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如今,世界正在高速发展。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面对如此快速的发展形势,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国与世界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不得不时刻面对与其他国家更加激烈的竞争。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适者生存”的理念,我们也知道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我们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同时,也不得不更加关注和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对这个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现阶段的发展差异。所以,了解自己的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是竞争的需要。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给出了经典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由此看来,文化的辐射范围是包罗万象的,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生活,必然会使各民族的文化具有“个性色彩”。当今最完整、最发达、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巨擘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源头的西方文化和以华夏(黄河、长江流域)为主要源头的东方文化。英国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英文化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很容易导致沟通失误:一句善意的话语,有时会让对方很尴尬;礼貌的举止可能会被误解为荒谬和粗俗。现在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1.不同的儒家中庸和个人英雄主义。

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中心,形成了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合作,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中国文化相反,英国文化属于海洋文化。他们将宇宙分为两个世界,形成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人们认为人类应该探索和征服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基本特征是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基本行为准则,以世俗人伦为核心,体现群体的文化特征,通过协调的伦理意识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中庸之道”的和谐理念,主张“克己、自重、克己、公正、和谐”待人接物。这种民族观念体现在一些俗语和民间谚语中,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西方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主张独立、自强、自立。比如“个人主义”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经常被翻译成中文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让人曲解为贬义词。其实在西方,个人主义是一个褒义词,可以翻译成个人主义或个人主义,而自私在英语中是用来指利己主义和自私。

二、“人人生而平等”与“君、君臣、父、子、子”的阶级观念差异

与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相比,英国的封建社会只经历了几百年,并没有受到封建等级思想这一痼疾的影响。最早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起源于英国。17世纪初,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所以英国有很强的平等意识。无论贫富,每个人都重视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很多年轻人也注重尊重他人。不管他们是高是低,你都要感谢别人为你服务。儿子给你倒了一杯茶,父亲说:“谢谢。”

在中国,君主、国君、大臣、父子的封建传统,宗法等级观念仍然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存在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总有人感叹“父命难违”,儿子每天帮父亲倒茶是必修课。

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思想文化,都会不断积累,渗透到人们的血液中,嵌入到人们的思想困境中,深深印在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迥然不同的中英文化,以各自的方式在时间的长河中流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融入到人们最平凡的生活中。

混淆的称谓和称谓。

中国“重名分,重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西方社会“以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的明显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中不必要的误解。例如,在英语文化中,匹配姓名是非常常见的。适合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朋友同事,甚至老板长辈。在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许多员工直呼老板的名字,这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相反,意味着老板和员工的平等,意味着老板的平易近人。当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老板要求员工直呼其名时,中国员工往往不知所措,坚持用“经理+姓”来表示尊重。但是老板不但不领情,反而认为员工有意和他保持距离,觉得不开心。这是由于英汉称谓的差异造成的交际上的误解。一方面,不同的称谓反映了双方不同的角色、社会地位和亲密程度;另一方面,它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轻人必须服从和尊重老人,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有关。在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经常说老王、老王、爷爷、奶奶的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非常正式的场合,认识的人都是直呼其名,比如上下级,长辈和晚辈,老师和学生。他们认为这是亲密的表现,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如果你在他们的姓氏前加上“老”,他们认为这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软弱、脆弱、失去活力。这种情况在中国无论如何都会被认为是没教养的,不能接受的。

奉承的知识

在英美文化中,对外貌和容貌的正面评价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恭维的内容中非常突出。尤其是女性的外貌,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不受年龄、社会地位、职业的影响。编者可以是男人,比如一个男人可能对他的女同事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或者一个女人,比如一个女学生可能对她的女同性恋说“你今天看起来一定很优雅”。在中国文化中,虽然女性的长相也是一种恭维,但并不占主导地位,这种恭维形式更多的局限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恭维女性的外貌基本上是一种禁忌。现在情况虽然变了,但还是受到很大限制。在讨论赞美的话题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倾向,那就是相比女性,男性对自己外貌的赞美要少得多,男性对对方外貌的赞美更是少之又少。比如,美国男人赞美朋友的着装时,用“性感的裙子”来赞美异性好朋友,用“好看的毛衣”来赞美普通异性朋友,却完全不赞美男性朋友。同样,中国的男人普遍认为“外貌对于女人就像能力对于男人一样”。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中英恭维语在外貌上的区别是,在英美文化中,人们经常可以在外人面前恭维自己的家人,包括配偶、父母和孩子。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一般会在外人面前恭维别人的家人,很少“自吹自擂”。

接受称赞时的态度和反应,虽然人们对称赞的反应主要受制于“赞许标准”和“谦虚标准”。但显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应对策略。一般来说,当接受称赞时,英国人通常会同意并接受称赞。说英语的人几乎都同意对称赞的习惯回答是“谢谢|”。的确,面对美国人的恭维,用“谢谢”来回答是万无一失的。但事实上,很多美国人除了“谢谢”之外,还会用其他策略来回复。比如(1)接受者先认同赞美,再进行客观评论,避免被直接赞美。(2)恭维的回答。在这种回答中,赞美会回到赞美者身上。而中国人在接受恭维时的态度和反应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为:(1)含糊的回答。中国大部分人性格内向矜持,很少公开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墙文化”,有几个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喜怒哀乐很少溢于言表。(2)否定的回答。在这类回复中,说话人认为被恭维的人或事配不上这个荣誉,似乎编者的恭维有点不真实。中国人讲究含蓄,不自夸,所以听到别人的称赞时,往往会极力否定自己,以示谦虚。(3)弱化的回答。

中英民俗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规则。将一种文化的模式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会造成沟通障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这些习俗是长期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成为一种习惯。比如中国人去别人家做客,当主人问要不要喝水的时候,客人会很客气。就算他们想喝,答案也是不行,主人经常要给客人倒水。这是一种习惯。在英国和美国,如果客人想喝,他们只是说不,主人不会倒水。

中国人在招待贵宾时总是精心准备丰盛的宴席。鱼和肉的种类很多,主人忙得不亦乐乎,不停地往客人的盘子里夹菜。往往是客人吃不下了还在夹菜,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吃多吃少完全由客人决定,主人没有必要为他加酒;而且,暴饮暴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主人也不用在客人吃完后再劝他吃。在中国,主人在吃饭的时候,往往会说自己茶饭不济,没有做好准备,这不是致敬。这让英国和美国的人们感到惊讶,他们想知道,中国人每天都吃这么丰富的宴会吗?

在中国看望病人时,人们经常说“注意身体”,“多吃西餐”,“按时吃药”,“多穿衣服”,以示关心。如果你这样对英国人民说,他们会不满的。他们会认为他们的身体知道如何照顾自己。不用说,这样的问候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经常问候病人,祝愿他们早日康复。

中国人是别人家的客人。如果他们要离开,会马上起身走出来,这会让在英国的人感到突然和不礼貌。英国人经常在离开前说几句礼貌的话来道别。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交际”。它指的是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也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

中英文化中有很多* * *的东西,但也是不可否认的。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之间也存在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因为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物质、社会和宗教环境中,他们各自的语言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物质、社会和宗教环境中,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人们有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比如如何开始一场谈话并使之持续下去,如何组织信息,如何表达说话的联系,如何表达强调,如何表达礼貌等等。因此,在交际中,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解读对方的话语,这就有可能导致对对方话语的推断不准确,造成理解障碍或语言冲突。所以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无论是正确的理解,还是正确的表达,都需要注意根据上下文来选择合适的词语。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了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应该进入对方的文化背景,从对方的文化现实出发进行交际。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者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还要注意学习和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这样才能有成功的沟通。因此,英语学习者应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树立文化意识,学习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语言因其文化内涵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英国的风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并与母语进行对比,了解异同,尊重差异。还要重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和语言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提高在不同语境下正确理解和使用恰当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合适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