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公在国外的知名度。
“中国丈夫+俄罗斯妻子:天作之合”
“中国丈夫+俄罗斯妻子:绝配”,俄新网7月19日以此为题写道。这篇长达数千字的长篇报道的作者、俄新社记者叶莲娜·库兹敏娜在引言中说,这篇文章是为了解决俄中跨国婚姻成功的公式。据相关统计,从2004年到2012年,中国娶俄罗斯老婆的男性人数是中国娶俄罗斯老公的女性人数的近两倍。在滨海边疆区,这一比例更加悬殊,嫁给“中国丈夫”的人比嫁给“中国媳妇”的人多7倍多。报道称,显而易见,俄罗斯需要一个“中国丈夫”。
对于这一现象,俄罗斯社会文化研究国际教学与研究实验室主任娜杰日达·列别德娃认为,“娶俄罗斯妻子会给中国丈夫一份‘嫁妆’,这将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多的商业和贸易机会。俄罗斯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有更大的发展机会。对于来自贫穷的北方地区的移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跳板。”然而,在莫斯科做生意的俄罗斯商人鲁玉平不同意这种不平等的观点。鲁玉平与一名俄罗斯女律师结婚七年了。他说,“远不是所有俄罗斯人都想留在中国。相反,大部分人争取回国。在俄罗斯留学的所有同年级同学中,只有两个留在了这个国家,包括我和我的一个朋友。我们两个从来没有打算留在俄罗斯或者娶一个俄罗斯老婆,只是命运使然。”
“俄罗斯‘剩女’找中国老公是不是太多了?”俄罗斯lari网站题为《你会嫁给一个中国吗》的文章称,事实上,俄罗斯适婚女性的数量并不比男性多,甚至比男性还少。据统计,俄罗斯二十多岁的男女比例是1000:989。报道援引俄罗斯专家的话称,俄中跨国婚姻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俄罗斯女性对物质生活的低要求,也不是因为俄罗斯男性的短缺,而是俄罗斯女性和俄罗斯男性之间深刻的相互理解。
在中国移民较多的新加坡,中国移民的素质成为中国男人变“热”的主要原因。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11称,“新加坡丈夫+中国妻子”的模式近年来越来越普遍,现在新加坡一些女性热衷于找中国男人做丈夫。报道引用了一位新加坡女性的例子:谭爱丽,一位30岁的新加坡女设计师,她的未婚夫是来自北京的计算机专家周鼎。谭爱丽说,选择周鼎是因为大多数从海外来到新加坡的中国男性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她将这归因于中国高度竞争的教育体系。
包括那些已经获得永久居留权和公民身份的人。目前,有数十万中国移民居住在新加坡。201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中,华人有332000人,占总人口的61.4%。报道援引新加坡国立大学2012年4月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男性和新加坡女性组成家庭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阶级和专业人士来到新加坡,这些人很有竞争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加文·琼斯(Gavin Jone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来自中国的人才数量庞大且不断上升,许多男性甚至在新工作中获得了永久居民身份。这些因素增加了新加坡女性找到中国丈夫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年满30岁的适婚女性,发现适合自己的新加坡男生并不多,所以爱上工作、出国旅游、学习时遇到的中国男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丈夫”需要更加宽容。
“我想在中国找个男朋友。韩国男人大男子主义,中国男人体贴顾家。当她们嫁给中国男人时,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会很高。是这样吗?”记者在韩国期间,经常听到韩国未婚女性对中国男性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每当他们要问记者对中国男性的看法和印象时,记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
在日本和韩国,虽然近年来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经营家庭的重担往往落在女性身上,许多女性不得不辞去工作,在家做全职主妇。由于特殊的职场文化,肩负养家重任的男性经常在下班后参加各种聚会或去酒馆喝酒,很晚才回家,这也引起了妻子的不满和抱怨。根据韩国的一项民意调查,在过去的10年里,韩国女性和中国男性之间的此类婚姻数量增加了十倍。顾家、吃苦耐劳、勤于家务、婚后专一是韩国女性眼中“中国老公”的共同优点,也是韩国男性眼中所缺乏的品质。有些韩国女性甚至认为中国所有家庭都是丈夫做家务。
事实上,无论是在新加坡、日本、韩国还是俄罗斯,嫁给“中国老公”的人很多都是高学历女性,在工作生活中有机会接触到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外国男性。因为东亚的这些邻国大多属于东方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相处起来比较容易。
然而,像所有的国际婚姻一样,文化和性格差异是“外国妻子”和“中国丈夫”遇到的主要障碍。一些外国女性对中国男孩“太以自我为中心”和“野心勃勃”的特点颇有微词。《海峡时报》称,这可能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竞争激烈的考试制度有关。然而,有些人仍然对这种交流有一种文化成见。当一些新加坡人听到当地女孩嫁给中国男孩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会是:“他在中国的家乡很穷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被日本、韩国、新加坡女性“吸引”的中国男性,大多是白领或科研人员。尽管许多中国劳工或蓝领工人在这些国家工作,但《海峡时报》报道称,新加坡的中国蓝领工人“在语言交流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因此他们在交友和约会方面“仍然专注于自己的朋友圈”。
琼斯说,在新加坡,确实有人对女性找中国丈夫有怀疑和不赞成的声音,但总体来说,这种组合的婚姻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在沟通上,语言不再是障碍:中国人基本会说英语,新加坡人也会说中文。他认为,涉外婚姻的相似之处在于,夫妻双方都需要相互尊重、理解,甚至是妥协和牺牲。但对于中国男性来说,在与比中国女性更“独立”的外国女性相处时,他们需要更多的包容和让步。
中国丈夫与外国妻子更“平等”。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渴望与外国人结婚。对于中国很多有钱人来说,娶个外国老婆甚至只是经历一段无果的恋情,都可以成为他们到处炫耀的资本。中国南方人喜欢和美欧女人牵手,北方人更喜欢俄罗斯美女。”。俄罗斯《消息报》(Yediot Izvestia)称,不仅是毗邻中国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就连俄罗斯广阔的腹地,婚介机构中中国男性求婚者的档案也与日俱增。可以理解的是,大多数中国的征婚者不会忘记在表格中询问他们未来伴侣的长相。不过,报道称,由于文化差异,并非所有涉外婚姻都能天长地久。当然,任何差异都阻挡不了真心相爱的男女。目前,越来越多的独联体国家女性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在日本,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国际婚姻非常普遍,每年有数万对夫妇。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妇女嫁给了日本人。这种婚姻在日本也形成了产业链。日本“国际婚姻介绍所”的生意非常兴隆。嫁到日本的中国女人的生活五花八门,但很难说“大部分是幸福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妻子”在日本遭受了很多歧视。她们大多嫁给了日本农村男性或老年退休人员。由于经济地位和文化差异,她们很难与日本丈夫相处。日本部分地区对嫁到日本的中国女性充满鄙视。当时,日本女性嫁给中国男性在日本社会是很少见的。即使有几个,一般也是选择回国和中国的老公一起定居,而不是在日本,因为她会受到日本社会各方的质疑。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男人在日本越来越受欢迎。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统计数据,近年来,嫁到日本的中国女孩的结婚率呈下降趋势,而“中国老公”的结婚率却猛增。
日本大阪大学的一名社会学教授告诉记者,“现在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崛起,许多日本公司正在将业务转向中国市场。很多在日本的中国人都是大学毕业去学习或者工作的。他们还在中学和大学学习英语多年,会说三种语言:汉语、英语和日语。日本的主要出口市场是以中文为主要语言的中国和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欧美。这些中国人是日本大量需要的人才。随着中国人的高就业率,中国人开始被视为低收入者,并在经济条件上吸引了日本女性的注意。另外,在中国,女性地位比日本高。日本女性选择中国的丈夫,不必为了家庭放弃事业追求,妻子在家庭中也会得到更多尊重。日本女性现在流行追求平凡实用的生活,择偶标准是‘三级’(收入一般、长相一般、性格稳定)。这些都让经济不错,性格中没有太多大男子主义的中国男人受到青睐。”
虽然日本社会仍有各种说法认为很多女性偏向中国男性,但大多数人逐渐认同,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质疑日本女性嫁给中国人。对于这种变化,大阪大学教授表示,“这也是因为日本社会对中国的看法越来越不同。过去,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大国,但现在中国的人们觉得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所以日本女性选择中国男性也无可厚非。当然,仍有人因为民族主义情绪而反对女性嫁给外国男性,但总的来说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不公平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