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角度看,儒家和法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儒家和法家的政治思想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人性、平等、政治统治、民本和战争思想。一、阶级立场和哲学基础儒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衰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提出的政治主张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法家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立志改革,主张战争,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儒家站在自己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周朝的“礼”,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仁”,孔子视之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法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来源于道家的“道”观,认为人要依道而行,即法家所提倡的“法”。二、政治思想要点儒家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最理想的工具,是让贵贱、老幼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为准则。贵贱、老幼、亲疏都有自己的仪式,以至于君君,大臣、父亲、儿子、兄弟、弟弟、丈夫、

妇女的理想社会,并实现和平。儒家所提倡的礼,主张中庸,杜绝纷争和混乱,使贵贱之别,老少之别,亲友之别。是一种伦理理想,渴望用儒家理想建立西周初期的政治统治。法家认为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最理想的工具,主张“依法治国”、“脱离法律”。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在执法上,主张赏罚分明,轻罪重罚。重视法律的作用,忽视仁义教化。法家主张极端的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应该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利,主张君主用法律、艺术、权力来对自己的家人、王公进行统治。总之,儒家把礼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法家把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儒家把道德作为维护礼的力量,法家把法律制裁作为推动法的力量。三、人性论与政治统治方法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所以提出一些民本思想,主张德治人治。儒家的“德治”学说就是提倡道德熏陶和教育。儒家认为,无论人性是善是恶,人都可以受到道德的影响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转变,让人心生善念,知耻而不恶。这是最彻底、最根本、最积极的方式,是法律制裁力所不及的。儒家的“人治”学说,是重视人的特殊性、人可能的道德发展、人的同情心,把人作为可以改变的、具有复杂的选择能动性和伦理性的“人”来管理其统治的思想。从这个角度看,“德治”与“人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过程,“人治”强调道德家本人,是一种圣人政治。因为儒家认为“人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了“治民”、“治民不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法家认为人性是利己的,所有的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法家认为,人都有“趋利避害”或“趋利避害”的本性。所以要用利益和荣誉来诱导人们去做。比如在战争中,如果你立功了,会给予很高的奖励,包括官职,以鼓励士兵和将军一起英勇作战。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也认为君主应该实现王权专制,用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力。法家主张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色。当法家宗师韩非提出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时。法是指完善法制,势是指君主的权力,要独揽军政大权。艺术是指控制大臣、掌握政权、执行法规的策略和手段。它主要是检测和防止叛乱的罪行,维护君主的地位。法家认为“权力体系被君主打破,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中,不准虾兵蟹将行使,从而建立了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皇帝本人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约束。第四,儒家的历史观保守倒退。孔子希望社会能回到西周初期,继续礼治。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已经出现,这种历史观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青睐。法家反对保守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提出了“违法过去,不遵现在”的思想。韩非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治时移者,不易也。”

混乱”,他讽刺保守的儒家思想是一个愚蠢的人在等着他。5.平等思想虽然儒家提出人不分贵贱,都可以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德”,然后进入仕途。而儒家否认社会是平等的,认为人有智、愚、德、孝之分,社会应该有贵贱之分。劳动的农民、工人、商人靠技艺生产东西,勤劳的文人靠管理世界来管理人吃人,各司其职,形成了尊卑的对立;认为亲属关系要以辈分、年龄、父母等级、性别等条件来形成亲疏、尊卑、辈分的划分。儒家认为,以上两种差异对于维持社会秩序都是不可或缺的。儒家眼中的社会秩序,就是上述两种社会差异的总和。法家并不否认或反对尊严、资历和亲密关系的差异和存在。法家注重法律和政治秩序的维护。人会有功必有赏,罚必有罚。什么样的行为应该受到奖励和惩罚,这是一个客观的绝对标准。不因人而异。要有同法一赏一罚,让大家都守法,维护公平。法家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该有歧视,不应该有个别待遇。而法家的平等思想只体现在法治上,对君主没有任何制约。相反,君主应该凌驾于法律之上,借助法律来统治臣民。儒家和法家的平等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同的平等。六、法家的农战思想传统的儒家思想将社会各阶层分为士、农、工、商,重农抑商,主张富民政策,但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法家,自商鞅以来,主张抑工商,使民不农。农耕和战斗是紧密相连的。法家采用的是军事组织与人民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即耕田作战。

再加上战时实施军法,他把臣民牢牢控制在领主手中。对人民的控制比儒家更紧密,这也是为其统一政权服务的需要。儒家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希望实现礼治。只有法家完全主张武力统一,统一的政治形态是完全集权的。即所谓“事在四方,必在中央。圣人坚持,四方来功。”什么都做错了?杨权最终被商鞅应用于秦国,使中国成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七、尚贤思想儒家崇尚贤能,认为尚贤是政治的基础,理想政治是圣人政治,主张教人、选贤任能,实现以德治国。法家不喜欢尚贤。他们认为臣子权力过大会损害君主的专制权力,不利于统治。法家认为“权力体系被君主打破,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中,不准虾兵蟹将行使,从而建立了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皇帝本人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约束。后人点评:仁不施,攻守之势不同。这大大削弱了法家在中国统治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在随后的朝代,大多以儒家思想治国,法家思想被吸收到儒家思想中,成为统治思想的一部分。儒法两家也成为中国政治思想乃至中国文化思想中最重要的学派。其影响延续至今。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现了儒家和法家思想对我国当前政治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