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纯汉英语
冷春英语是不合季节的寒冷早春天气。
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上升较快,晚春(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低于常年的天气现象。气象学上,在频繁遭受强冷空气袭击后,气温迅速下降并持续1-2周以上,称为“倒春寒”。
春末天气寒冷,可能会冻坏庄稼,引发流感、气管炎等疾病。一年四季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大的季节是春季。白天往往阳光明媚,让人觉得游客被暖风吹醉了,但早晚却凉飕飕的,让人觉得春寒料峭。
这种无法预测的天气通常被称为“倒春寒”。根据历史数据,北京30年倒春寒的概率约为57%。尤其是早春,这种气候特征尤为明显。比如3月8日,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已经达到15.2℃,而最低气温只有3.3℃,早晚温差还是比较大的。
春季回暖过程中,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温度明显降低,对农作物有害。这种春前暖,春后冷的天气,称为倒春寒。倒春寒是我国南方早稻播种育秧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早稻烂种烂苗的主要原因。一年四季的2月到4月,江南地区进入了早稻播种育秧的繁忙季节。
倒春寒的主要危害:
1.在农业生产中,春末的寒冷其实属于春季低温阴雨天气的范畴。因为出现晚,危害大,所以在农业上区别对待。这是因为早春作物播种是分阶段、分批进行的,一次低温阴雨过程只是对部分春播作物造成危害和影响。
尤其是清明节后,气温明显回升,春播春种全面铺开,各类作物生机盎然,幼苗进入断奶期,大部分果树陆续进入花期,抵御低温雨水的能力大大减弱。如果春末出现低温天气,他们将面临大面积烂苗、死苗、坐果率低的情况,其他春季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2.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增加了老年人的热平衡,他们的循环系统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交感神经受冷刺激后,兴奋性增加,全身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