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过程还是结果?

三件事背后的“结果三定律”:结果性、互换性和易复制性。如何培养这种结果思维?

一个策略

结果思维在工作中的实践

如何在职业生涯中提高自己的结果思维?

练习方法很简单——假装自己是“外包公司”和“乙方”,以自由身的姿态在做事。

如果有这样的情况:

作为行政助理,你的领导让你买三张去南京的火车票。他们明天将参加南京的一个展览会。但是你上网查了所有车次,发现没有票。你会怎么做?

如果是员工,你可能会说:“对不起老板,你说来不及了。现在没有票了。我帮你刷,尽量弄。”

但如果你是一家票务公司,你承包了这家公司所有的旅游任务,你还想赚这个钱?你的思维方式会完全不同。

你可能会说:

“现在有四种方案,你看选择哪一种:

答:我继续用抢票软件刷;同时找票贩子加价,大概是100元,下午应该可以拿到;

b:如果黄牛做不了,还有替代方案。去天津反转。天津来的大巴还有票。时间会多4个小时,价格多100元;

c:我查了机票。大概是600块钱一个人比较贵吧。只需要1.5小时就可以到达。

d:真的不行。包车也可以。直接开到那里需要10小时,价格3000元左右。

最后我打电话给南京的朋友,他们让我们先把东西邮寄过来,先帮我们安排展览。这样我们就能在那天早上到达那里,我会多争取半天时间。"

做同样的事情,你觉得谁更有价值?这其实是立场不同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

罗伯特之前提到过?清崎的ESBI体系:员工-自由职业者-老板-投资者,他们的时间投资回报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结果思维也是在不同的层次上。

为什么外包思维很重要?

公司之间,借口、过程、理念、想法……都不能交换,只能交换结果。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独立的公司,一方面是检验自己是否做出了“可交换、可复制的成果”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也是锻炼自己“自由职业态度”的绝佳机会。

外包心态是站着的,以下三点建议可以让你在职业生涯中更好的实践:

1.确认结果:很多时候专业人士只知道对方传递的动作,而不知道结果。反复确认结果。

2.多给选项:不要出题,给选择题;不要给选择题,给选择题。人喜欢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

3.超出预期:尽可能超出别人的预期。就是这一点一滴,让人永远记住你。

结果思维在创业中的实践

现在把你的结果思维提升一个层次,想象一个“第二职业”的案例。

如果你现在发现自己有一种能力——特别喜欢并擅长手绘,那么你在你的三件事中写上“每天画一幅手绘”。但是——你现在知道了,这只是一个行动。用结果思维来升级吧。

首先要问自己的是结果的统一性:“手绘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是快乐,那就是兴趣,不管画什么,快乐就好。

但如果有价值,那么结果一定是“画出一幅完整的手绘作品”。

然后问自己第二个问题:“谁需要这个结果?我应该把它送给谁?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这就是结果第二定律:结果可以交换。

你很快就会意识到,仅仅是好看,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没有交换价值的——除非你已经被很多人关注了。手绘的价值在于它能快速传达文字无法传达的信息,而且更加生动美观。简单来说,手绘传达的信息和情感是可交换的。

进一步,你发现年轻女性特别喜欢你的画风,这些人也需要一系列关于“心理、个人成长、理财、美丽”等等的价值观。而且你很喜欢心理内容。

你的结果升级为:“坚持每天画一幅对女性有帮助、心理相关的手绘图画。”

为了超出大家的预期,你在每幅画的底部都写了一句非常暖心的话。你从用户那里收集自己的“暖话”,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卡片上,互动就建立了。

最后,你问自己的问题是结果第三定律:“有没有办法复制放大这个结果?”

刚开始一定要扫描成图片发微博,然后逐渐让喜欢的人养成每天微信刷的习惯。

如果你有规模,可以和出版社合作,为心理学书籍绘制手绘插图——这样复制了知识的来源;你可以设计几个固定的角色——这复制了角色设定的日常问题;你也可以联系几个固定的渠道来发布——这复制了沟通的方式...

从“我要手绘”到自媒体IP“用视觉传播有价值的信息”的结果。其实需要的也是“外包思维”和“结果三定律”的深化。

对于自由职业者,多重身份或者创业者,不断问这三个问题,让你做的事情更有穿透力,更有价值:

我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这个结果的价值是谁的?他们看到了什么让他们觉得可以交付?

如何让这个结果易于复制,可持续发展?

总结

这个工具——一个简单的工具可以坚持三件事。工具越简单,背后的道理越深刻。

知识不会改变命运,除非它带来行动;行动不会改变命运,除非它带来结果;是结果在改变你的命运。

过程还是结果——这是个问题。

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成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和结果思维矛盾吗?

结果与过程并不对立,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但是没有预定的结果——你连自己是否通过都不知道,过程在哪里?

一个人的成功不一定是他最后赚了多少钱的结果,但一定是“为别人创造价值”和“提升自己能力”的结果。我们通过结果与外界交流,而不是通过态度、感觉和心情。

过程和结果是一个整体的两面,但是结果思维强调的是结果的一面,因为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一面。

在我看来,三个场景更需要讲过程。

1.心理活动,而不是社会活动

比如谈恋爱,思考,体验,旅行,发呆,可能真的不需要结果...快乐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情绪。但是所有的职业,社会交往和交流都需要结果。很多爱情只是止于一个美好的过程却无法持续产生结果。

2.成功之后

成功之后,已经有了结果,更需要关注的是过程。“曾经沧海难为水,永远琥珀”的巨大遗憾和失落,与“只去过香山后海,没去过别的地方”的失落,不是一个层次的。

3.终极思维

当我们把时间尺度放到漫长的生命中,可以说“是过程,不是结果”,因为生命的结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死亡。

其实不是:

首先,很多人都有孩子,孩子有自己的习惯和心智。这是你留下来的结果,你死后还会继续。

其次,有些人对世界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一种结果。你的手机是法拉第到爱迪生到乔布斯一群人的成果,你骑的车是福特那一代人的成果,大米是袁隆平的成果...从终极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肉体都会死亡,留下的贡献和成就只是结果。

排除这三种情况,我觉得追求结果没什么不好。

如果从过程入手,只是人生选择不同,值得尊重。如果一开始想要结果,却搞砸了,还告诉自己“过程很重要”,那是自欺欺人。

世界上有重复的三件事吗?

问:如果每天三件事都一样,我该怎么写?

这正是“做事中的思考”和“结果中的思考”的区别。

放在训练中就是“练习”和“刻意练习”的区别。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时间和内容可能是一样的,但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结果,有的是为了恢复,有的是为了保持水平,有的是为了突破极限。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如何做到每天都完全“一样”?

即使每天的目标是抄英语、看书、锻炼身体,但今天和昨天的“抄”“读”背后,你所追求的结果是什么?多记几个单词?有什么新鲜事?

如果你正在做一个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长期项目,那么这个项目与前一天相比是否推进了1%?

再次强调——只有“从终点开始”,才能准确衡量自己取得的成绩,摆脱焦虑学习的困境。“一天三件事”其实就是完成当天最重要的三个目标和交付成果,而不是为了做而机械地做,为了学而学。

问:“三件事”是写自我提升的,还是也可以写工作的事?

先说技术层面,应该都写进去,再想想近期最重要的是什么。

更深层次的,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潜意识里,你可能会把“自我提升”和“工作上的事情”对立起来。其实不是的。工作8小时,其实是修身养性的最佳时间。

问:在写#一天三件事#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不能用小幸福来写。

没有一点运气,人生只是一片干旱的沙漠。

大多数人工作设计得很好,效率极高。他们愿意花两个小时学习和记笔记——但很少花五分钟思考和设计如何让自己更快乐。

“小确幸”出自村上春树的散文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意为“微小却确切的幸福”。“小振兴”范围很广,没有具体的参照物。村上在书中说,当他把洗干净的内衣叠好,整齐地放在抽屉里时,会感到一种微小却真实的幸福。

每个“小幸运”持续几秒到几分钟。可以是你最喜欢的冰淇淋,可以是你想在“双11”之前买的东西,可以是一份没有理由的礼物,也可以是一个专门打给父母的电话...

你可以在网上搜索“幸福清单”,你会发现一堆幸福清单。还有一本书叫《人生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里面的每一页都有一点幸运。

你得学会这个技能。世界变化越来越快,起起落落。上升的时候,需要成就,需要学习;当你跌倒的时候,你需要一点快乐。况且,幸福真的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村上在《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写道:“没有这一点点运气,生活就像一片干燥的沙漠。”

听听其他朋友对“结果思维”的看法。曾几何时,当我听到领导说“我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的时候,我就觉得领导没人性。我每天辛辛苦苦把你引向盲目。你没看到我很努力吗?但是,自从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团队后,我逐渐体会到了“结果思维”的意义。对于领导来说,下属再努力再累也没有结果,还是没用。工作需要结果,才能推向下一步。“结果”比“努力”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