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规则英语

没那么多

汉语中有多少日语借词?这是很多网友纠结的问题。这不是因为日本人所说的“中国人自卑”,而是因为日本人自卑。他们想不出什么可说的,只能纠结于汉语中所谓的“日语外来词”。此外,一些中国人,尤其是一些学者或公众人物,更是火上浇油,一再污蔑中国人“中国人没有日语外来语就不会说话”。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汉语里有多少日语外来词,胡说八道。

对此,有网友曾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别人借给别人1000元,这个人还了10元,还说没有这10元,别人活不下去。”的确,日本人想尽办法证明这“10元”是他挣来的,不是中国人借给他的,所以没有这“10元”他活不下去。但“离开‘10元’”和“别人活不下去”并没有逻辑关系。日本人的这种心态,用我们上海话来说就是“穷乞丐还是习惯奢侈的[1]”,是自卑的表现。日本人没知识没脑子。我们学者或者公众人物,甚至教授,是不是也一样无知无脑?但他们也自诩“有文化”、“有见识”、“聪明”,以一种道貌岸然的方式“教育”他人。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汉语中所谓的“日语外来词”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据1984出版的《汉语借词词典》统计,来源于日语的借词有878个,不到汉语借词的8.8%。[2]汉字和汉字词在日本广泛使用。“从《说文解字》的9300字到《康熙字典》的49000多字,几乎都是日本使用的。近年来,筑口博士先后撰写了49000余字和520000余字的《伟人和他词典》。新村的“心圆”附有日文字表,是日本人创造的汉字,中国没有。只有134个字符,占日本使用汉字的0.2%。”[3]这里的反差是巨大的。

不知道为什么,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彬彬教授在《上海文学》65438-0998第8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被割裂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问题》的文章。他轻率地断言“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人文术语,有70%是从日本引进的”“左”。正好我写这篇关于日语‘外来词’的文章,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词’,否则根本写不出来。”[4]这篇文章后来被广泛转载引用,意义被无限放大,夸张到“据现代语言学家的研究统计,现代汉语中70%的科学术语来自日本。”[5]从王彬彬教授所说的“社会人文”到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整个科学领域。还有人夸张地说“现代汉语词汇70%是从日本引进的,现在中国人说话、写字都用日语外来词。“它还扩展到了整个语言领域。王彬彬毫无根据的声明被无限放大了。2013年8月9日,著名音乐人高在电视节目《晓说》中说:“只要看到两个字,基本都是日本进口的。所以今天的现代汉语使用广泛,有大量的词,其中一半以上是双音词,都是从日本传入的。“这纯粹是没有常识的胡说八道。

先不说1984出版的《汉语借词词典》收录的大部分借词都是双音词,日语借词不到8.8%。只是从英敏先生的《中国人留日史》来看,英敏先生也承认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比日语借词多。[6]那么如果汉语中日语借词的数量已经超过一半,英语借词已经超过日语借词,这个算术就不能算了。除此之外,汉语中还有其他的外来词,比如俄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等,远远超过100%。即使是小学生也会认为,如果他没有被击中头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怎么回事?请高解释一下。

其实不用担心汉语里有多少日语外来词。从上面可以看出,日语中使用的汉字远远大于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没有汉字,日本人根本不会说不会写,松下、李珊、田丽、井边、河滨这些名字都拿不出来,日本人只能编号,连日本的名字都只能“尴尬”了。对于汉语中为数不多的日语借词,数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按照概率,不到5%的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一般可以忽略。但根据最近新加坡学者和日本人的研究,汉语中有2000个日语借词,占《现代汉语词典》(1979版)56000多个词的比例不到3.6%。很多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可以用汉语固有词代替,更不用说汉语词汇的多义性了。偏偏有人以此为例,还“头皮发麻”“毛骨悚然”。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汉语中有多少日语借词。是因为没有中国人们就不会说话吗?不然我们就把老祖宗创造的文字交给日本人,我们就没脸面对老祖宗了!

必须先说明,有些学者的论文考察日语外来词在某个句子中的比例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把现在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词全部组合成一句话,那就是100%;我们也可以完全避开所谓的“日语外来语”,组成一个句子,比如“你吃饭了吗?”,则占有量为0。同样,用我们青年时代常用的日剧中的词来说明日剧在今天几乎不存在了,日语词“容易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更有市场”,也是不合适的。

汉语中有多少日语借词?根据《汉语借词词典》,有878个词来源于日语,包括“奥巴桑”(老太太)、“寂地”(木屐)、“卡达尔”(粘膜炎)、司机(司机)、书(备忘录)等。根据日本上藤圭介先生的《中国人留日史》,* *共收集了844个日语借词[9],并不像网上说的“来自日语的汉语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而且很多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汉语来源的汉语借词词典》[65,438+00]中有65,438+094个日语借词,不完全是日语创造的。其中不少是明清以后从中国传入日本,被误认为是日语借词。

沈国伟教授在《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序言》中承认,根据日本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汉语借词词典》中的44个日语借词是明清以来汉译英书籍中频繁使用的。据其考证,仍有43个词(含15重复),也曾出现在《华英词典》[11],完全是从中国引进的。沈国伟认为,根据他的整理,汉语中大约有1600个日语借词[12]。但是他没有公布这些1600的日语外来词。我想知道它是否包括那些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的词。

此外,日本慕白大学的陈力维教授在他的《词的漂移:近代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存在》一书中还提到,电力、电报、电信、铁路、工业等11个词是从汉语到日语的新词,其中有7个是沈国伟的翻版。【13】意大利学者马西尼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19世纪汉语借词研究》一书中,收集了19世纪中国书刊中发现的500个新词,其中48个被认为是来自中国的新词。【14】因此,《汉语借词词典》中有124个词在汉语中不应视为日语借词。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更多被误认为日语外来词的词将被认定为汉语词。

在《留日中国人史》一书中,英敏先生引用了许多梁启超等人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词语,如“化学”、“物理”、“银行”、“资本”、“民主”、“自由”、“权利”、“义务”等。现在都是日本从中国引进的新词(不是)。书中引用了梁启超先生对新词的评论和徐若对中国翻译界的评论:“翻开一本新书,十有八九是从日本引进的”,这只能说明当时的中国人不懂新词,误以为是日语外来词,但并不代表这些词真的不是来自中国。而且“大师”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就有了[15],唐代刘禹锡的《程依娜曲词》中有这样的话:“愿郎长寿,为大师。”清代蔡恒子《虫书》中写道:“结婚第三日,你竟将书拿入府中,照录而行。你实际上成了自己的主人。”这里的意思没有变,只是把《汉语借词词典》中的“主人”改成了“英雄”,算是日语借词了。

1958邵荣芬在《中国语言》第7期+0958发表了一篇《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文章,列举了服从、希望、记录、命名、破产、解放、假设、交易、函数、算术、绝对性、实验、宿舍、新闻、资料。郑典也在《中国汉语》第68期撰文,指出现代汉语中王丽达借用日语的词语,把“对”、“语法”、“历史”、“伦理”、“心理”、“积极”等词误认为是日语的借用词。秀敏先生也承认了这些,包括“化学”这个词。【16】因此,这30个词应该从日语外来词中剔除。

有一篇厦门大学顾江平关于豆丁的博士论文《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本文通过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20世纪初的汉语词典进行了筛选,对以往的政论文章、奏疏、随笔、笔记等原始文献进行了梳理,并阅读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报刊书籍,收集了2250个未重复的日语借词。

从本文可以看出,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只占《现代汉语词典》(1979版)56000多个词的4%,而不是现代汉语的70%都是日语借词。“没有日语外来语,中国人就不会说话”。必须指出的是,顾江平的论文并没有把那些现在在《汉语借词词典》中根本不用的日语借词排除在外,还把八卦阵、护他人、并列、并列系、1915版《辞源》[65400]中没有全部收录,可以说顾江平曾经出现在现代汉语的各个角落,现在已经把根本不用的词全部收入囊中,应该是很全面的了

沈国伟教授在《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语新词的创造、接受和使用》一书中考证出《辞源》1915版及其续编1931版中有336个日语词和336个日语词。看来顾江平真的统计了很多日语外来词中现在不用的词。

而且在这65个词条中,沈国伟教授还保留了现在不再使用的代课老师(代课老师)、代课学校、分支(分号、分支)、(胰腺)等词语。还有,“算术”这个词不应该是日语词。中国古代有《九章算术》,“算术”一词的含义一直没有改变;“苏伟”和“探测”也要去掉,现在中文是“味精”和“探索”。据词源统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汉语中源自日本的词汇减少了约85%。中国人不仅不会说不会写,而且说得更流利,写得更顺手。中国的科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甚至中国的经济已经超过了日本。对于那些“不会说日语外来语”的骗子来说,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对于这2250个日语借词,顾江平博士论文分为日常生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类,分别为879字、1022字、349字。以23个具体学科划分,数量最多的学科是经济学、法学和医学,分别达到311、129和124。[19]

我查阅了梁等主编的9月出版的《经济学大词典》,1994。,而* * *则收录了4288个名词术语。根据顾江平的统计,经济学中的日语外来词,不管有没有保留到现在,只占7.25%。即使把顾江平统计的社科类1022日语借词全部统计到经济学中,也只占23.8%。而那套社科系列词典计划出版多达10种,还不包括哲学。1022“社会科学”的日语借词,不到中文社会科学术语和术语的3%,远非王彬彬教授所说的70%。似乎在1998中,王彬彬教授在《分隔中西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一文中,大大夸大了事实。

现代汉语中70%的科学术语来自日本是真的吗?我有一本1996国家自然科学术语审定委员会出版的物理术语,有8264个术语收录在* * *。所以就一门学科,物理学,349个自然科学的日语外来词,无论是否还保留,只占物理学术语的4.22%,更不用说整个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范畴的标准科学术语(不算非正式和同义词),有几十万个,而日语外来词只有349个,甚至不到6500个。你说“现代汉语中70%的科学术语来自日本”不怕闪了舌头?哪个现代语言学家研究统计学?他能成为“语言学家”吗?!

现代汉语中真的有70%以上的日语外来词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现代汉语还有大量的其他外来词,远远超过日语。东吴大学曹伟教授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曹伟教授认为:“英语是世界上最开放的语言,直接或间接吸收的外来词是世界上最多的。即便如此,英语词汇中有将近一半是由民族继承的;汉语的开放程度和英语不一样。难道真的很难认同汉语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发展到近代,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吸收外来词汇而形成现在的状态?”[20]胡玉书在《现代汉语》中也认为:“在吸收外来词方面,由于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构造方法的复杂性,汉语中直接借用外来词的比例较小。”[21]至于高、在《现代汉语借词研究》中所说的:“在汉日融合的过程中,现代汉语吸收了许多日语词汇成分,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借词。”意大利学者马西尼曾批评说:“一些研究现代汉语的学者一味强调过程的后半部分,他们认为进入汉语的日语新词是从日本借用的。事实上,这些词中有许多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几十年后又回到了中国。”[22]而且,高、、在《现代汉语借词研究》[23]中只列出了450个“日语借词”,并不算真的“很多”。

有人会说,现代汉语中70%的日语外来词是指汉语中的常用词,汉语中最常用的词中70%是日语外来词。对此,曹伟教授的研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根据曹伟教授根据全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测试确定的3051常用词的研究,现代汉语3051最常用词中有83个最早出现在清代,占8.21。五四以后有187,占18.49%。但65,438+0,968个B字最早出现在清代,占7.42%。五四以后有506个,占25.7438+0%。还有72个词没有收入《汉语大词典》。[24]总的来说,2979个最常见的词中只有不到31%最早出现在清代及以后,所以可能是日语借词,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借词或中国人创造的新词,民族继承词占69%。也就是说,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词中,有近70%是汉语固有词。那么,所谓“写作时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词,否则根本写不出来”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有人认为“从~转化、反~、主义、泛~、~行动、~公式、~炎症、~社会、~规律、~自然、~故事、~边界、~问题、~类型、~时代、~率、~腺、超~”但这样的理由说不通。在我的文章《驳中国人没有日语借词就不会说话的谬论》中,我举了一个“哲学”一词的例子,这个词显然是由具有“智”之义的汉字“者”和后缀“学”构成的新词,在中国古代常被用来和其他词组合成一个学科名称,如“玄学”。明末清初和清末,中国学者与西方人合作,创造了“数学”、“化学”、“植物学”等现代学科名称,被日本人采用。根据上述观点,日本人以汉字“着”加后缀“学”形成的新学科名称——哲学,应属于从日本传入的汉语词汇,而非从中国传入的日语词汇。不仅如此,所有日本人以“薛”为后缀形成的新学科名称,如美学、经济学等。,应该也属于从日本传入的汉语词汇。能持有上述观点的人把“哲学”归结于日语外来词,导致无法解释的矛盾。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比如现在国内流行的“科学发展观”这个新词,应该算是从日语中借用过来的。但其实日语里没有这个词,怎么借?胡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不是用了日本的观点,借用了日本的外来词?笑话!这样的说法根本不能成立。此外,像“~的”、“学”、“解”、“论”等用法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怎么能算日本人呢?!《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的”都是日语借词吗?你开玩笑吧!毛泽东的诗《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炮声隆隆》中的“黄洋界”一词也是日语外来词吗?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的性论,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三国时期杨全的物论,都是日语借词?那时候日本连汉字都没有。怎么会有“日语外来词”呢?胡说八道!多么厚颜无耻!应该是“哲学”、“美学”、“肯定”、“否定”等词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都算作汉语固有词。主张“中国人没有日语借词就不会说话”的人不承认这一点,他们的逻辑就是这么矛盾。

用上述“构词法”来鉴别日语外来词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这种“构词法”是汉语固有的,而不是日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是符合汉语构词的,所以无法分辨是汉语词还是日语词。而那些不符合汉语构词法,一眼就能知道是日语单词的词就被淘汰了。如果用“构词法”来鉴别,那么那些所谓的“日语外来词”应该都是汉语词汇。

纠正高的一个错误,“警”字出自《金史》。[26]它不是日本人创造的,日本人只是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特殊人群的名称中使用了“警察”一词。“~屋”的用法在中国古已有之,如著名的“三潭印月”,其横匾是清代干嘉年间一位著名书法家所写,不可能受日本影响。这里的“房子”指的是“空间狭小的特定场所”。无论是日本的“花屋”“本屋”,还是中国的“咖啡屋”“面包房”,这个意思都不是“店”的意思。[27]所以不能用“~屋”来识别日语外来词,否则“三潭印月”就成了日语外来词。

丹麦语言学家奥托杰斯珀森(OttoJespersen)曾说:“在许多语言中,各种成分仍然清晰可辨,就像一副扑克牌可以挑出红心和黑桃;但在英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的情况下,我们有一个更微妙和密切的混合物,就像在一杯茶里放一块糖。过了几分钟,就很难说哪个是茶,哪个是糖了。”[28]汉日借词也是如此。这些话已经在你我心中。要真正搞清楚哪些是汉语词,哪些是日语外来词,是非常困难的。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日语中被认为是外来词的“机关”这个词,就有几个意思:1。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2.机械控制:机构风光;3.处理事务的部门;4.谨慎而巧妙的策略。这四个意义中,只有3个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意义)”,其他3个都是汉语固有词汇的意义,所以“器官”一词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其他3个具有汉语固有词汇意义的词都被混淆为“日语外来词”。

再比如“关系”这个词,1。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2.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物之间的某种联系;3.对相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4.一般指原因、条件等。5.表明组织关系的证明;6.联想;涉及这六个意思的,只有1。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其余为汉语词,但“关系”一词仍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算术上有“四舍五入”,民主上有“少数服从多数”。为什么日本人的一种引申用法完全盖过了汉语词汇本身的几种用法,汉语固有词汇变成了“日语外来词”?

有人会说,话是这样的,但我有个反例。比如“简单”这个词,并不是汉语固有词汇,应该算是所谓的“日语外来词”。“简单”这个词在中文里有三个意思:1。结构简单,线索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2.普通;3.邋遢;而日语只表示1。那么“简单”这个词用在中文之后,就扩展了两个意思。按照上面“机关”这个词的原因,“简单”应该算作一个汉语词汇,但它仍然是一个“日语外来词”。

一些固有的中文词汇传到了日本,比如革命、* *和谐、经济、社会等。,其词义发生变化,回到中国,成为“日语借词”。然而,当一些日语词汇传入中国后,其含义发生了变化,但仍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比如“禁止”在日语中是“控制、监督、管理”的意思,而在汉语中是“明确取消或禁止”,意思完全不同,但仍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再比如“劳动者”,这是日语和汉语的“劳”、“者”等词结合而成的新词,意为“劳动者”;但现在汉语中的“劳动者”是指“参加劳动,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有时也指参加体力劳动的人。”含义比日语广很多,但还是“日语外来词”,等等。反正有些人说“是”就是“是”,没有任何规则。

关于“* * *和”这个词,一般认为“共和”翻译成英文始于1886年的《英英与语言森林的融合》,冈本健介[29] 1891年写的《墨西哥》有“* *和政治”。中国最早在1903年对章太炎使用“* * *和”一词。但我发现,在1880年,黄遵宪就已经在韩国战略书中使用了“* * *和”这个词,说:“盖其民主国,* *而治……”。[30]此处“* * *和”一词应对应“共和”,不仅早于章太炎的1903,也早于日本的1886“以英统英”,故应先用。由于黄遵宪在1877年担任中国参赞时,与日本密不可分,所以无法确认是他首先使用了“* * *和”这个新概念。

一般认为,是在中国留学的日本留学生翻译日本作品将“日语外来词”带入汉语。中国最早翻译日文书籍是在1899年,范冰卿翻译了桑园收藏的《东方史大纲》(范冰卿不是留日学生)。大量翻译日文书籍是在20世纪以后。“1902-1903期间,留日学生的翻译倾向十分强烈”,[3653.100001010106]然而,傅云龙《日本游记》(1889)和黄遵宪《日本志》(1890)中出现的新词,仍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理由是其文章介绍了日本

但是为什么日本人寄回那么多从中国翻译过来的书,他们的新词没有受到中国的影响呢?!没道理啊!总之,日本人极力把汉语词算作他们的,而中国人把他们排挤出去,希望把所有现代汉语词都算作日语。于是,,高等人纷纷表示,“没有日语借词,中国人就不会说话。”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