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英语零基础

踏上坎坷之路(修订稿)

——张从拾荒到留日的寻梦历程。

文/庄雨晴

2000年6月8日下午,41外国人日语辩论赛颁奖仪式在日本长崎的一家剧院举行。

聚光灯照在主席台上,光彩夺目。

激动人心的颁奖时刻终于到来了。当主持人宣布“中国本土选手张以88.1的最高分夺冠”时,他惊呆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惊呆了。

这次比赛有六个奖,他自己拿了三个。其中场地考官奖和“若竹奖”是由65,438+0,500名观众和全日本高中生观众共同评选出来的,可以说是最公正的评价。

张走上舞台,从主持人手中接过闪闪发光的奖杯证书。他热泪盈眶地把奖杯高高举过头顶。他很开心!他很兴奋!他为中国的留学生赢得了荣誉!他为自己的祖国愤怒!

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帅气刚毅的中年男人,这个多次获奖的日语演讲冠军,竟然是中国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一个曾经在南京以捡垃圾为生的拾荒者。

在南京,他一边捡垃圾一边学日语。

张1964年9月出生于仪征市大邑镇路南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8年春天,他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母亲病重。因为经济困难,他被迫辍学,开始跟着父亲学砌砖。1988被华兴建筑公司聘为建筑工人。1992年春三月,为了追求继续深造的梦想,他毅然辞去这份工作,告别妻儿,来到南京这个大城市寻找新的发展之路。

因为学历和户口的限制,他在南京一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谋生,他被迫在没有告诉家人的情况下捡垃圾。

有几次,张还没走到一家酒店的垃圾堆前,就被站在门口的女服务员粗暴地拍走了。有几次,他被羞辱,吐在身上;我见过无数白眼。

一天早上,他捡垃圾,来到南京水西门外二道埂子附近。他被当地居民误认为是小偷,被痛打了一顿。他被打得遍体鳞伤。

1993年春天,张终于在南京百花园电影院找到了一份打杂的工作。一天,张在影视园前厅值班。一部国产故事片放映到一半的时候,一个斯文帅气的年轻人离开座位,走进大堂过道。张纳闷:“不看好电影,怎么出来摇头叹气?”于是他上前问:“是因为放映大厅空调不够用,还是……”

当这个年轻人微笑着用生硬的普通话回答时,张才发现,这个长得和中国人一模一样的年轻人,竟然是一个刚刚从韩国首尔来到中国南京中医学院深造的大学生,他的名字叫。他第一次来到“影视百花园”,想看看能不能看懂中国的电影。刚开始只是看画面还能凑合,但是听了人物对话就“看”不懂了,只好中途离开。

一切都是那么突然和自然。寒暄了几句后,张急于学习,于是他直截了当地向表示想学韩语,拜他为师。没想到话一出口,就被对方回答了。

同样来自农村的请张做他的朋友,让他教中文。每个周末,李在皇的所有同学都去夜总会和其他娱乐场所消遣。只有他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煎中药,用语文书消化知识。张被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了。他想,一个生活比自己好很多的外国青年还这么努力,我也不能放松。

张和经常一起散步,一起聊天,一起学习,成了一对外国朋友。遗憾的是,半年后,李在皇回到朝鲜从事医疗工作。

张不想半途而废。他跑遍了南京,也没发现有个辅导班是系统教韩语的。我不得不进入南京金陵国际语言学院学习日语。他是1993年夏天入学的,当时29岁。

为了保证晚上的日语课时间,张不得不辞去了影视百花园的夜班,重新捡破烂。经济负担很重,他要养活一家人,还要交学费。所以,我吃了很多苦,甚至卖血。

1994初冬,一个警察来到他租住的小屋,检查他的暂住证。结果偶然发现他在昏暗的灯光下专心学习日语,于是向新闻媒体讲述了他的故事。

1994 65438+2004年2月5日,《南京服务导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敢问路在何方——南京一个捡垃圾的农民自学日语的故事》,报道了他的事迹,并配发了大幅照片。后来,几十家报纸和电台、电视台相继作了报道。

张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他成了新闻人物。但他的奋斗精神依旧,在学习上也没有懈怠。

白天,他还在街上捡垃圾;晚上,他依然从出租屋走到学校三个小时,坚持学日语。

1995年5月,他终于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统一日语等级考试,赢回了日语一级证书。

1995 10他放弃了南京20多家单位的聘用和南京金陵外国语学院留校任教的要求,回到母校仪征大邑中学,免费为家乡的职高学生上日语课。

1996暑假期间举办短期日语培训班。39名学生参加了学习,其中包括几名来自甘肃和内蒙古的年轻人,他们专程来听他的讲座。

在日语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问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虽然他为他的学生感到欣慰,但他也为自己有限的知识感到惭愧。

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更好的学习日语?他很困惑。

当时他初中没毕业,这么大的年纪,没有资格和能力参加高考,进入大学日语专业。中国也没有开设日语高级课程的学校。经过反复酝酿,他终于萌发了出国留学日本的梦想。

去日本留学需要一次性缴纳6万多元的学杂费。招收他出国留学的奈良日本语学院知道了他的情况,同意让他暂时交3万元,剩下的3万元等他入学后补齐。对于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民来说,不知道这3万元怎么收...

令他欣喜的是,在这个生命的关键时刻,人类的爱和温暖在支撑着。家乡的人们捐款借钱,无数颗滚烫的心汇聚成一股暖流,托起了他永远的希望。

在日本,他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创业。

1997年4月6日,他终于出国了,进入日本奈良的日本语学院学习日语。

为了省钱,张在离奈良十几公里外的郊区农民中西庄租了一套房子。这个小房子不到7平米,月租才1万日元。因为离车站远,租金便宜。这是因为他去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比较,才做出决定。

在他的小屋里,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还在窗户顶上贴上中日两国国旗,书桌上放着三个闹钟。

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匆忙洗漱,一路跑到田丽站,然后在7点35分乘电车。24分钟车程后,7点59分到达奈良。从奈良站到学校全程跑10分钟。10八点开学,12放学。放学后,他花了半个多小时处理相关事务,然后乘坐12: 41有轨电车返回田丽。

下午没有课,学生自由安排。他利用这段时间打工挣钱,还了急债。饭后刚睡着不久,无情的闹钟声就把他吵醒了。他只是仿佛听到了起身呐喊的士兵,赶紧起身,然后匆匆走向大和郡山。

他在一家宅急送物流公司上班。时间是凌晨2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

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加上营养不良,导致贫血。一天晚上,他头晕目眩,身体虚弱。他开始走路,总是试图像失去重心一样向前栽,最后晕倒在去ZJS物流公司的路上...

就这样,他顽强地挣扎着。

1998年3月升入日本奈良日本语学院高级班,学习日本古代文学和大学应试课程。

1999年4月,他被天立大学录取,成为这所大学年龄最大的学生,也是奈良日本语学院唯一被该大学录取的毕业生。

在天立大学,他选修了日语教师资格课程。全校4000多名学生,只有40名学生选修。而参加这个资格课程需要多参加24门科目。

他为什么这样要求?

因为他的梦想是回到家乡仪征,办一所日语学校,让家乡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日本,学习日语知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把家乡建设好。

大学四年,他考了66门,其中46门是优,15是良。这一成绩创造了天理大学80多年的历史纪录。

大学毕业时,学校专门为他铸造了一枚金牌,这也是学校第一次为外国毕业生铸造金牌。

本科毕业后,他又努力了。2003年4月,考入日本大阪大学人文科学系研究生。在顺利完成两年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后,他被京都外国语大学录取继续攻读博士预科课程。2006年9月,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他就拿到了京都外国语大学的博士预科学位证书。

在他10的留学生涯中,为了养家糊口和筹集学费,他曾经利用业余时间在报纸上卖报纸,在家电商场卖电器,在餐馆端盘子,在面包店做三明治,在家政帮助整理包裹,在夜校教中文,后来还兼职教日语。就这样,他一边努力还债,一边没日没夜地刻苦学习,吃尽了苦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在日本留学期间,多次参加日语演讲和辩论赛,获得18冠军。

2002年6月,165438+10月,他获得了第47届日本地方青年“文部科学大臣杯”冠军和奈良知事奖,可以说是他的最高荣耀。

这种比赛每年举行一次,是日本辩论联盟主办的全国性演讲比赛,也标志着日本最高水平的辩论比赛。

他题为《让日本樱花在我的家乡仪征开放》的精彩演讲和辩论赛感动了评委和观众,最终在43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这是日本47年47场比赛以来唯一一个拿过冠军的外国人!唯一的中国获奖者!

每次参加演讲,他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题,认真撰写演讲稿。

那些感人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他的人格力量,也给了评委和观众强烈的震撼。

为了提高日语演讲水平,他不仅虚心向专家求教,还经常来到附近的山上苦练。他把眼前广阔的森林当成观众和评委,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演讲。他练习自己的声音和口音,注重音质和用词。他注意使自己的声音清晰地传达给听众,以吸引听众的热切关注。每次都练到发不出声音。

他经常半夜来这里,一直练到天亮。

他的优异成绩得到了日本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得到了日本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并获得了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同时也引起了祖国的关注。

2001年7月7日,收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商联主席、第六届华商大会筹委会主席经叔平先生的邀请函。

作为一名普通留学生,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华商大会,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中国导报》、《留学生日报》等新闻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2005年6月5438+10月,被日本中华总商会推荐为代表,出席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八届世界中华总商会。

参加华商大会是他从65438年到2005年学习生涯中重要的一页。这份崇高的荣誉,增加了他努力的信心和力量。

2000年4月起,被日本新崎国际日本语学校董事长任命为招生办主任、国际交流部主任、副校长,现仍担任代理校长。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张还积极参加了一些中日交流活动。他被邀请为田丽和日本的中学生做关于“自学之路”的讲座。伊丹市青少年家庭教育与现代家庭教育讲座;他在田丽市和三重县熊野市向公众发表了关于现代中国的演讲。

中国代表团去日本招商时,也多次请他当翻译。他曾经在日本大阪,帮山东烟台做招商引资的说明会;在日本大和高田市,我帮江西九江市做了一个招商引资的说明会。

他还多次组团带日本朋友到祖国观光。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在中国和日本之间进行了142次旅行。

张深知自费留学的艰辛,愿意帮助有志于赴日留学的年轻人。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推荐了500多名优秀的日本青年到中国学习。

在家乡,他创办了一个日本教育中心。

在日本留学期间,回国办学的梦想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思前想后,我终于拿起了自己多次拿过的笔,写下了申请办学的可行性报告。

他在报告中说:“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友好交往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两国交往更加频繁,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因公务、访问、留学、旅游等目的赴日的人数日益增多。因此,语言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日本学习了八年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后,我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兴国的意义。在日本,私立教育占日本全部教育的90%以上。在中国,民办教育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它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意识到加快仪征民办学校教育发展,加快对外交流,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我更加坚定了回老家办学的信心。"

2004年6月5438+2月,时任仪征市市长的卜瑜先生收到张从日本寄来的一封信。

6月5438+10月65438+2005年2月,他创办的“仪征龙符日语教育中心”在家乡正式成立,他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个学校既有有丰富日语教学经验的中国老师,也有不定期前来授课的日本老师。

张明确了“开拓创新办名校,努力育栋梁”的办学理念。形成以德铸魂、以智创新、以形育人、以心育人的办学特色。

学校成立三年多来,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首先正常举办了多层次的日语培训班,然后是自考外语、职称外语考试、日资企业上岗、日本文化爱好者等夜校。同时也为英语老师学习第二外语,仪征化纤公司培训日语日常会话,中江公司培训日本劳务输出人员提供了很多帮助。

此外,266名四组学生被成功推荐赴日留学,并有多名日本友人来访,多名师生被派往日本深造。可以说,学校成了学习日语的课堂,出国的桥梁。

现在他的学校已经成为日本尼崎国际日本语学校在华及中国分校留学生日语培训基地,日本德岛工业短期大学友好合作学校,日本天立大学推荐学校,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日语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

从65438年到2006年,张一直在为实现美好人生的梦想而奋斗,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

每次成功,他都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奋斗。他的每一个事迹都生动地解释了他学术和事业成功的奥秘。

在通往他梦想的路上,有辛苦的泪水,有辛苦的汗水滴落,有成功的欢笑;在这条逐梦的道路上,他赢得了鲜花、掌声和人们的羡慕。