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书法入门

我这里有个材料,有些地方不太认同。不过这个素材还是挺严谨的。发给你看看。英文书法在打字机发明之前,英文也是很讲究书法的,叫做书法,意思是“漂亮的字迹”,又因为以临摹为生的笔杆子,也叫书法。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第三章中这样描述:嗯,这是一种普通的、普通的、纯粹的英文字体,写得再漂亮也没有了。真的很巧妙很精致,用词也很出彩,不过是个变体和法语。我从一个法国移动业务员那里抄来的:还是英文字体,只是黑线粗了一点。风格要求品味不同,但只要写得好,比例匀称,就会无与伦比,甚至惹人喜爱。(1)拉丁文字体的演变在古文字学上可以分为六个阶段:首先是罗马时期,罗马帝国在扩张过程中把拉丁文传播到欧洲各地,罗马体一直流行到4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欧洲进入中世纪;5-8世纪,随着各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文字开始多样化,从标准的安色尔体(半安色尔体)演变出许多变种,如英语的Insular,日耳曼的Runes或Futhark,法语的Merovingian文字。西班牙的visigothic小写等。,这一段叫前卡罗琳;查理曼大帝在8世纪实现了卡罗琳王朝的繁荣。在此期间,阿尔库因发明了著名的加洛林小写字母,正式区分字母的大小写。这套美丽而清晰的文字在欧洲迅速传播开来。虽然查理死后王国迅速衰落,但这种字体一直影响着几百年后的文艺复兴。从查理曼帝国分裂出来的东法兰克王国在11世纪发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主导了欧洲的局势。于是,这些哥特人后裔在宗教祭祀中使用的一种特殊字体——哥特字体开始流行,但这种装饰性字体并不适合书写和阅读,于是出现了很多变体,比如安格里卡纳(因为它在英国被广泛使用,在14世纪,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席卷欧洲,人文主义学者采用的人文主义文字成为主流,虽然以卡罗琳小写为基础的文字仍有一些哥特风格。1450年德国古腾堡发明凸版印刷后,老式的黑字不适合这种新技术,意大利出版商用他们当地流行的字体印刷了大量作品,从此以意大利风格而闻名。德国还吸收了人文主义文字的一些优点,形成了哥特文字的变体,即花体文字,用于印刷,在日常书写中也产生了自己的笔迹Kurrent(古德语文字),其现代版的德语文字俗称“花体文字”;到了现代,还有很多印刷字体、艺术字体、广告字体,如铜版印刷用的英文圆手,德国设计师Suetterlin开发的Suetterlin字体等。说了这么多,但实际上经常写的只有意式(图二)、花式、圆式。这种利用平头笔尖的旋转来产生线条粗细变化的手法,与汉字的书写传统大相径庭(有点类似金农的漆书)。因为只有26个字母,所以很好用,但是因为字体缺少变化,所以经常显得沉闷。这个时候,构图的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介绍几个网站:IAMPETH,国际英语书法联合会的网站,提供了很多会员的作品、PDF扫描本、在线课程甚至演示视频等一系列免费资源,非常有帮助。此外,剑桥的英语手迹1500-1700:一门在线课程提供了一份更古老的材料,提供了当年英语的一瞥。关于意大利风格的研究,可以参考Arrighi的《奥佩纳》,16世纪的小册子,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免费发行。注:本文参考了2004年第2期《包装与设计》中阚宇的《拉丁字体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