,用手背擦了擦汗,掀开被子,下了床,手里倒了一杯温水,暖暖全身。

“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因为我有一颗像玻璃一样清澈的心?然后,你在这里,你让我回去!”孩子掏出自己的心脏,砰的一声砸在大理石地板上。银瓶破碎的声音首先穿透了她的心。

她看着西格蓝蒂的玻璃像流星一样划过夜空,落在她的脚下。她看见孩子从窗台上跳下来,她洁白的脚踩在流星上。波光粼粼的流星瞬间化作了哨所外断桥旁的一朵梅花,妖娆夺目。是的,太刺眼了,刺痛了她的眼睛。她转身大步走了。

03

又是黎明时分,路灯依次熄灭。回家的路清晰笔直,她拖着长长的影子慢慢走着。怎么见孩子?如何告诉孩子成长和痛苦的关系?如何填补空缺的岁月?

她突然停住了,孩子坐在不远处的石阶上,蜷缩着身子靠在路灯柱上睡着了,长长的睫毛上挂着泪珠。她走过去,孩子很自然地倒在她怀里。她像猫一样,伸了个懒腰,选择了最舒服的睡姿,安然入睡。

她试着用指尖去摸孩子的睫毛,孩子睡眼惺忪地醒了:“对不起!我又任性了。你生气了吗?要不要送我回去?”

她微笑着,为孩子整理了一下凌乱的头发,轻声说:“不,只有你能让我拒绝麻木,明白是非,过着痛苦又快乐的生活。”

她知道这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害怕被抛弃,被遗忘,被孤立。这个孩子渴望爱和被爱,渴望真实和纯洁。这孩子虽然弱,但能坚持。虽然他总会受伤,但他从不因为受伤而放弃目标。

孩子小声说:“可是blx不在了。”

她抱着孩子,坚定地告诉孩子:“没关系,我们可以把它换成水晶心!”

也许这个孩子的存在会让内心承受更多,走更多的路,会有几次这样的冲突,但是没有这个孩子,谁会给她前进的动力呢?谁能证明她还活着?

有你一辈子,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