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河南语文中考试卷质量分析

炎热的季节,想着取暖。看着学生们的中考成绩,我又要仔细审视面前沉甸甸的试卷了。

一、本班中考成绩分析:

这个班的语文中考成绩不理想。参加中考的有54人,通过考试的有32人。80分以上有14人,72-80分有18人。八个人50分以下。与平时成绩相比,出入不小。通常学校按照人数最少的班级折算的平均分在80分左右。这次平均分没有经过学校换算,我拉出来的全班平均分在70分左右。差距非常明显。从整个年级组的表现来看,整体表现也低于平时的模拟考试,尤其是高分学生。

原因是什么?只有分析眼前的试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对试卷内容的猜测:中考试卷难写。

1.异常题型中的难点;

2.在试卷涉及的内容上有难度;

3.难点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察;

4.难点在于阅读文章的深度;

5.难点在于作文命题范围狭窄,学生无法结合生活。

这张试卷真的很难吗?我们来做一个试卷质量分析,也许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二,试卷和试题质量的综合分析

1)有什么不寻常的问题吗?

从试卷题型来看,与往年大体相同,分为积累与运用、现代文学阅读、古诗词阅读、作文四大题型。大题类型基本没有变化。

可以肯定的是,题目方向的变化与考察点的内容不同,引导方向非常明确。

1.积累和应用的变化

积累和运用涉及4个6小句子。1.2小句的语音字形仍然以2字、3字、4字短语和成语为考察点,第二个小句中出现的“罐”、“柱子”、“蒸馏水”等词不是课本上的生词,而是学生生活中经常使用,容易被忽略的词。看来汉字的使用和生活的具体化是语文问题的一个方向。其中“咋舌”、“推”、“冒烟”、“肥壮”等词体现了方言语言的考察方向。

策略指导和概念分析①:注重多角度、多方向的词汇积累,在注重书面语的同时,注重至关重要的方言和口语。这也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息息相关: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第四个话题是读名著。2016的目的是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分析他的优缺点。①猪八戒西游记②宋武水浒传③米开朗基罗(名人录)和今年的分项1提供了中国经典著作《妖娆龙虎山之殿》和《万寿山五庄观》的文言文版书名,第二个分项提供了外国名著,梳理了相应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关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熟悉的是模糊的故事内容,是人物的一个大概形象。对于看文言文版的同学来说,从来没有涉猎过。这种问题有点难。这应该是很多同学丢分的点。

策略指导和概念分析②:从这一点来看,中考名著的推广将不再是长久的浮云和流水,必须深入阅读,提倡文言文版的阅读,不仅是让学生多督促老师,更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这是对传统文化理解和传承的又一次加强。

第五题的段落与民谣的流行有关,意在训练段落与句子的逻辑关系,是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但内容也关系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第六个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相对于通常的会徽题目,题目更简单,这个题目的设置意图其实就是想通过这样的题目传达一个学习汉语的方向。

策略引导和概念分析③: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语文题目倾向于以传统文化为主导,内容更多地联系到社会关注的话题和自然科学的综合阅读理解。

2)深度阅读文章难吗?

现代语文阅读中,《只有垂柳设法离开》故事情节简单,情感真挚,读起来并不深刻,四小题涉及的学生也很容易得分。而刘禹锡反复吟诵的诗《只有垂柳才管别离》,又一次用凝练的诗歌文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让一天没上学的孩子背一首很难积累的诗,很难。不得不说这是课题组苦心经营的结果,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复兴大家心中的传统文化,哪怕是一个孩子,也要有中国文化的痕迹。

第二篇阅读短文《宣纸的前世》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宣纸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数集中,题目简单。对于练了很久的同学来说,除了第一道题,其他的题应该说都是不错的分数。

策略指导和概念分析④:说明文的题目最好能引导学生掌握固定的水平和答题方法。只要理解了内容,说明文是阅读中最容易得分的。这篇阅读短文再次体现了核心语文素养传递的一个方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今后的阅读训练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关于中国传统元素的文章。

3)难点在于学生无法结合生活的作文命题范围狭窄。真的吗?

也没有。这次中考作文题目有两个。一种是半命题作文:“越来越多——我的自我”;一个是如何看燕子低飞,再飞高。一篇自拟题目的素材作文。

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话题涵盖的范围很广。前者重在自我成长,是一个审视自我欣赏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写一篇真情实感的记叙文应该不成问题。关键是要表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我的变化至少要写两件事或者两个阶段。通过对比变化,我会越来越成为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会意识到我是从什么来的,我的意图自然会从中产生。

第二个物质构成也涉及到生命成长中的默默积累与张扬的关系。人生庸俗的时候,要以展翅高飞为理想,忍受别人的不堪,才能最终成功。意图也很明确,放低身段就是往高空飞,比如:放低身段,高高在上;储蓄和爆炸;只有妥协才能完美;只有善于处理事情,才能有大作为。高与低之间你懂什么?

策略指导和概念分析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多关注生活中的问题,多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任何选材上训练学生锤炼思路,让他们在把握思路的时候,不偏不倚,而是正中靶心。

总之,综上所述,2017中考试卷难度适中,内容体现了教育的转型方向:语文核心素养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也给了我们2018中考复习一个清晰的指引。只有阅读经典,关注传统诗词歌赋,关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活力的民间文化,中国才能在未来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让历史沉淀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中考质量分析后的工作思考

对教学工作的思考

1.思想指导上有偏差,方法上有问题;

2.课程标准学习不到位,教学理念渗透不彻底;

3.基础知识培训落实不到位,没有平时分散处理基础分的习惯;如果养成平时积累单词的习惯,中考前就不用突击讲解了,效果完全不一样。

4.复习期间开展多种集中有效的测试活动,避免做题和讲题,教学方法简单机械,使效果打折扣;

5.知识点训练的强度不够。

战略指导和概念分析⑥

1.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尤其是中国的文言文版本,而不是泛泛而读,肤浅地抽象。就是几个章节的分享,一个人物一个人物的串联,让学生自己对名著的框架结构有个感觉。

2.鼓励学生多背诗词歌赋,形成博学多闻的习惯,用更扎实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去落实;

3.有意识地把积累的对事物的灵活运用借用到写作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质量。

4.对于材料的信息提炼和观点表达,以及材料构成的训练,可以进行系统的整合训练,让学生对段落衔接、不连续的文字、材料构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涉及的角度不同,但训练点是一样的。

5.写作通常注重文章版面的稳定性,多积累一些生活中的真实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注重创新的思路。考试作文一定要反复讲解,写稳作文,不要急于求新,要持之以恒,求稳。因为作文阅卷真的太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