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国人的英语是哑巴吗?

说到中国人对自己英语的评价,几乎第一句话就是“

我的英语很差

”,第二句话后面往往跟着第一句话“我的读写还可以,但听说差一点”。这第二句或多或少像是前一句的借口,也就是说“我的英语不是很差,只是有点哑。因此,“哑巴英语”的说法越来越流行,一些人对此感到焦虑。也有很多专门针对这个问题的教学方法和书籍。但是,深入到那个以我的英语水平来评判我的人的潜意识里,这更多的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辩护,告诉别人我的读写能力还不错。随着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其危害也越来越深。

早些年,我在中国做过一些英语教学的讲座,问听众关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问题。每个人都充满信心,好像他们相信中国学生擅长阅读和写作。所以我总是安排下面一集。

我告诉观众,我在美国的早年,学习很努力,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那时候互联网刚刚起步,还没有网络娱乐这种东西。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金庸迷。多亏一个知心朋友买了一套当时三联刚出版的金庸全集,寄给我。作为一种放松,我把这一套36本的金庸全集看了三五遍,以至于读了100多本那个厚度的书。那么,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读写好”的朋友们,你们读过多少本英语书?

场景总是立刻从梦中醒来。就算是在座的英语教学同仁,不算课本,也未必能看完100册。大多数人从未读完一本书。那么这个阅读能力强,从哪里入手呢?

首先是语言测评体系的导向,这是由托福、雅思等国外英语考试的特点决定的。可能在准备这些考试的过程中,阅读和写作部分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难。考虑到命题的实际情况,阅读部分的文章风格非常接近。只要拼命熟悉题库里的阅读文章,上路很容易。至于写作,一篇或几篇短文和小学语文作文比起来,都算是小儿科。以母语建立的写作能力,按照英语套路练习,可以很快提高。

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接触和判断口语和书面语的机会不同。一个哑巴很快就会被发现,但是如果出现一个不识字的人,他可能可以和人聊很久而不透露任何东西,尤其是在旧社会遇到一个从小就学会讲故事的不识字的艺术家。学完英语后,我们会有机会和外国人交谈,有各种各样的面试,这些都不容易处理,因为我们接触很少。再加上早期在国外听说的难度,这些都在导致人们认为自己的听说能力较弱。

其实口语有一个线性特征,就是一个音要依次出现。注定口语无法表达太复杂的内容。换句话说,听说并不需要太高的语言能力。根据相关研究,一个住在远离人类居住的山区的文盲居民,一生中会使用上百个单词。

在英语环境中,刚开始说话只是有点别扭。其实谁都会说话,不然连饭都买不到就饿死了。我见过最简单的“说法”,是一个亚裔老人在洛杉矶海滩上满是游客的麦当劳餐厅点餐。他指着最上面的菜单,伸出两根手指说:“二,二”。服务员给了他2号套餐也不奇怪,因为他是指着菜单点的多。结果老先生还是在那里说“二,二”,几个回合下来,服务员越来越糊涂。这时,老人转过头,指着一张桌子。仍然有一个老太太坐在那里。他点了两份二号餐!

我用这个小例子来说明“哑巴”英语其实并不需要多少英语,也不代表英语水平有多高。回头看看你母语中的情况,你是否有良好的母语语言能力取决于阅读和写作能力。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文盲,他/她的语言不是哑巴,而是水平不高。

看不懂单词和短语的英语是可怕的“文盲英语”。没有“读万卷书”的基础,就达不到“有文化”的英语水平。阅读是人类通过语言获取信息的首要手段,也应该是母语和外语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请不要在中国谈论“哑巴英语”。没有阅读的支撑,英语只能是“不识字的英语”,如果你说的是不识字或者半文盲的英语,那你在英语国家就永远成不了“有文化”的人!

(注:作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硕士学位。

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是追踪三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中国学习汉语的过程,并论证该过程与在中国学习英语的过程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