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了四六级后还是很难和外国人交流?

说说我学英语的经历吧。

我是80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英语,一直在读研究生。我已经学了十几年英语了,但是现在和外国人交流还是很困难,即使是看英文电影。说白了就是哑巴英语。

一直以来,我的英语成绩都还不错,虽然不算拔尖,但是多年来各种英语考试从来没有不及格过,四六级也是一下子过了。我觉得自己英语基础不错,语音、语法、词汇都不错,但仅限于应试。

我觉得我的主要问题是英语听说训练太少,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后。从小几乎没上过外教的课,周围也没有英语语言环境,也不是很刻意的练习。虽然考试中会考听力,但通常只是考前突击听听磁带,训练量很小。实践就更少了。所以,听不好英语,说不好英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换句话说,我的英语学习之路是通过考试来学习英语,而不是以听、说、读、写为目的。这也是中国英语教育的劣势。

工作以后,应用英语的场景少了,就更不愿意练习了。

在我看来,英语学习应该是这样的:

现在的英语学习讲究自然拼读,基本的音标和语法都是必须要学的,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和前提。不能让学生局限于书本做题,成为应试教育的考试机器。英语的意义在于应用。要达到能够交流和阅读的目的,读和写没有意义,听和说没有意义。学校要加强听说方面的训练,考核的时候也要加强听说的分值比例。毕竟有了分数的引导,学生和家长才能重视起来。

现在的孩子英语启蒙很早,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英语训练。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水平、不同方言的英语老师成了抢手货,学费自然高不可攀,但家长们还是趋之若鹜。

当然,家长让孩子这么早学英语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以后的各种升学考试。现在少儿英语的实际应用场景并不多。只是在课堂上和外教交谈,没有课后在现实生活中的练习和交流,他们的听说能力可能还是很差的。

不管你学什么技能,不实践是学不深的。?你在纸上得到的东西是浅薄的,你永远不知道你必须这样做,好吗?绝对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家长质疑为什么中国学生必须把英语作为他们的主要科目。

那么,如果英语被改成辅修科目,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