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英语

无论你有多忙,手边总有一杯茶,既能解渴,又能养心——在某个时刻,如果你坐在植物和树木之间,如果你回到了古老的森林,你会感受到凉风习习。喝茶的一天是个好时光。

有一句名言:“绘画、书法、钢琴、象棋、诗歌和啤酒花都离不开它。现在七样东西都变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画、书、琴、棋、诗、酒花”属于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但“茶”是柴米油盐放在一起的。这种寻常百姓家的茶事有什么好玩的吗?

大家都喝过茶,都很熟悉,但你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从笔画的构成来看,“茶”字的意思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之间,吸取天地精华,这才是茶的真正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哪怕窗外全是城市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手里端着一杯茶,人就好像一下子走进了草丛。

《茶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茶“以色、香为旨,其精在于清、燥、净”。这是什么意思?茶,本义,色香味俱全。表面上看,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其实茶是有茶道的。这种“道”不同于泡茶时的繁文缛节,而是指向了人们心中一条优雅、宁静、高贵的大道。

当今社会,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节奏都太紧了。让大家经常去隐居,隐居到山里,躲在偏僻的地方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现实的。那么,有没有什么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在繁忙的日程中,心明眼亮?

也许那是茶。林语堂先生说,“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到“淡淡茶香”的美妙。从这个角度来说,茶艺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你一定要喝昂贵的茶吗?

《菜根谭》说得好,“茶不精,壶不燥”。喝茶不贵,也不一定是名茶,只要壶里保持干爽就行。“酒不需要瓶子,但瓶子不是空的。”酒不一定要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酒瓶里一直有酒,喝酒就是一种兴趣。“琴常调无弦,短笛自适无腔。”弹钢琴吹长笛不一定要很精准。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熟练的音乐人,做好自我适应,开心就好。

只要人们能做到这些,“虽难遇之帝,但亦能以阮为荣”。即使他们没有生活在伏羲上帝的理想时代,他们至少可以像嵇康、阮籍一样,以山为荣,自得其乐。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喝茶、喝酒,还是弹琴,都是人们自娱自乐的好时机。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就喝好茶,这是一种‘清福’。”每个人都想享受“干净的生活”,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的时候暂时抛开琐事。

世界如此繁忙,它无法摆脱这个麻烦。现在请大家一起去茶馆,多是谈事情。说到口渴,喝茶就是为了解渴。喝了再谈,谈了再继续喝,背离了品茶的初衷。真正的品茶,是抛开脑袋里浮躁的念头,保持头脑的清醒,让内心升起一种草木的滋润。

中国有句话:“茶如隐居,酒如奢侈;酒交友,茶为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可以呼朋唤友,但是喝茶真的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

说到茶的起源和“清心”,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茶圣”陆羽。“做一辈子诗人,做几代茶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一部《茶经》让他名垂青史,被世人传诵,被后人评论。

从历史背景看,陆羽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之变。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从个人经历来说,鲁豫的人生经历是奇特的。他三岁就被抛弃了,“鲁豫”这个名字和“鸿渐”这个名字都是他成年后自己发明的。幸运的是,被父母遗弃的鲁豫被龙盖寺的老和尚智吉收养。这么小的孩子自然不会念经念佛。那么能做什么呢?结果师父教他烧水,泡茶,读书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泡茶的辨水。

佛寺生活清静,陆羽在禅茶的熏陶下成长。但随着见识的增加,难免会向往外面世界的喧嚣。终于有一天,他不辞而别,逃出了寺庙。据说陆羽走后,师父深感悲痛,不再喝茶,为了怀念陆羽。其次,我喝不到师兄弟煮的茶,喝不到鲁豫的天真味道,喝不到鲁豫领悟的禅茶智慧。毕竟我是自己带大的弟子。

离开禅寺的鲁豫,加入戏班,成为一名戏子,开始了流浪的生活。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他结识了一位贵人——里奇·吴。

陆羽的老家在现在的湖北天门,唐朝时叫竟陵。当时守竟陵的是前河南太守里奇。里奇认识了鲁豫,很崇拜他,要他离开戏班,还为他请了老师教他读书,于是鲁豫认识了当时很多名人。

六年过去了,鲁豫遇到了被贬为竟陵诗人的崔。他们一起分辨水,一起泡茶旅行了三年。这三年,鲁豫开始真正在文坛成名,开始专注于茶道,开始了她喜欢的事业。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陆羽逃到无锡惠山,离开红尘,并不妨碍他慢慢开始游惠山、赏惠泉的悠闲生活。

在读《茶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陆羽特别重视水这个范畴。他把全国各地的湿气分为二十品,可见他的禅定和品味之深刻。喝了无锡惠山泉水,他对茶的认识突然被激活了。

后来,他到了浙江湖州,见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石,两人成了挚友。

皎然不仅擅长诗词,对茶道也有很深的研究。虽然他比鲁豫大十岁,但他们因为茶已经是四十多年的知心朋友。陆羽在创作《茶经》时得到了皎然的大力帮助和指导。鲁豫后来四处游历,到过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他终于把自己葬在了湖州,而他选择的墓地恰好离皎然塔很远。

陆羽爱茶爱水,与他早年在龙盖寺的经历密切相关。他心中永远放不下的人是他的师父智姬。在唐代宗时,陆羽写了《茶经》,名扬天下,被迎入宫中,成为皇室扶持的名人。

有一次,在宫里喝茶聊天时,唐代宗问他:你这辈子还想让我帮你完成什么愿望?

鲁豫说:这辈子最对不起我的人,就是我师父。如果能再见他一面,我此生无憾。

于是,代宗派人请智吉和尚进宫喝茶。

姬姬婉言拒绝:自从鲁豫走了,老和尚就不喝茶了。

前来发出邀请的官员坚称:这是今日圣家的邀请,请走!

姬姬无奈,只好陪他去宫里和戴宗喝茶。席间,戴总命最好的皇家制茶师,用最好的茶和水精心烹制。然而,智吉和尚只是礼貌地接过茶,碰了碰嘴唇,立即放下。他对戴总说:茶不喝了,就真的不想再喝了。自从鲁豫走后,我就再也不喝茶了。

代悄悄吩咐,第二道茶由刘玉来煮。聊天过程中,茶端上来了,智吉和尚还在礼貌的摸着嘴唇,手突然僵住了,眼睛瞬间就爆了。他告诉戴宗,鲁豫在宫里!就这样,师徒劫后重逢,依旧在喝茶。

这只是传说,不是信仰史上的。但由此可以看出,泡一壶茶的人,用的是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寄托,喝的人才能知道味道。陆羽之所以与众不同,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在于他泡茶的用心和专注,他虔诚的人生就像涓涓细流,渗透了茶最透彻的味道。

《茶经》分为三册,一章十章。第一章“茶的来源”,讲茶的起源,追溯“南方贾母”的由来。第二章是关于“制茶工具”,即在制茶过程中需要哪些工具和设备。

第三章是关于“制茶”,即采摘制茶的七道工序。第四章是关于“茶具”,介绍了当时的茶具,并列出了24组完整的茶具。第五章“煮茶”,介绍了如何区分水,用什么茶来煮,茶叶的含水量分为上、中、下。第六章是关于“喝茶”,介绍了如何喝茶,分茶,如何喝出茶的真味。第七章最有意思,写“茶”,讲古人和茶的缘分,讲茶的典故和寄托。第八章是“茶出”,讲的是茶叶的不同产地和品质。第九章讲“茶之简”,对应的是《茶具》中各种繁杂的茶具,说明茶的本质在植物和树木之间。当人们真正回归自然时,冗长而复杂的程序就可以省略了,因为它们与自然的联系由来已久。第十章是关于“茶的图画”。陆羽认为所有喝茶的地方都要挂宣传茶道的画斧,因为喝茶是一种文化仪式,需要一定的氛围和优雅的环境。

《茶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著名诗人梅写过一首诗赞美说:“自从陆羽出生以来,人们就相互了解春茶了。”

中唐时期,禅宗兴起,其核心思想是“不写文字,直指人心”。在泡茶、喝茶的过程和形式中,逐渐实现这一理念,这与禅宗的理念恰好不谋而合。所以从那个时期开始,“茶禅一味”的说法逐渐流行于世。

鲁豫曰:“饮茶者,南方第一。”茶叶多生长在南方,生长地也颇有讲究。“上层阶级出烂石头,中层阶级出砾土,下层阶级出黄土”。第一等级的茶叶生长在岩石中,中等等级的茶叶生长在沙砾中,而较低等级的茶则生长在土壤中。“野生最好,园林次之”,野生最好,园林种植第二。"那些生活在阴坡和山谷的人是难以忍受的,本质上是停滞的,并且有歇斯底里."阴山下种的茶最好不要喝,因为总是太凉太滞,对身体不好。

饮茶是日月之下一年四季流淌的天然气,由山泉滋养。喝茶是为了让我们顺应这种植被的本性,真正让自己回归自然。

陆羽在《茶经》中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多么重要。所谓“茶用之,味寒。为了喝酒,最好是精致节俭的人。也就是说,人们应该注意自己的道德行为,节俭和美德。这样的人喝茶滋润心田自然会有默契。

大家都知道“神农尝百草”。在品尝百草的过程中,有些草药会使人中毒。传说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并用它治好了百草之毒。古人早就知道茶性凉寒,可以用来燥火降火。

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是说喝茶,但我喝的是绿茶...瓦房纸窗下饮茶,用雅致的陶瓷器皿喝绿茶,两三个人喝半天,抵得上十年尘封的梦。”真是“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烦恼。只有当你喝茶的时候,你的心才能安静下来。

茶是优雅的,不是浓郁的。真正的茶,是安静的,闲适的。记得二十多岁的时候,完全喝不惯茶,更喜欢浓咖啡。咖啡有苦味,糖有甜味,奶有香味。喝完一杯咖啡,感觉那种浓浓的醇厚,感觉热气腾腾,陶醉其中。

喝茶真的太弱了少年深情咖啡,赤子之心,淡茶。只有当人的时间越来越长,经历了岁月里各种浮躁的事,烦恼的事,忙碌嘈杂的事,再回到一杯茶,才会觉得有一段有意义的漫长的时光在光里。

茶,今天有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等,品类很多。在过去,人们主要喝绿茶。

古人泡绿茶,讲究“坐在半空的房间里是浅绿的,开几片是浅黄的”。几片淡淡的叶子泡在水里,茶香慢慢释放出来,淡淡的绿色仿佛泡成了一片阳光。在这样一片浅绿中,你能听到山风,感受山泉,被绿茶浸泡过的前世,在清泉中被唤醒。这种写意之美,正是中国人对茶最痴迷的地方。

喝这么淡的饮料显然需要安静。“两三人独饮得茶趣,七八人为茶耳”,一个人用一杯茶静静交流就能获得它的魅力;两三个人喝,挺有意思的。喝茶可以很有趣,朋友之间也可以很投缘。如果七八个人聚在一起喝酒,就跟送茶一样,只是为了解渴。

可惜今天经常有人叫朋友来喝茶,人声嘈杂。虽然热闹,但少了些清静,离茶神和茶趣更远了。

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许你只是需要一杯茶和一壶酒来感受一切。当我们走出国门,会发现整个亚洲文化也深受其影响。比如日本的茶道讲究四个字——和平、尊重、清净、寂静,与中国的茶道一脉相承。

和谐是一种中和之美。喝茶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朋友之间的和谐。

“敬”来源于禅宗“心佛平等”的观念,意思是喝茶的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互相尊重。我们以茶待客,称之为“茶”,常用词是“请用茶”。没有人会在客人面前摔茶杯说“喝茶”!这是尊重。孔子说“仁”的第一点是“敬而不辱”。如果你尊重别人,你就不会被侮辱。敬茶其实是尊重人,也是尊重自己的内心。

“清”是指茶的优雅。“茶托天地之气至清”,好茶的茶汤一定是透明的,你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草木和茶的灵魂在水中释放。茶叶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风雨、霜雾、冰雹四季,所以我们喝的茶是大自然的精华。我很喜欢《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叫“光无光华”。一个人的人格应该有内在的光彩,但不要太耀眼。如果你的光很刺眼,你不能盯着它看,所以生活太吵了。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外表锋芒毕露,缺乏内心的清明,而茶吸收天地之气,可以洗去我们心中所有的尘埃和污垢。古人云:“人生无所取于原物,得山中一杯水。”这辈子能得到什么?很多东西是带不走的,但山里的一杯茶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当一碗绿茶放入胃中,花草树木的清新空气就被吸收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使体内的浊气在茶中逐渐溶解和宣泄。那些滋养过的新鲜光,自然会让我们“亮而不艳”。

最后一个字是孤独的“沉默”。现在的人往往害怕孤独,把孤独等同于孤独和内心空虚。其实真正的“寂静”是一种无尽的空虚。一个人的心灵如果不宁静,就无法理解万物的变化,看不清世界的真相;一个人的心不空,就容不下各种境界。

中国人很注重“沉默”二字,认为孤独往往包含大道。《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谈什么是道时有这样一句话:“物是混生的,天生的,孤独寂寞的,独立而不变的,可以为天下之母。”“道”本身包含着“孤独”,只有孤独,还有“独立不变”,坚守自己的品德,“行而不殆”,也就是生生不息,在一个循环往复的运动中,这是一切的根本。这种“沉默”不是死一般的沉默,而是生命力中的一点巧妙的沉默。

许多人对日本茶道着迷,一些哲学家和艺术家致力于研究它。

上世纪初,精通美术和茶道的日本艺术家冈仓天心常年生活在欧美。1906年,他用英语写了著名的《茶经》。他在书中写道:“从本质上来说,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美’的崇拜,是在一个我们都知道不可能完美的生活中实现某种可能的完美的一种温柔的考验。”

他用这样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残缺美”的理解。这种“温柔的考验”只有在茶道中才能完成,因为必须安静平和。

冈仓天心用浪漫的词语来形容充满感情的茶。在他看来,茶“既没有酒的傲慢,也没有咖啡的自怜,更没有可可的做作天真。”在他眼里,茶,一种源于东方草木的饮料,是最能让人平静的。

茶道融合了东方道德伦理和宗教思想的精华。它强调卫生,要求干净;它不求排场,注重在朴素中见自然;它追求平等,不分地位,只要爱茶,就是真君子,有自己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