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

关于语文课外阅读的思考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长大的学生,不仅身体强壮,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有多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阅读量至少为654.38+0.45万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全书。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

目前,课外阅读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由于多年应试教育的沉重阴影,阅读教学以考试的分数为目标,眼睛盯在课本上。就连被誉为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也被视为无所事事。请看某杂志在50个城市做的调查:30.9%的老师赞同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7.9%的老师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没什么用,61.2%的老师认为课外阅读本身没有坏处,但是学生在学习阶段不应该被它分散注意力。另一项调查显示,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课外阅读,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孩子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45.1%支持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阅读,8.9%的家长不管。这两次调查的结果表明,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总是把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而课外阅读则被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甚至认为阅读课外书会影响正常课的学习。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李振存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在小学五年级时,一位名叫许的京剧演员教他中文。老师经常给学生读课本以外的漂亮文章。他还偷偷把自己的书——各种文学名著——介绍给当时的同学。在这种阅读生活中,徐老师在这些山村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恢复高考后,这些山村的孩子大多顺利考上了大学。

李振存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更重要。有了向往和向往,人的心灵就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就会变得格外丰富,人就会充满向上的激情,人就会热爱读书,进而热爱学习和生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应该是“三七开”。

曾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心得。他说,没什么经验,就是多读了几本书。以上名家的阅读经验都告诉我们,课外阅读很重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1.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如果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没有受到这些英雄们的生活和战斗的珍贵书籍的启发,没有被书中描述的英雄们的行为所感染并进一步考虑自己,那么他就没有接受过真正的教育。所以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让他兴奋的书,并且永远不会忘记。

2.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对于博览群书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学到的任何概念都可以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收的知识体系,课堂上传授的科学知识对他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因此帮助学生理解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就成了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课外书看的越多,知识越容易掌握,做作业的时间就越少。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3.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对学困生而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通常被说成是对课本的掌握、理解和记忆有困难。他们往往一个学不懂,一个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采取措施,减少他们的脑力劳动,禁止他们看课外书,让他们重读课本。在大量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否定了这种做法。他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不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智力。他认为,脑力劳动遇到的困难越多,就越需要阅读各种书籍。他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感光度弱的胶片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亮更长的科学知识的光照。当然,学困生的课外阅读一定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

我国各地课外阅读的实践也印证了课外阅读的价值:

1,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积极阅读课外健康书籍的学生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开阔的人生视野和健全的人格心理。相反,那些把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都不翻的同学,是孤独的,是抑郁的,他们的急躁和对困难的恐惧越来越严重。

2.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机途径。

3.锻炼了思维,提高了写作能力。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促写。

可见,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多重功能。

2.走出“课外阅读”指导的误区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最重要、最常见、最频繁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延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吕叔湘先生曾说:“几个语文水平好的同学,问问他的经历,异口同声地说受益于课外活动。”的确,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小班。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然而,目前在图书馆、阅览室,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漫画书、游戏书架前气氛热烈,文学书籍、作文书架前人少,近九成拿着漫画书的学生只看图不看字,三分钟换一次,甚至连文学书籍也只是走马观花...这说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差的,尤其是在农村。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教师引导的误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或者课外阅读目标模糊,导致观念偏差;或者淡化引导,使课外阅读处于放任自流的境地;或者弱化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反馈、交流和评价,学生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法培养...因此,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走出教师指导的误区,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教师指导的误区及对策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同仁探讨。

误区之一:对课外阅读的偏颇理解

新课程推行六年后,很多中小学的课外阅读仍处于“冷漠”状态,即使有“动静”,也多是零敲碎打;既没有区域推进的“远见”,也没有系统安排的“远见”。主要原因是很多老师把课外阅读视为不可或缺的老师个人行为,认为课外阅读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课外阅读是自由选择,可以今天读,也可以明天读,可以今生读,也可以来生读。我想,如果不彻底打破这种偏颇的观念,不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再好的引导策略也难以有效实施。

对策:重新认识阅读,定位准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1-2年级背诵优秀诗歌(段落)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集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后阅读不少于40万字,背诵50篇优秀文章(段);5-6年级要扩大阅读范围,课后阅读不少于654.38+0万字,背诵60首优秀诗歌(段落)。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全书”。为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1,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遵循阅读规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形式要变,鼓励要多。

如果看题目猜文章大意;根据主要词汇猜测主要内容;根据第一段猜测其他段落;文章段落排序正确;拓展想象力的故事接龙;抛砖引玉,引出故事;带着阅读的激情表演;找个游戏,很好玩...

2.保证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并将其作为整个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图书,可以通过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网上阅读的优势,可以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设经典阅读网页。这样可以有效利用一切阅读资源,保证基本的阅读时空条件,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把他们的阅读视野从狭小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3.培养读书的习惯。

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定要订书。一旦选定了你想读的书,你就必须读完它。不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选择一本书后,要养成读一本书的习惯;第二,一定要定时。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选择读书时间,不想读书,不想读就几天不读;第三,要量化。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有计划地阅读。同时要保持良好的阅读姿势,做好阅读记录。这些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和督促。

我认为,重新认识课外阅读,有助于我们的教师把握阅读指导的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指导,提高阅读的实际效果。

误区二:淡化课外阅读指导

很多老师习惯认为学生“挖课本”、做作业,是内部的事,是“生意”;学生一旦看课外书,那就是洋事,是“看闲书”。所以课外阅读的指导比较薄弱;看什么样的书不问,怎么读没有指导,课外阅读处于放任自流、自我陶醉的境地,学生们只是在课后毫无目的、基于兴趣的细致方法下阅读《与牛赛跑》,其意义和效果不得而知。

对策思考:引领经典阅读,提高阅读有效性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要热爱阅读,还要更好更有效地阅读。作为阅读指导老师,老师应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介绍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

1,精选读物,让学生享受经典阅读的快乐。

(1)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期推荐书籍。据调查,学生的阅读兴趣因年龄、学习年限、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除了故事,大四学生还对传记、传说、惊悚小说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时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时期推荐相关书籍,让每个学生都愿意阅读、享受阅读、善于阅读。

(2)推荐有益身心发展的读物。一般来说,童话应该推荐给低年级学生,战斗故事和科幻作品可以推荐给中学生,伟人故事、中外名著和地理历史可以推荐给高年级学生。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读到最适合自己需求,最有利于自己健康发展的课外书。

(3)推荐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读物。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书籍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引导学生培养生活能力的书籍,包括安全注意事项、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书籍;另一类是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包括当地文化和家乡的人力资源。

(4)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很多小学的语文课文都是从作品集中选出来或者摘抄出来的。在教授这些文章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有的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作者的全部作品。比如教完江姐,孩子可以读《红岩》,教完《少年快跑》,孩子可以读《鲁迅故里》...

2、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经典中学会阅读。

教学生如何阅读。一是浏览泛读。可以浏览许多通俗易懂的书籍或报纸,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索性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浏览阅读材料,选择所需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指向性很明确,要么是解决一个问题,要么是理解一些知识。第三是品味精读。课后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味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揣摩文章的布局。

(2)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记笔记可以使人的知识变得准确。”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的记忆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一个是便签。这些笔记是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记下的。把文章的重点和感受最深的地方标记出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评语,或者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个小问号,或者把自己的疑问写下来,然后向父母老师请教,真正做到“眼观、口观、心观”。阅读是有益的。二是抽象笔记。这些笔记侧重于提取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并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参考书”。三是创意笔记。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作,如续写、拓展、改写、读后感写作等。

我认为课外阅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要有一把打开阅读大厅的金钥匙,在经典阅读的海洋中尽情享受。

误区三:课外阅读缺乏评价

教师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课外阅读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相应的评价和检查,也没有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从长远来看,这肯定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热情。

相应对策:实施多元评价,在阅读中关爱孩子的心灵。

笔者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一定不能忽视,或者只是泛泛而谈。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长期保持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1)赞赏交流中的评价。可以组织学习,交流欣赏,既能检验阅读效果,也是* * *提升的过程。从欣赏一段精彩的遣词造句、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一段精辟的论述,逐渐过渡到欣赏整篇文章、整部作品,欣赏作品中的代表人物,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经历,轻松自如地表达阅读的乐趣。教师要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简短的、启发性的点评,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思维、获得审美愉悦。

(2)成果展中的评价。通过成果展展示每个学生的阅读收获,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保持阅读热情。你可以用墙上的统计数据来显示谁读了更多的书,谁摘抄了更多的精彩片段,谁会背更多的古诗,谁读完写了更多的东西等等。,让进步看得见,掀起阅读热潮。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内容表演或音乐朗诵来报告自己的阅读情况;可以举办“我给我最喜欢的书画了插图”,写了“我喜欢的一句话”,以图片和书法的形式展出,给获奖者颁奖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互评和学生的自评。通过将评价以“展览”的形式融入到活动中,让每个展览成为阅读活动的加油站和助推器。

(3)话题辩论中的评价。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都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可以找出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评论。这既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情感需求,又为学生提供了表达阅读收获的机会,也为教师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误区四:对课外阅读指导老师的曲解

很多老师只把课外阅读的指导当成一个语文老师的事,而其他学科的老师则认为与自己无关,成为局外人和旁观者,以至于语文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经常陷入一个孤军奋战的局面。

相应对策:各学科联动,构建大阅读理念。

诚然,课外阅读指导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还有无数与各种学科相关的课外读物。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老师的事,也是所有学科老师的使命。各学科教师要善于推荐相关阅读材料,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读书最大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平庸。童年读过的作品,往往能影响一个人一生对阅读的态度。”我想,课外阅读的有效引导,会让老师相信:“从小爱读书的孩子,不会是平庸之辈,因为读书打开了孩子的眼界,提高了孩子的品位。”

3.倡导现代社会读经的基本理论。

第一,“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是常识,是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任何文化体系都有其永恒的经典作为源头。“经典”不仅构成了其民族传统,也给全人类提供了无穷的灵感。

第二,中国的儒释道经典自古流传,是所有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作,以争取中国文化的特色,其影响从东南亚延伸到全世界。从民国五四开始,就反对传统,反对读经典,反对读古文。长期以来,民族自信心完全丧失,社会文化日益衰落。现在的年轻一代几乎读不懂祖辈的文学,更别说“经典”了。中国文化被切断了!提倡“读经”就是从根源上着手拯救中国文化。另外,如果你想学习一门外语,吸收外来文化,也应该从它的经典阅读入手,这是最方便有效的。

第三,提倡“读经”有两个目的:第一,“经”是古文,读经可以训练古文基础。第二,直接研读“经典”,接触文化传统中的最高智慧;同时做两件事。而且有了古文基础,对写白话文有帮助;有了传统智慧,你就有了认识西方的能力。

4.目前国内教育理论仍受五四影响,体制内一时难以恢复“读经”课程,应以“社会教育”先行推动。等到时机成熟,观念深入人心,风气在社会上普及,再影响制度。

五、社会上倡导“读经”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以“读经”倡导,由留在儒家的名师授课,适合成年人。二是“读经”的方式,即若干个有兴趣的人自己阅读书籍,选择“经典”作为学习文本,这也适用于成年人。第三,提倡“儿童读经”,即普通家庭的父母自己教孩子读圣经,或者鼓励公寓楼、社区邻里、文化组织、才艺教室、教会俱乐部、道场寺庙等。要开设「儿童读经班」,而且最好是学校中层导师随机授课一节课,或者在小组活动中开设读经项目,或者利用机会全校一起授课。培养高层次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是成立读经学校,或者以私塾的形式实施以读经为主的全天候教育。

6.就成人读经的活动来说,“经典”太深奥,一般人不敢尝试。其实越不读越难上手,所有的语言学习都是从接触中变得熟悉。只要打开“读书”的氛围,经常读书,我们的能力自然会逐渐发展,越读越懂。但是,社会上读经的人很多。从小的角度来说,他们可以培养个人气质。从大的方面来说,历史文化的传承在其中。

七、就孩子的阅读活动而言,“经典”更难懂。但孩子心智发展的重点在于“记忆”而不是“理解”。所以不要强迫自己去理解,而是利用他此时记忆力强的优势,写下一些文化上最好的作品,同时训练他的记忆能力。等他长大了,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对自己的文化会有亲切的感觉。他记住的句子,不仅可以自己逐渐欣赏,如果有人教他,也可以举一反三地学会。在所有的人民中,都会有能“前车之鉴”的人才。

八、孩子读经典,可以引起家人走近经典的兴趣,如果父母和孩子一起读经典,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的安宁;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九、单从语言水平来说,孩子读一年经典就能有高中语文水平;学了两年经典,可以有中文系大专学历;学了三年经典,就可以有中文系的语文学位了。至于之桃的性格和气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