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影响力有多大?

作为一个电影明星,李小龙的影响力不能说无与伦比,但绝对是空前的。早在1972年,李小龙就在权威杂志《黑带》评选的“世界七大著名武术大师”中排名第一。日本人称他为“武圣”,拳王阿里称赞他的功夫超越时代。如今,李小龙的全球功夫粉丝越来越多,各地都有固定的粉丝协会。李小龙的影响力已经遍及全世界。而人们也在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这位功夫巨星最大的敬意。

李小龙的头号粉丝:周星驰

周星驰称霸21香港金像奖,第一个要感谢的人是他的偶像李小龙。

我们很难对各种外来影响进行考证。就电影而言,仍有络绎不绝的各国电影人在作品中缅怀李小龙,而喜剧之王周星驰首当其冲。李小龙对周星驰电影的影响显而易见。周星驰不是动作演员,但他一直把李小龙作为自己事业的标杆,李小龙的剪影经常出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龙的传人》中,周星驰饰演周小龙,而饰演父亲的元华自称是李小龙的弟弟,所以周星驰在片中称李小龙为老师。

在周星驰的新精武门,赌徒,武侠状元苏,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长江七号等等,都能看到李小龙银幕风格的痕迹。毫不夸张的说,李小龙一直活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功夫电影的片头音乐就是抄袭李小龙精武门的配乐。在《少林足球》中,陈国坤的守门员和黄底黑条的运动服是李小龙在《死亡游戏》中的经典出场,这也曾出现在许多中外电影中。周星驰对李小龙最真诚的感谢,是在2002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周星驰凭借《少林足球》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他感谢的第一个人是李小龙。

模仿李小龙经典风格的国产电视剧数不胜数。除了即将上映的由陈国坤主演的《李小龙传奇》之外,早前还有一部由武大伟主演的系列剧《江湖中的龙》,这两部剧都是根据李小龙辉煌一生的故事改编的。影星周文建主演的电影《过江龙》是对李小龙精神的另类记忆。虽然效果一般,但诚意可嘉。

动作电影明星甄子丹曾出演电视剧《精武门》。甄子丹在电影中的举止和武术设计都是模仿李小龙电影版的精武门。甄子丹也被认为是最接近李小龙气质的演员。甄子丹最近出演了电影《叶问传》,在片中他饰演了李小龙的导师——咏春拳大师叶问的传奇。

国际巨星成龙经常在作品中表达对李小龙的敬意。成龙出道之初,曾在李小龙的电影《精武门》和《龙争虎斗》中客串,被视为与李小龙的银幕对手戏。《唐山大兄》的导演罗微准备提拔成龙为李小龙的接班人。1978年,成龙拍了电影《新精武门》,里面成龙不断模仿李小龙的踢腿和双节棍,但是电影的效果很不理想。成龙终于靠自己找到了适合发展的银幕风格,但李小龙还是经常出现在成龙的电影中。比如《城市猎人》里的影厅大战,成龙在银幕上按照李小龙的招式战胜敌人,还不忘说一句“龙哥,谢谢。”

洪金宝也是李小龙的坚定支持者。洪金宝出道时,经常客串李小龙的电影。《龙争虎斗》开头就有一场经典对决。曾经有传言说李小龙和洪金宝有过一次小小的较量。洪金宝回忆说,李小龙的步法让他猝不及防。李小龙的遗作《死亡游戏》也是由洪金宝创作的。洪金宝对李小龙最深的致敬是在电影《飞龙过江》中,模仿李小龙作品中的经典场景,通过喜剧的方式重新演绎,被认为是一种用心良苦的恶搞。

在世界电影圈,李小龙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中国华人动作演员和武术导演进入好莱坞后,李小龙的功夫魅力也被植入好莱坞电影。例如,在《黑客帝国》中,袁和平是武术指导,主人公尼奥的许多武术动作都是模仿李小龙的。而同样由袁和平任伍指的《查理的天使》、《杀死比尔》等电影中,可以看到李小龙动作片的性格。《杀死比尔》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本人就是一个功夫电影迷。他专门为女主角乌玛·瑟曼设计了一套黄色背景的黑色条纹运动服,在外形上向李小龙致敬。

在传记电影方面,好莱坞也为纪念这位功夫巨星制作了许多纪录片和传记片,如纪录片《李小龙:迷失的采访》、《李小龙:勇士之旅》、《李小龙-不死之龙》等。,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纪录片。1993年,环球影城还花钱拍了《李小龙传》,由新星李截主演。影片反响并不大,都是因为李小龙的武侠魅力不是一般人能展示出来的。

在李小龙的纪念日,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纪念李小龙的活动。除了1993李小龙逝世20周年时授予他的终身成就奖外,2005年还颁发了“世纪之星”奖,他的女儿李香凝代表父亲领奖。

2005年6月27日,李小龙诞辰65周年之际,一尊比例为1: 1的李小龙铜像也在香港星光大道揭幕,以表彰这位巨星为香港电影所做的努力。此前一天,由当地艺术家伊万·菲乔利奇创作的李小龙铜像也在波黑南部城市莫斯塔尔揭幕。莫斯塔尔在20世纪90年代的波斯尼亚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这座城市竖立的李小龙铜像是反对种族隔离的象征,被这座城市的各个族群所接受。伊万·菲乔利奇希望用李小龙自强不息的武侠精神激励人们战后重建家园。

无论何时何地,李小龙的名字总会被唤起,但他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珍藏的回忆。李小龙的精神不会死,他的电影也将永存。

出生:1940 165438+10月27日。

死于:1973年7月20日。

十二生肖:龙

他曾就读于香港拉萨尔学院。

7岁看电影,13岁习武。

功夫入门:咏春拳

父亲:李海泉(粤剧名丑)

母亲:何金堂(欧亚混血儿)

夫人:琳达

儿子:李国豪(拍摄时意外身亡)

女儿:李香凝(来自电影)

李小龙有一个哥哥,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

李小龙在儿子李国豪的陪伴下安息在美国西雅图的湖景公墓。

五大杰作:

唐山老大哥(1971年)

精武门(1972)

猛龙过江(1972)

龙入(1973)

死亡的游戏(1973)少年时代的李小龙。

李小龙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李小龙年轻的时候很瘦。他的父亲在儿子7岁时就教他练习太极拳,因为他的体格很强壮。13岁时,李小龙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学习咏春拳,并在家中架起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奋练习。此外,他还练习了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足等拳法,为后来开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武术水平,李小龙不仅学习了中国的拳术,还学习了西方的拳术。在参加西方拳击培训班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部关于世界冠军路易斯的拳击比赛的纪录片,从中学习了冠军的步法、姿势、拳法和训练方法。他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拳击比赛,不断丰富自己的实战经验。赴美深造,创立截拳道。

18岁时,李小龙决定离开香港去美国留学。

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相当艰辛。他进入大学后,除了学习之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武术上。他在学校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1964年,美国在加州举办了全国空手道大赛。当时年仅24岁的李小龙横扫所有参赛选手,夺得冠军。

李小龙通过不断的改进,逐渐精通功夫,甚至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其中,“李”、“寸拳”、“勾手”是他的独门绝技。

李小龙是个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种拳法,还擅长长棍短棍双节棍等各种器械,还学习气功和硬功。

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李小龙吸收了西方拳击、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武术的优点和特长,并总结多年的经验创造出一种拳法——截拳道。成立博物馆,广教学生,推广真功夫

为了推广中国武术,李小龙在大二时租下了校园内一个停车场的一角,挂上了“范缜国立美术馆”的牌子。他边教边练,很努力,技术进步很大,尤其是腿法。

在郭,他遇到了来学习武术的女医科学生。经过一年多的交往,他们渐渐产生了感情。1964年8月,他们正式结婚。结婚后,李小龙和妻子双双辍学,合力开办了一所武术学校。

自从李小龙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唐人街制服4名持刀歹徒,并勇敢救下中国女孩的消息见诸报端后,李小龙的名字就传遍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等电视台也请他表演腿功,中国功夫备受人们关注。而他创办的樊振国术博物馆也逐渐兴盛起来。李小龙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经常参加各地的武术比赛,先后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开设武术分馆和学徒。武术博物馆的规模和设备不断完善,世界上许多杰出的武术明星如美国空手道冠军劳力士等都争相拜他为师,好莱坞著名影星如詹姆斯·亨平、史蒂夫等都是他的弟子。世界冠军阿里也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美国各派拳手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里切磋武艺,他的“以武会友”的宗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涉足电影界,功夫震惊世界。

20世纪70年代初,一股中国功夫电影的浪潮席卷全球。李小龙响亮的名字震惊了全世界。

1971年夏天,李小龙接受了香港乐嘉电影公司的邀请,拍了一部以中国武术为主题的电影,名字叫《唐山大兄》。该片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达到300万港元。

继唐山哥之后,李小龙拍摄精武门,引起了更大的轰动。李小龙在片中的大无畏精神和惊人的格斗技巧,尤其是他在《李》和《卧拳》中的表演,让人赞不绝口。此后,李小龙组建了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猛龙过江》、《死亡游戏》,还与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合拍了《龙争虎斗》,并亲自出演主角。龙威的猝死仍有增无减。

就在李小龙雄心勃勃准备拍完《死亡游戏》的时候,1973因药物过敏于7月20日在香港突然去世,享年33岁。

李小龙因为在武术和电影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1972和1973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1972还被评为香港十大明星。美国报纸称赞他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术之圣”,香港报纸称赞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和电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国、日本、英国、香港、台湾省等国家或地区,各种纪念李小龙的杂志和专刊同时出版,称他为“弘扬中国武术最得力的人”

李小龙是多才多艺的,文艺兼武打。每当练武的时候,他都沉浸在武术理论和训练方法的学习中。他生前留下了7部武学笔记和6部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录》、《二段式棍法》、《李小龙拳法图解》(英文版)、《李小龙武术技法》(英文版)。世界各地的武术杂志仍在研究和介绍他的武术,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仍然钦佩他。回首李小龙作为中国武术传人的一生,人们永远怀念他热爱中华民族、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向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