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去英语化”基础教育“降火扶正”
在大学语文屡次被降格为选修课的时候,四六级还是很火的。这种习惯早就趋于年轻化。一边是教育部发布的“国十条”铿锵铿锵,一边是少儿英语班、英语兴趣小组、口语培训如火如荼——正视过度英语化的基础教育,纠正全民英语狂潮,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013全国“两会”上,仍有代表委员呼吁,中国的英语教学陷入怪圈,学英语已经“摧残”了中国的教育质量,中国应该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此后,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她的新浪实名认证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加大语文教育力度,取缔社会儿童英语课,解放儿童,拯救语文!话虽煽情,但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秒赞。有一点是肯定的,基础英语教育回归工具属性,素质教育多元取向的实践,必须从孩子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的做法深有利于舆论,有利于相关领域的整顿和平衡。
真正让人担忧的是,虽然当地教育部门从课程设置、考试评价等角度为小学英语降温营造了制度环境,但能否取得实效,还有待多方面的检验。比如校外培训机构对小学教育“去英语化”的回应就很耐人寻味——“低年级取消英语就好。”因为有调查结果显示,80%左右的家长认为小学一至二年级取消英语不会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原因并不复杂。反正迟早要学习,要考试。笨鸟先飞,不如在前面歇着。更有甚者,中国的父母一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起跑线情结”:不准他们偷偷溜出学校,他们就憋不住回家吃面包。最坏的结果是把廉价的学校英语教育推向贵族语言培训市场。这对于财力有限的父母来说,是一件比较纠结的事情。
当然,小学“去英语化”只是时间问题,这本身并不是对外语教育地位或功能的否定,而是一种理性回归的趋势。但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仅仅从课程设置或者考试评价的角度来看,显然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个层面的配合和努力:一是社会对英语教育的祛魅,不能继续搞证书崇拜。如果所有岗位都要求四六级证书,所有晋升或荣誉渠道都对英语情有独钟,那么小学的努力很可能就白费了。二是让汉语言文学教育真正“从娃娃抓起”,发挥母语教育的基础作用,从而纠正语言教育的失衡。
小学“去英语化”不是不学英语,而是针对虚热基础教育“降火强身”。如何让这样的美好意图实现基础教育的美好愿景,还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说到底,教育的走向不仅仅是一个制度和禁止就能解决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