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英语单元课件
第一,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从死记硬背转变为理解并应用于交流。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巧和策略,学会将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加强。他们不再认为英语课堂学习枯燥乏味,主动参与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加强了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因为这节课有很多生词,所以课前我教他们读。在备课的时候,发现它关于宇宙的知识很专业,刚开始很担心,但是了解到高一的学生在地理课上学过一些相应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处理的时候注意到了细节问题。我觉得以后也要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这堂课是阅读课,主要介绍关于空间和人类起源的知识。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形成和人类的形成。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总结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技能。因为这节课有点抽象,所以需要足够多的图片来理解,形成感性认识。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介绍宇宙形成的话题。
2.从网上下载一些太空地图给学生看,明确星际空间的划分,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助于理解文章。(一些新单词写在黑板上)
3.学生读完课文后完成精读练习。
4.两人讨论了人类的起源。
5.语言学习-难句解释。
6.总结文章,一是找到关键线索,二是写作手法。
7.小组讨论,包括复述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通过这节课总结所学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教学策略
联锁,紧凑的设计。先用录音和图片来引起兴趣,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文章,通过回答问题来把握细节,认识宇宙形成的过程,然后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和特点,学会总结,用英语复述,最后在讲完这一课后总结自己的收获,让自己掌握阅读技巧,增长见识。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会用英语口语判断别人给出的依据,给出自己的看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一些关于宇宙的精美图片,引起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文章的兴趣,减少陌生感。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过程
(一)热身介绍
老师用PowerPoint单独展示空间,学生不需要详细记录细节,因为不是听力课,只是了解宇宙的形成和分布。
然后提问:
(2)阅读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
1.让学生解释文章的标题。
2.为了让学生知道宇宙是什么样的,帮助他们理解文章,老师展示了几张图片。
4.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答案)。
5.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再次略读。全班分成五组,并给每组分配任务。文章五段,每组概括一段的大意,要求用不超过三个字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3)难点
因为只是阅读课,所以语言点不详细讲解。就是为下节课做准备,找出四个难句让学生解释,并逐一说明它们属于什么从句(从句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总结(概要)
学生掌握了每一段的大意后,就能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1,找出宇宙形成的线索
2.写作技巧分析(用时间顺序和简单过去式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训练中描述某件事情时模仿这篇文章的技巧。
(5)小组工作(任务)4人小组
这时,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已经非常熟悉,进入英语交流环节。
1,复述课文,老师给一段,中间有很多空格,学生根据课文填空。
填空:
2.谈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你能从课文中学到什么?)
学生可以说他们想保护环境(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至于如何保护,因为时间关系,下节课再讨论。
(6)作业:复习课文,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文章。
第六,课后反思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从阅读文章的表层意义一步步走向探索深层意义,让学生了解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比如先带着问题读课文,回答问题,然后总结段落,再分析句子(这是表面理解),最后总结全文,让学生通过字面理解达到* * *知识——保护环境,升华到深层理解。导入部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没有使用书本上的例子,而是准备了录音和图片作为导入,时间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对更多知识的渴求。
缺点是阅读后答题的部分,设计题多为wh-问句,没有充分照顾到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复述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难度稍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