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科普作品?

医学科普作品获奖在创作中的作用

[2008-11-09 00:11:37]2006年6月65438+10月65438+2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闭幕后,中国青年报报道,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有7部科普作品获得国家。作为系列之一,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主席杨炳辉教授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结束了科普作品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在这则新闻的醒目标题中使用了“史无前例”四个字,这说明科普作品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科普在国家科技工作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24年来,我三次获得科普作品奖:1。1983,而我获得了广州新医学杂志《癌症》科普翻译一等奖。2.1991《战胜癌症的新策略》获《祝你健康》杂志颁发的十大科普期刊一等奖;3.2006年《科技学习英语》一文获翻译比赛一等奖,获科普杂志《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学习英语》征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本文结合以上科普作品,探讨科普作品在创作中的作用。

第一,获奖科普作品对最初创作心理的影响

医务工作者第一次写科普文章,往往是出于一时的兴趣,进行试探性的创作。初审作品的成功无疑会进一步激发创作的热情,为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作者第一次提交科普文章是在1982。6月,1982,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出版的《新医学》杂志举办了一场英语科普翻译有奖大赛,题目是“癌症只是皮囊”,即“皮肤癌”。这篇翻译的文章是科普文,常用词多,专业词少,翻译难度大。作者试着翻译了上面的内容,修改了几遍,及时寄出。1983《新医药》1期,翻译意外获得一等奖,荣登榜首。

2.23年后的2006年,《科技学习英语》杂志举办征文比赛,这是一次再创作科普翻译的机会。作者总结了1980前期学习科技英语的学习经验,撰写了《学习科技英语,获翻译比赛一等奖》一文,获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科技英语征文二等奖。可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1983作者科普翻译初试成功,获得一等奖,进一步激发了进一步创作的热情。

二,获奖科普作品对创作动机的作用

导致科普创作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创作动机是创作的心理潜能。为了把潜能发挥出来并升华,需要一种启动力,这种启动力叫做创造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

1.外部动机来源于社会需要和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如学术团体、新民晚报、祝你健康杂志等。,以及强化外在动因的科普作品的评奖,都属于创作的外在动因。1991作者获得十种科普期刊一等奖后,出示获奖证书和《祝你健康》杂志主编先生致新民晚报康健园版主编何先生的贺信。他二话没说,决定在自己编辑的页面上发表一篇类似的文章。1992开头,当时的我,《新民晚报》发行量超过654.38+0.6万份,影响力第一。作者的文章《一种新的治疗癌症的方法让她用新的生活快乐起来》发表后,患者络绎不绝,多年来每天都有几十个患者接受治疗,促使作者提高技术,用中药和食疗治愈了一例肺癌。这种临床实践成为科普创作的外部驱动力。

医学知识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正如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利亚所说:“每一门科学似乎都在召唤我们,邀请我们专门去写它,一堆堆文学未曾触及的最珍贵的新材料到处闪耀。到处都标注着作家笔下尚未走过的路。“社会需要医学,医学在呼唤医学科普工作者。

2.科普创作的内在动力属于作者自身的需求。比如自己进行的工作性质,别人不了解,需要自我介绍或者宣传,自己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属于自己的需要。

我们需要的创造动力还是需要创造知识、医学实践经验和丰富的临床知识。有了这种动力,我们就会时刻关注创作内容,构思创作技巧和方法。在创造力的驱动下,医学科普作家有可能克服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困难,获得创作成果。科普作品获奖是科普作品再创作的动力源泉。获奖后,作者的科普作品得到了多家报社、出版社的优秀编辑的及时指导和帮助,对持续点燃头脑中的创作之火,坚持创作心理欲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后,我写了许多科普作品,夜以继日地发表,并在上述获奖作品的基础上,8年后,我又写了《新抗癌法》一书出版(上海科技文献)

第三,获奖科普作品对创作的责任和义务的作用

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是治病救人,医学科学创造的责任也是治病救人。一篇好的医学论文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如果改写成科普作品,可以让更多人接受新的医学知识,对“人人享有健康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普创作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积极参与科普创作是时代的要求。最近国内对食疗的研究风起云涌,食疗书籍如潮水般涌来。科技图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内在品质。科普作品获奖后,作者觉得有义务写《百病食疗》这本书。怎样才能让《百病食疗》这本书有所创新?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大部分食疗书籍都没有食疗偏方的应用实例,缺乏对食疗疗效的观察和证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案例介绍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书自始至终都有实例介绍(前言)。这些病例很多都属于新的诊疗经验,令人耳目一新。如一例因食用生牛肉引起的病毒性海绵状脑病(一种新疾病)。另一例小鼠乳头(寻常疣)用米粒饮食治愈8个月,十余年未复发。食疗理论之树需要浇水,只有从食疗实践中吸收新的营养,才能长出新的枝条。百病食疗在形式、内容和理念上都有创新,使其成为食疗理论树的一个新分支。该书于2005年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短时间内多次重印,供不应求。

综上所述,科普和科研开发是国家科技工作不可或缺的两翼,科普是科技发现、发明、创造的“延伸”和“深化”。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心理、创作动机、创作责任和义务都有很大的作用。继杨炳辉主席的科普作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后,潘重光先生的《基因宝藏系列》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他们是每个人学习的榜样。笔者深信,在医学科普的花园里,将会百花齐放,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